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门弟子师承与叛逆

2012-12-29邹金灿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9期


  蒋介石的国民党让章太炎成了民国遗民,章太炎的弟子们则让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民。
  早年为鼓动更多人革命,章太炎在破除国人信仰或既有观念上,下了很大功夫:反复强调六经皆史,把孔子从先圣降为优秀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甚至“激而诋孔”,撰《新方言》主张“言文一致”。这些都发了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他东京时期的弟子,辛亥后纷纷占据了文化界的显要位置,并与《新青年》势力合流,鼓吹文学革命,其中得意弟子钱玄同出力至巨。胡适晚年回忆说:“钱氏(钱玄同)原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门人,他对这篇由一位留学生执笔讨论中国文学改良问题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大为赏识,倒使我受宠若惊……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钱玄同更是激烈主张废除汉字,妄诞程度令人咋舌,例如“人过了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弟子们“不可控”的发展,让章太炎感到“太阿倒持”的威胁迫在眉睫,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有“被颠覆的危险”。
  1921年,柳诒徵在《史地学报》创刊号上发表《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批评章太炎的诋孔观点——章太炎曾在《民报》上撰文称,孔子早年问学于老子,学成后欲加害于老子,老子恐惧,于是出关,写下了《道德经》。
  章太炎致公开信表示接受批评,称赞柳诒徵对胡适等人的批评为“凤鸣高冈”,还说自己诋孔是“十数年前狂妄逆诈之论”,敦请柳诒徵“提挈后进,使就朴质,毋但依据新著,恣为浮华”。
  人们眼中的章太炎,变得守旧、顽固了。他开始提倡尊孔、读经,对趋新的风气提出批评,褒贬人物依旧毫不留情。
  章太炎晚年寓居苏州时,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学士周劭曾和林语堂等人到苏州拜访。那时章太炎身体欠佳,不能长谈,但仍抽烟不辍,口沫横飞,不容旁人置喙。当周劭、林语堂等人提到胡适时,章太炎哈哈一笑,“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对于老师晚年的姿态,引领新风潮的弟子表达了不同意见。鲁迅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鲁迅还说,“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
  但主张的不同,并不妨碍弟子对他的尊敬。
  1932年,章太炎到北平敦促张学良抗日,此外还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作学术演讲,盛况空前。据亲历者之一钱穆回忆,章氏演讲现场座无虚席,当时的章门弟子早已是北平名校的风云人物,在乃师讲座皆环立四侧。由于章氏口音重,须有一人“翻译”,“翻译”者为钱玄同,抄写黑板的则是新风潮另一领军人物刘半农。
  钱穆慨叹,尽管当时新文化运动已臻极盛,但这些引领新潮的人,遇上章氏这种大师,都要拘守旧礼貌,足见风气转变,不是“咄嗟(霎时)间事”。
  而章太炎对弟子也甚为爱护。他喜欢“独行赴渊之士”,看重弟子是否有孤傲不羁的性情,像黄侃、钱玄同、鲁迅,都具有这方面的特质。刘文典因顶撞蒋介石,也被章太炎赞赏。1932年,刘文典在北平见了老师章太炎。见面时,章太炎摸着他的头,说:“叔雅,你真好。”离别时,章太炎赠送刘文典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上联劝诫弟子不要再吸食鸦片,下联赞扬他敢于顶撞蒋介石。
  1935年10月,与章太炎持有同样学问立场的章门大弟子黄侃,先于老师8个月去世,死前留下绝笔诗:“秋气侵怀正郁陶。兹辰倍欲却登高。应将丛菊霑双泪,漫藉清樽慰二毛。青冢霜寒驱旅雁,蓬山风急抃灵鳌。神方不救群生厄,独佩萸囊未足豪。”
  “蓬山风急抃灵鳌”喻日军侵凌,最后两句说自己空有一身绝世学问,但对如斯国运,却又如此无力——晚年章太炎,何尝没有这种复杂荒芜的心境。
  章太炎晚年不乏知音者。日军进逼,他感觉国之将亡。有人问,可有永久宝贵的国粹?他回答:“有之,即其国以往之历史也。”对此,钱穆沉痛写道,“(章太炎)仅此一言,足以百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