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日英国更美好

2012-12-29西蒙·詹金斯

海外文摘 2012年9期


  今年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六十周年,而1953年6月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的景象尚历历在目。60年前,我坐在邻居家的新电视机前观看典礼,仿佛某遥远部落的仪式——衣饰隆重的神父围着一位头顶奇特礼帽的27岁女士做祭礼。20世纪50年代,我仍记得教室墙上挂着漆成大片红色的地图。英国是世界强国——在对抗德国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这也是那时电影和杂志里描绘的全部内容。当时丘吉尔保守党重新掌权,一切都步入正轨。
  站在灰暗的2012年,回顾起过往的岁月仍令人唏嘘不已。从当下颇为低迷的现状来看,过去的几十年,似乎任何一个阶段都比现在更值得歌颂。但有些事实无可辩驳:英国目前的GDP(消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约为1952年的四倍;尽管福利状况处于所能承担的边缘,但覆盖范围远超从前;医疗和教育事业发展势态良好。2012年的英国,与60年前的英国相比,少了几分含蓄,多了几分豁达,是一个更宽容、富足、有创造力的国家。
  二战余波
  反对希特勒的战争影响到了一切。国家处于贫困之中,城市被遗弃,街道被炸毁,建筑物也焦黑一片。尽管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丧生人数有所减少,但仍有数以百万计的家庭流离失所,而战后离婚率达到了战前的四倍且居高不下。
  20世纪50年代英国非常保守。1944年后,中学教育扩张对于社会各阶层影响并不大。为工薪阶层的孩童建立初等学校的想法仍是奢望,学校数量也极少,仅有5%的青年人能在离校后得到继续教育机会。城市和乡村到处都是贫民窟。法律禁止堕胎,离婚也困难重重。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是犯罪,应该处以金钱和肉体的双重惩罚。正如乔纳森·米勒后来所言:“英国在30年代到60年代期间停滞不前。”
  所有取得的进展看起来都像是温和的乌托邦主义。“新英国”意味着新城市和新住所。作为战后经济复苏的基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被广泛接受,工业、金融业、公共管理或其他行业的转变压力也很小。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国有化,国家监管机构买断了矿山、码头、铁路和工厂的股权,一般只留任几位老董事,使私有企业简单地转化为国有,英国的顽疾都在政治掌控之中。
  如果说战争揭露了政治经济体系的缺陷,那么这场胜利则表明我们可以通过“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克服这种缺陷。20世纪40年代物质匮乏、定量配给以及国民福利方面的难题都得到了人民的接受,高税收被称为“胜利的代价”。但同时,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国防开支方面的投入比整个战争期间还要多,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仍然是“战争国家”而非福利国家。
  一个国家往往在历史长河中曲折前进,真理通常是渐进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的自满与战后的现实之间发生了冲突。第一次冲突发生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外交事务中,当时美国拒绝提供融资,越过阿拉伯世界而将大英帝国置于屈辱的境地。紧接着情况变得更糟,欧洲经济振兴开始,在煤炭、钢铁、汽车、造船等方面开展了同英国传统产业的竞争。
  文艺复兴的60年代和颓唐的70年代
  最显著的变化是伦敦文化生活的复兴。反政府情绪从戏剧和文学蔓延到时尚、音乐和广播等领域。超短裙在卡尔纳比街(伦敦20世纪60年代以出售时装闻名的街道)和国王路盛行;1959年第一辆“迷你”汽车出产于英国利兰汽车公司;披头士和滚石乐队横扫大西洋两岸的流行音乐排行榜。1961年《私家侦探》杂志创刊。以讽刺风格著称的英国广播公司的深夜秀《一周拾景》开播,1966年美国《时代》杂志大肆宣扬“摇摆伦敦”的到来。在中心站、尤斯顿塔、雄鹿广场、维多利亚广场及海德公园附近,混凝土建筑在曾经饱受制约的地平线上拔地而起。
  然而,保守主义仍在迷你裙和披头士的时代中继续徘徊。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人迎来了自1940年以来第一个经济衰退期。美国政治家艾奇逊嘲笑说英国“不再是一个帝国,又找不到正确的位置”,经济也遭遇了“英国病”,GDP在欧洲排名迅速下降,位列法国和意大利之后。
  虽然近期的史学家已经还原了20世纪70年代的部分真貌,那时的罢工倾向以及超过两年的经济衰退也并无特殊之处,但“一周三天制”(1970至1974年,由于煤矿工人罢工行为导致英国保守党施行一周只允许三天商业用电的政策)和“不满的冬天”催生了压倒性的失败主义论。1974年进行了以“谁管理英国”为标语的两次选举,第二年通胀率下降了25%。英国是缓慢爬行进入新的欧共体的欧洲病夫,但进入欧共体只是领导人的呼吁,并非人民的意志。据报道,外交大臣詹姆斯·卡拉汉曾说:“早晨剃须时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还年轻就移民。”
  铁娘子撒切尔时代
  20世纪80年代英国复苏的做法一直存在争议。撒切尔时代(1970-1990)振奋人心与分崩离析并存。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经济衰退期——大量破产推动通胀率下降至1983年的5%。但阿根廷入侵福克兰群岛的前一年,左翼工会和地方政府为英国政府指出了新的方向,撒切尔主义和私有化取代了福利主义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
