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署名的消息和免费的广告
2012-12-29刘瑾鸿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有21年的历史。①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证券市场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对社会触动最深的领域。回眸20多年前,证券市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具有“市场”意味的制度体系建设,被当做改革的风向标备受关注。这也使得早期的证券报道不仅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还被当做政治信号来进行解读。在这里,笔者收集了一些有关最早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资料,其中不乏有趣的细节,以飨读者。
没有署名的消息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通过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信托部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真正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对于这个“第一”,当时的媒体进行了报道。1984年11月18日,上海《新民晚报》在一版不显眼的地方刊登了一条消息。
上海飞乐音响公司18日开业
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发行1万股〓每股50元
【本报讯】本市出现一家接受个人和集体自愿认购股票的新型公司——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它对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50元。
记者今天上午在武夷路上飞乐音响公司见到公司董事长兼上海飞乐音响总厂厂长秦其斌,他透露说:将于本月18日开业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采用集体、个人自愿认购股票形式来筹集资金。对全部个人股票实行“保本保息”的优惠办法和自愿原则,即“自愿认购,自由退股”。公司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发行股票。当个人或集体认购股票后,不论金额多少,均为公司股东,享受平等权利,有权参加股东(或股东代表)大会,向股东提出议案,向董事会提出项目,或参加公司组织的其他活动。每年年终,根据公司税后赢利情况,董事会拿出部分利润按股东认购股金份额发红利。
据了解,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业务是经营成套音响设备,并承包宾馆、影剧院、体育馆等音响设施设计、安装工程。
这条消息没有署名。这位无名氏作者给中国新闻史留下的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关证券最早的新闻报道。如果研究一下这个报道,就会发现其中出现的术语很耐人寻味,即“保本保息”和“自愿认购,自由退股”。以现代投资的眼光看来,这哪里像股票,根本就是储蓄。这个简短的消息所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和媒体对股票最初的理解——股票只被人们当做储蓄的一种方式而已。证券市场最初上市的8家公司股息率都很高,相当于当年定期存款的一年利率。
这条消息的传播效果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海外引起的反响比国内更大,“美国之音”、《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新闻机构都在醒目的位置报道了这篇新闻。境外媒体将这个消息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有重大突破的一个信号。“日本金融巨擘、野村证券董事长伊藤正则甚至为此急切地约见了当时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负责人。”[1]185
两个月后,1985年1月14日,上海《文汇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
延中实业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分集体和个人两种按股付息并分配红利
【本报讯】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管理处批准,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1月14日将向社会发行股票500万元,共10万股……
这是有关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老八股”之一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的最早报道。由于担心新股没人买,延中实业分别在《文汇报》、《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刊登广告向社会告知。发行广告只如豆腐块大小,缩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消息引起了较多关注。延中实业的公开发售异常顺利,购买场面非常火爆。随后出版的《解放日报》周末版以标题为《万人排队买股票》的通讯记述了当时人们对股票的热情。
……下午3时,计划认购的6万股已告售罄,但人流仍像旋风般地一阵阵压来。工作人员关了几次门都未能成功,认购款又一千、一千地往上递,眼看就要跳到七万股了……[2]
媒体这些零星的报道让我们得以窥见股份制和股票在中国最早诞生和发展的情况。这些事件几乎都发生在上海一地。上海是中国的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就存在不少以股份制形式存在的企业,还有制度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海市民的金融意识较强,对股票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最初的股份制企业和股票诞生在上海并受到人们的追捧有其必然性。从以后的情况来看,上海在证券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地域意义。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它标志着在中国股票有了正式交易和流通的渠道,这个业务部最初能交易的只有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只股票。这个事件引起了更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其他港澳台报纸如《联合报》、《大公报》、《华侨日报》、《成报》等10多家报纸进行了报道。“日本的《经济新闻》、《读卖新闻》,美国、英国、法国、瑞典等国的报刊和电台、电视台记者也先后到静安证券营业部采访”。[1]186
