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是雾

2012-12-29不有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33期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总能掀起小小的涟漪。表演者来自世界各地,剧目质量参差不齐,运气好的话,也能撞见一两出好戏。
  来自香港浪人剧场的《鲤鱼门的雾》就是那种需要一点运气才能看到的戏。不像法、德等国的外来剧,剧团虽小,却有驻外文化机构帮助推广,也不像北京本地的演出团体,圈内朋友奔走相告,场子就容易热闹。他们的低调几乎是必然,首演开场还推迟了10分钟,剧组忙着调整字幕。这是他们第一次把戏带到内地。
  一个在海边长大的渔民子弟重回故里,发现物是人非,故人如雾中的水滴扑打在脸上,黏着皮肤,撕扯着记忆——剧本改编自香港作家舒巷城的短篇小说《鲤鱼门的雾》,这位活跃在香港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并非鼎鼎大名,但专注于写作老香港的人与事、穷人家的爱与关怀,为许多人留下了宝贵的本土记忆,包括该剧导演。
  舞美是剧中最具想象力的部分,通过一块一次性塑料桌布的浮动与折叠,呈现雾的意境,同时也表现海,养人也杀人的巨浪,再把光投影到布上,亦可作为闪回记忆的载体。设计者说,这块塑料桌布是2006年在香港首演时留下的,如今超市里能买到的材料都太厚,不透光,做不出雾的轻盈。这便是心思,就像专门请木偶师做的海鸥、猫的道具也都像得很,做到相似并不难,难的还是这份心思。如今年轻人做戏,最容易沉浸在形式的快感中,忽略与内容的胶着。其实肉连着筋,皮包着骨,舞台是个细节毕现的空间,有一点毛躁马虎,观众都看在眼里。而在这出戏里,表演、道具、灯光和音乐都围绕“乡愁”这个概念用力,各自飞起又降落,融为一个妥帖、精致的文本。
  小说原著的时代背景是50年代,超过了所有主创的年纪,但这些年轻人并不故弄玄虚,而是直接调动各自的生命经验感受剧本。女演员在元朗长大,曾跟一位老太太学过客家话。男演员从小受了爱听粤剧的老爸的熏陶,时常回想过去,他说,每代人都会寂寞、悲伤,只是层次不同,那些不好的回忆都埋得很深,是黑色的。
  只不过,大多数人走了便不再回头,回头也不会回去,尤其在香港那样一个经历过沧桑巨变的地方。正如全剧的结尾,最痛的时刻并不是回忆,而是返乡,直接和旧地对峙。这时才会明白,“乡愁是一种爱的基本形式”,就像笼罩全剧的“雾”的意象,它阻隔人的触觉,包裹人的视线,却没有形体,只会散去。
  活动推介
  【音乐会】
  琴弦上的梦幻——吕思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时间:9月28日
  19:00 至23:00
  地点:北京西城区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票价:
  500/400/350/300/
  200/120/80元
  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中国小提琴家之一,是第一位夺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项之一——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中国人。吕思清以他激情洋溢的演奏及无可比拟的音乐魅力征服了全世界近四十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被西方媒体盛赞为“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家”。
  【舞蹈】
  威尔士国家舞蹈团
  《大不列颠之梦》
  时间:9月21日19:15
  地点:上海浦东新区丁香路425号东方歌剧厅
  票价: 780/580/380/280/
  180/80 元
  《大不列颠之梦》出发点来源于两个: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英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对于竞争者和舞者来说,坚持不懈的努力源于对梦想的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