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服
2012-12-29蔡钱英
经济 2012年3期
编者按:生了病到哪去看方便、实惠?这是百姓生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小病可以不出社区。政府在大力地推广社区医疗,但究竟什么是社区医疗?去看的人多吗?社区医疗的效果如何?本期《经济》 记者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天坛社区服务中心,希望为读者解答上述问题。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金鱼池小区的李德校老人今年82岁了,长期患有心脑血管老年病,2010年之前,一直在宣武和友谊医院就诊,他告诉《经济》记者,“我是从2010年年初开始选择在小区附近的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以前对社区医疗都不了解,后来听左邻右舍经常提起,说咱们这边的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都特别好,就过来看看。”老人没想到这里的社区医疗服务,不但满足了病人经常体检看病的需求,而且方便快捷、热情周到、医术精湛。2月初,《经济》记者就和李德校老人一同走进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亲身体会到了社区医疗给附近居民带来的便利。
步行10分钟 实现家门口看病
李德校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是很多老人都患有心脑血管之类的慢性老年病,这种病发病率很高,平时看似不严重,但要经常体检和吃药。过去,他一直去宣武和友谊医院,路上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加上看病和等待的时间,每次去体检或看病都要一上午,家人又不放心,子女还要陪着,既耽误工作又影响生活。现在好了,附近有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每次走路只需10分钟,也不需要家人陪同,自己走过去就行,方便又安全,家人也放心,关键是这种常规检查和社区服务中心做得很好、很到位,经济又快捷,深受附近居民的认可和赞同。
说话间就到了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候大厅已经坐满了前来看病的患者。除了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有子女陪同以外,其余的患者都是自行前来就诊。老人一进门就和很多人打招呼,看来他们已经很熟了。取号、就诊、咨询、取药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轻松和谐。在这里,看不到医患关系的紧张,看不到就诊患者的埋怨苦闷,有的只是医疗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热情沟通和嘘寒问暖。
趁着李大爷看病的间隙,记者和前来就医的患者攀谈起来。
今年57岁的何女士说,她家祖孙三代都在这儿看病,这里的就医环境好、医护人员医疗技术也好,大夫服务热情,对人和气,在这里还可以体会到北京精神,他们附近的居民都愿意来这儿,根本就不次于大医院。“其实对于患者来说医生的医德和治疗技术最重要,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建立病床方便患者住院那就更好了。”
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崇文区综合性一级医院“崇文区前门医院”,2007年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着前门和天坛两个街道6万多人口的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金鱼池社区站、天坛东里社区站、天坛南里社区站、前门社区站,为居民提供预防、基本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咨询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做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5年多来,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到了附近居民的热情赞誉和认可。
东城区卫生局副局长吴礼九向记者介绍,为了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全覆盖,使全区居民享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到2015年底,东城区将完成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保证辖区居民出行15分钟之内就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真正实现“家门口”看病。
开展特色服务 建立健康管理社区
记者走进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的中医科,立刻被满墙的锦旗所吸引,“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