胰腺癌患者的十年
2012-12-29刘舒媛
大众健康 2012年8期
2001年9月,38岁的姜福生因为时常感觉到上腹疼痛而到当地中医院治疗,被诊断为黄疸性肝炎。治疗一个星期后,症状未见缓解。CT检查后确诊为胰腺癌。
解说:胰腺,“隐居”在腹膜后,非常不起眼,其知名度也不如胃、肠、肝、胆,但却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为它是一个兼有内、外分泌功能的腺体,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都与生命息息相关。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高度恶性肿瘤,有“癌中之王”之称。在全世界,每年有接近20万人患上胰腺癌,每年有19万人因此死去。
拿着“胰头占位,肿瘤有4*5cm大小”的CT检查结果,姜福生转院去到省里最好的医院,希望通过手术使病情得到控制。然而,医生在对他实施剖腹探查术时发现,肿瘤已经浸润到血管和周围的组织,因此无法切除。
解说:胰腺位于腹膜后,胃的后下方,右面是肝和胆,胰腺的头部被十二指肠包绕。胰腺的尾部比较细,向左上方延伸,和脾门的后下方紧紧挨在一起。胰腺过于复杂的位置,使手术没有良好的手术空间。同时,胰腺癌常侵犯周围的血管,手术很难切除全部癌肿。
在手术治疗胰腺癌的方法诞生的70多年里,全世界的外科医生不断改进手术方式,但是却没有使更多的胰腺癌患者生存下来。这就好比,悬崖峭壁上长了一棵根系庞大、生命力顽强的树,用斧头能砍掉树干,却挖不掉树根。据目前临床资料统计,胰腺癌的外科手术切除率,胰头癌为15%左右,胰体尾癌仅5%左右。而且,即使是早期根治性手术的疗效仍不理想,国内报道平均生存期为17.6个月。欧美报道5年生存率为5%~15%,日本报道5年生存率为4.5%。
医生只对姜福生做了胆肠吻合手术,来缓解他胰头梗阻的症状。他们认为,姜福生最多只能再活六个月了。姜福生上有年过八旬的父亲要赡养,下有两个儿子要培养,当时俩儿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姜福生的心愿就是培养他俩上大学,亲眼看着他俩走进大学校门。
搁不下两代父子情深,姜福生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寻找一线生机。他们首先去到某大医院,医生建议做二次手术,但只有20%的希望切除肿瘤,即使是切除了,生存期也只有一年,估计花费十万。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姜福生找到夏廷毅主任。姜福生说,他至今忘不了当时夏主任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别说活一年了,活一天,你也得好好活着啊,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
夏廷毅认为,可通过射线的电离辐射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使细胞不能分裂繁殖而逐渐死亡。
解说:放疗治癌较之手术的优势之一是不受血管限制,因为血管对放射线耐受量较高,杀灭肿瘤的剂量不会造成相邻血管的严重损伤。放疗治癌的优势之二是不受部位限制,哪怕是手术禁区。放射线无孔不入,可穿透肝、胃、肠等组织器官,直达胰腺癌肿。放疗的第三个优势是“局部手段全身治疗”,即可对全身任何部位出现病灶进行同时或分批、分期治疗。放疗的优势之四是,对全身影响小,身体条件较差的病人也能耐受。
但是,众所周知,常规放疗治疗胰腺癌效果比手术更差。首先是影像诊断技术落后,不能准确定位靶区;其次是照射范围大,不能实施聚焦式照射,使过多的正常组织在照射范围内而无法提高剂量,同时所采用的常规剂量分割模式(每次1.8~2.0Gy,每周5次,5~6周内照射45~50Gy)只是一个对正常组织不会造成严重损伤,但难以彻底根除胰腺癌肿的时间-剂量分次方法,疗效差,副作用大。因此,常规放射治疗多用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姑息治疗。
夏廷毅开始思索: 如何能提高放疗的疗效呢?他总结了五点:选对病人,照对地方,照准位置,给足剂量,减轻损伤。
解说:选对病人是指治疗的最佳适应症,是一个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对传统治疗观念的挑战,明确放疗不都是治疗晚期癌症,治疗早期的癌症效果会更好,然后才是做到后来的几点。因此,夏廷毅开启了中国肿瘤放射治疗专用CT定位的先河。在放疗科专用CT的帮助下,可在计算机上恢复患者身体的三维模型,准确确定癌肿的位置、大小,和周围脏器的关系,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肿瘤实施摧毁性打击。
随着放疗技术的进展,给足剂量和减轻伤害是关键,如何同时实现呢?现代放疗聚焦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国的体部伽玛刀利用了几何聚焦的原理,将多个钴60放射源旋转发射出的多条射线,围绕一个焦点旋转聚焦,使焦点得到持续性的高剂量照射,焦点周边的正常组织受到扫描式的低剂量照射。这样既可以杀灭肿瘤细胞,又把放疗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到了最小。夏廷毅认为,胰腺位于腹膜后,有接受高剂量照射的条件,胰腺组织本身可以接受高剂量照射,与胰头相邻的十二指肠和胰体尾相邻的胃有50Gy的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