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战机时代来临?
2012-12-29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9期
近日,中国沈阳某飞机制造厂半公开试飞了一款新型战机。该款战机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从外形来看,它与美国的F-22和F-35隐形战机有几分相似。这款战机被称为歼-31型战机,国内外媒体均用较大篇幅报道了其试飞并且对其性能进行了推测。
美国的一些评论认为,歼-31战机虽然机体小于歼-20战机,但从其外形来看,隐形效果更强。尹卓将军宣称,歼-21战机的隐身性能介乎于与F-22和F-35之间,可配备高性能主动相控阵雷达,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航母舰载的需要,因此未来可能成为中国航母的舰载机。
歼-31的性能到底如何?
通过一些细节,笔者可以判断其基本情况。歼-20试验机出场时,涂有中国军队的81军徽。而从歼-31现场的图片来看,其机体并无中国军方的标志。同时,笔者还注意到,歼-20试飞的时候,有中国军方高层到场。而歼-31首次试飞时,根据媒体报道,仅有中航集团高层到场。由此看来,歼-31很可能并不是中国军方的科研机型,而是中航集团自行投资研发的一个型号。也就是说,现在还不能确定歼-31是中国军方未来采用的机型,很可能中国军队也并未投入经费研发这个型号的战机。
那么,歼-31未来会不会成为中国军方的列装型号呢?
笔者认为,歼-31和歼-20同时服役的可能性很大。从歼-31的体积来看,它应该是一款中型战机,并且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了航母的装备。这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海军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重型战机并不是航母舰载机的首选,性能优秀的中型战机可以装备更多的数量。如果将重型机替换为中型机,则航母至少可以增加25%-30%的载机数量。也就是说,现在的“辽宁”号航母的舰载战斗机数量可以达到35-40架的水平,这将会使航母的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装备两个型号的隐形战机,对中国空中力量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隐形战机的作战形态和前一代战机有着极大的不同。装备了F-22隐形战机之后,美国空军发现,在战术配合上和海空军其他单位产生了问题。为了保持隐身性能,F-22战机的机载数据通信系统做了特殊的处理,因此只有F-22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造成的结果是美国空军指挥系统无法将F-22视为一个有效节点,而友军也很难直接获得F-22的支援。因此,在F-22的任务序列中,除了穿透地方防空网络的刺杀点穴型攻击之外,几乎不可能承担任何对地面部队的有效支援。
在现代战争中,无论多么先进的装备,都只能被视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而已。中国军队如果装备了隐形战机,则需要彻底提升现有指挥、侦察以及联络体系,才能发挥隐形战机的作用。
中国空军过去的作战体系和训练大纲来自于前苏联。基于国土防空的需要,这个体系基本上就是拦截作战的体系。其特点是地面指挥起到主导的作用,飞行员的所有工作和任务均由地面指挥完成。
这种体系的好处是飞行员只需相对简单的训练就可以上战场。坏处是飞行员的主动性差,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则无法处理。中国空军的体系并不是刚开始就这样的,解放之初曾经赋予飞行员较大的自主权力。然而,后来出现了误击国外民航机的重大事件,险些酿成中英美三国海上武装冲突。此后,前线飞行员除了被严格限制活动空域之外,一切攻击行动均需高层批准。
近年来,随着中国空军装备了大量新型战机和空中指挥平台,旧有的指挥体系和训练标准也面临重大挑战。从军事学的角度来看,武器装备的提升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军队整体训练和战略战术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作用。二战前,坦克的出现给西方陆军极大的震撼。纳粹德国在战略战术上的提升,将装甲部队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英法虽然装备了先进的武器,却未在战术上有效配合,一度遭遇惨败。
近年来,中国的装备提升当然值得关注,然而真正的内行更关注其背后的战略战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