  撒切尔夫人仍然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她从来没有拥有过强大的民意支持,甚至在民意调查中要落后于大多数首相。不过她身上反映出了英国政治长期缺乏的钢铁意志,她声称自己代表着被忽视的“中下阶层”不断增长的渴望。在其执政期间,英国的形象和命运无可否认地发生了转变。除1991年外,1982年至2008年英国经济持续增长。撒切尔夫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常称她“铁娘子”。她是自丘吉尔后最著名的英国领导人。直至1993年,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终于可以自豪地说“英国以小博大”。
  撒切尔夫人的“供应方”改革削弱了劳工的权利,并将竞争引入到公共部门和私有企业之中——她的继任者们约翰·梅杰和托尼·布莱尔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劳工改革在布莱尔1997年上台后走得更远。他保留了撒切尔的地方工会改革和限制地方议会的政策,把大部分公共投资转移至私有融资,增加了伦敦金融城的收益。
  在某些方面政府并未改变。由于担心可能引起不满,撒切尔夫人一度避免改革公共部门,因此没有实行铁路或医疗服务私有化。她推动社会福利自由上涨,使得医疗、福利和教育方面持续大幅增长。布莱尔及其所声称的激进主义对此并无更好进展。在整个90年代,政府在整个国家产出份额中仅居于工党之下,约40%左右,至2009年实现了48%的新高。这些消费主要依靠政府债务。关于私有房产从生产行业中吸收储蓄使得房屋所有者超额借贷一直是政治难题,因此可以预见到2008年出现了类似于30年前英国遭受的危机,而这在欧洲和美国都已得到验证。政客们在英国皇家加冕庆典中承诺,英国的经济绝不会再走入衰退。
  总结:
  在战后婴儿潮的推动下,英国人口由1952年的5000万上升到2012年的6200万,男性平均寿命从1952年的65岁提高到目前的近80岁。学校师生比提升了25%,16岁以上年轻人受教育比例已达到45%。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全部所谓的贫民窟都被清除。以工业规模来建造的公共住房使得英国人可能比任何欧洲国家都得到更好的庇护。1952年,1/3的英国人拥有自己的住所,而2009年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更宽松的郊区规划使得这一比率飙升至70%。
  截至1995年,在20世纪40年代几乎所有国有化的实业和贸易部门都已返还到私人手中。很难想象当时英国在国内提供的不只是天然气、电力和水,还有铁路、航空、港口、煤矿、钢厂、通信、造船、汽车制造、石油钻探,甚至还包括计算机。私营部门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采掘和制造行业进入快速下降期,而服务业比重从女王加冕初期到21世纪已上升到70%。英国商品贸易额在近代都是顺差,直至1983年起变为贸易逆差,而金融服务业占据了差额的大部分。
  世纪之交似乎提供了与1952年相同的契机。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到来解救了数以百万工厂和打字间的苦役,大多数英国人,甚至享受福利保障的人,现在都已拥有了电视、汽车和定期假日。2012年英国经济正在回归繁荣,达到2005年的水平,长期繁荣足以忽略发展中曾经的衰退。
  如果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探索国家精神,那么这肯定与几代人息息相关。对于那些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越来越难通过外表判断他们所处的阶级,尽管许多英国人可能仍有不同的口音和风格。世纪之交,正宗英式口音已经失去了它的印记。撒切尔夫人曾因声称她从未见过不想脱离工人阶级的人而激怒了旧势左翼。社会调查表明,2/3的英国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表明无阶级化模式已经通过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中产阶级而得以简单实现。甚至女王在60年庆典讲话时元音发音都已经变成了平调。
  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阶级色彩再假冒公理道德大行其道。上台宣誓、足球崇拜、对性行为以及婚姻的态度已经跨越了阶级的界限。结婚率持续下降,离婚率已升至1950年的四倍,独居人口翻了数番,非婚生婴儿的比例从3.5%上升至40%。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保守党执政的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有两大显著变化——英国作为一个多种族社会被广泛接受,同性恋也被认为是私人和公共生活中的常态。
  英国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英国仍然没有舍弃“苏伊士”事件的外交策略。21世纪的英国内阁认为干预外国事务理所当然,和当初帕默斯顿或丘吉尔的做法一样。尽管德国人、意大利人或瑞典人可能认为没有任何理由需要战斗甚至战死在波斯尼亚、伊拉克或阿富汗,但英国人就是这样做了,仿佛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内阁仍然将其责任绑定到对专政“施以自由”上。
  与欧洲大多数国家不同,英国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一直保持国家主权的稳定。同德国和美国不同,英国的地方政治参与和民主已经弱化。爱尔兰大多数地区都参与到两次世界大战中,北爱尔兰至今仍在承担惨痛的代价。但是,苏格兰和威尔士在2000年都获得了自治权,苏格兰还可能发展到实质性的独立。女王也许不仅会看到大英帝国的解体,其下属国也可能分崩离析。
  另外一些方面仍发展良好。英国在医药、法律、高等教育、科学和艺术方面仍然领先世界。伦敦在戏剧、文学、音乐和艺术领域完全可与纽约比肩。英国拥有有效的福利制度,也是最文明好客的国度,社会自由开放,政治生活也没有大多数美洲和欧洲国家的仇外心理和利己主义。英国经历过政治上的冷嘲热讽,但它没有60年前那样富于幻想和伪装。面对今天的英国,只有悲观主义者才会否定这些辉煌成就。
  [编译自英国《展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