1986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美金融研讨会。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并向其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赠送了一张面值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的股票,这个事件被中外媒体广泛报道。来自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这一举动被认为是中国政府要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的信号。
免费的广告
1988年,中国媒体上出现了最早的企业发行股票的广告,这就是《深圳特区报》(创刊于1982年5月24日)上用整版刊登的深圳万科公司的招股通函书。万科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万科A。它的掌门人正是今天赫赫有名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王石。王石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这个整版广告出台的前前后后。
“万言招股通函递送到了《深圳特区报》广告部。广告部主任审核着这份占两个整版的招股通函,为难了,总编辑批示:公司募集资金的文件在党报上刊登不妥,不能刊登招股通函。招股通函被退了回来。两次走进市委大楼,求见秦文俊副书记。听完陈述,秦副书记沉吟了一会儿,打开笔帽,在摊开的招股通函上批道:新生事物,应当支持。接到有秦副书记批示的招股通函,总编辑批给广告部:全文刊登,免费。”[3]
万科A募股的广告虽然免费刊登了,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万科是第一家向境内外同时发售股票的大陆企业,当时共发行总股本为2800万股,其中1000万股境外发行的股票被一抢而空,而国内发行的1800万股万科公司使用了各种招数,“结果还是有150万股没卖出,只好公司自己给买下来”[4]。万科A是深圳证券市场的0002号,而0001号是深发展。深发展在新股发行时,同样遭到冷落。据说深圳市委、市政府甚至以党性的名义,动员党员带头购买股票,支持新生事物。
和日后市场上出现的对新股发行趋之若鹜的情况形成明显反差,在这个时期,尽管在局部地区如上海人民对股票还表现出一些热情,但整个社会对股票还处于无知的状态。中国证券业处在起步阶段,包括媒体在内很少有人对股票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利益有所预见。主流的大众传媒对于证券市场或者股票交易所的筹建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全国性报纸上经济新闻还集中在生产领域增产增收的报道,广播、电视里更是在夏战三伏,冬战三九,要旱涝保收,为完成生产任务而大干快上。
第一个证券专栏
全国第一个在媒体上的证券专栏是在1990年7月3日正式刊出的,比同年12月正式开业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早了近半年。关于这个“第一证券专栏”的设计、制作经过,资深财经记者贺宛男曾经在文章中有一段回忆:
“1990年5月间,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刚刚从北京来到上海的尉文渊先生。当时三十刚出头的尉文渊已内定为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来找我的目的很明确:想尽快推出一份证券报刊。……我当时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何交易所开办,(尉文渊)作为首任总经理,工作千头万绪,最先想做的竟是办报,……后来我在实践中才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证券和媒介竟是如此地天然不可分割。当时我只是根据自己在报界多年的经验,认为要在半年时间创办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几无可能,比较可行的是在现成的报纸上开辟一个证券专栏,这份报纸发行量不能太大(因为邓小平尚未发表南方谈话,证券还是极为敏感的领域),但也不能太小,最好在金融界有一定影响,我建议放在我从业的《新闻报》上。”[5]
《新闻报》开专栏的第一天就脱销了。据报社的人回忆说:“第一期大概2.5万份报纸就卖断了档,买报的人排起了长龙。很多人跑到我们报社来,要花2块钱买我们2毛钱的报纸,都买不到。”[6]这时正值上海股市升温,销售量随行情上涨日益增多。
《新闻报》“证券市场”专版开始时,为双周一期,以后改为每周一期。其第一辑刊出,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证券商》《经纪人》《上市公司》《投资者剪影》等栏目为主,介绍证券市场的参与情况;第二,以《投资者入门》《买卖问答》《初入股市跟我来》《知识库》《投资技巧》等栏目为主,通俗地介绍买卖债券股票的各种知识;第三,以《股市纵横》《行情评述》《股市百家言》《投资人语》《新语丝》等栏目为主,发表专家、学者和投资者的分析评论文章。同时,专版还刊登上海债券、股票行情和全国主要城市国库券行情表。这些栏目的设置与内容安排和今天的专业性证券版十分接近。《新闻报》的证券报道为了适应当时读者对证券还比较陌生的情况,发表的文章浅显易懂,起到了普及证券知识的作用。
《新闻报》能取得这种影响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证券报道确实是一个空白,还没有“官办”的媒体涉足这个领域。在1990年上海好新闻评选中,《新闻报》“证券市场”专版获得二等奖。而在这之后不久,两个证券交易所都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新闻报》的势头也就明显减弱了。
现在,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信息披露指定媒体”即“七报一刊”包括《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金融时报》《中国改革报》《证券市场周刊》。其中,《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并称为“三大证券报”。
中国证券市场是个典型的新兴加转型的市场,上市公司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的“样本”,代表性非常有限。证券市场涉足的行业还不能覆盖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很多上市公司在本行业中并非龙头企业。证券新闻被当做独立的新闻品种来考察是由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在经济系统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注释:
①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
参考文献:
[1]范永进,陈岱松,李济生.中国股市早年岁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钱吉利.上海一景:万人排队买股票[N].解放日报,1985-01-19.
[3]王石.我和万科二十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5.
[4]王安.股爷您上坐——大话中国证券市场十年[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6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