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对晚清革命思想的宣传和影响

2012-12-29徐颖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摘要】20世纪初革命思想风起云涌,河南留日学生创办的《河南》杂志,在抨击满清贵族专制,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尊崇民主与科学、开启文化启蒙和唤起民众等方面,宣传和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河南》;革命思想;宣传影响
  晚清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国家的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外敌的入侵彻底粉碎了天朝帝国的美梦。面对侵略者的枪炮,清政府无法担任抗敌御辱的重任。救亡图存的残酷现实迫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出国寻求救国真理,当时留日的河南知识分子,创办了进步刊物《河南》,他们严厉抨击满清贵族的专制制度,大力宣传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尊崇民主与科学,开启文化启蒙,希冀唤起民众觉醒,推进中国社会变革。
  创办《河南》杂志的原因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形成的封建经济和封建势力顽固,又远离通商口岸,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较小,因而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比那些“得风气之先”的省份较晚,但河南的地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同盟会成立之后,孙中山对培养和发展河南革命党人尤为关注。1906年,当河南首次派赴日本学习陆军的50名武备学堂的学生到达日本时,孙中山特派河南留日学生同盟会成员曾昭文赴码头迎候,后孙又亲自接见河南留学生,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勉励他们摈弃发财升官思想,投身革命事业。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留日学生以同乡会名义,首先集资发行《豫报》,但是编辑发行人员成分复杂,既有革命派,又有改良派,甚至还有保皇党人加入,在《豫报》出版伊始,就不断地暴露出矛盾,如《简章》中曾明确表达创办《豫报》是为了改良风俗,达到开通民智、唤起国民革命思想的目的,却又在《豫报之原因及其宗旨》中说“留学界中所出各报,如《浙江潮》、《汉声》、《直说》、《晋话》虽主义不甚相同,无非以唤醒桑梓为目的,愚等对于学界虽无出报之程度,而对于内地则有应写家书之责任,是以报中文语白话,兼收并采,亦与家人父子之间相聚絮语”[1],表达了力求不问政治,与世无争的态度。而且《豫报》还常常发表一些对革命不利的文章,掣肘革命派自主发表言论,到第四期《豫报》出版时,同盟会成员和保皇党人矛盾尖锐化,同盟会成员特别希望摆脱保皇党人,另立一份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天良,唤醒沉睡酣梦之中的大众,倡导社会科学与文明的新杂志。由此可见《河南》杂志从创刊时就表明了自己鲜明的革命立场。1907年11月河南尉氏县刘青霞女士出资两万元,新杂志《河南》创刊,对外公开编辑及发行人署名为武人,实际上张钟端任总经理,刘积学任总编辑,参与活动的主要成员有余诚、曾绍文、潘印佛、王传琳、陈伯昂等人,分别担任编辑和发行工作。《河南》杂志从创刊到1908年12月停刊,仅发行九期。《河南》原计划每月出刊,但随着其影响的逐渐扩大,引起了清政府的惶恐不安,在出版到第十期的时候,日本警察厅接受清廷驻日公使要求,查办留日学生革命刊物,《河南》被迫停刊。
  《河南》杂志的宗旨和内容
  《河南》的创刊是为了“激发爱国天良,作酣梦之警钟”,所以其宗旨在发刊简章中有明确表述,“本报为河南留东同人所组织,对于河南有密切之关系,故直名曰《河南》”,明确强调“本报以牖启民智,阐扬公理为宗旨”,在《发刊之旨趣》一p5ZvLlZXGPXG9fV9UFsgXQ==文中指出“须思中国者非政府诸人之所专有,国民各个人俱其分子之一,政府特其执行者耳,政府之建设,非由于政府,实由于国民,政府之不良,国民应有改造之责”[2],表达了通过报刊宣传唤醒国民,改造政府,以期望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办刊宗旨。《河南》杂志是一个综合性刊物,有图画、论著、译述、时评、传记、史谈、小说、文苑、访函、记载、来稿、来函等类别,每一期的栏目并不固定。《河南》从创刊到结刊,共刊出署名文章75篇,其中以“论著”最多,共有38篇,内容丰富,文笔犀利。[3]
  《河南》杂志对晚清革命思想的宣传和影响
  作为一份旨在“牖启民智,阐扬公理”的革命刊物,《河南》杂志旗帜鲜明,充满了“排满”和“反帝”的内容。其宣扬民族、民权思想,呼吁抵御异邦侵略,推翻腐败专制晚清政府的主旨内容对于唤醒民众的民族自觉性和号召民众“反帝救亡”起到了无可辩驳的启迪作用。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其时,中国的保皇派、改良派和革命派等相继留学日本,创办各类报刊,他们均利用其各自的报刊作为思想宣传平台,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思潮的宣传以期达到实现之愿望。如1898年的《清议报》、1902年的《新民丛报》、1903年的《浙江潮》等都是此类刊物,这让晚清政府感受到了留学生激烈言论的威胁。为维护自身统治,清政府开始钳制留日学生思想,在1903年颁行了《日本约束游学生章程》;同时与日本政府交涉,在清政府压力下,日本政府颁行了《关于令清国人入学之私立学校规程》,此举使刊行的大批报纸杂志被查禁,甚至遭停刊。留日学生大批回国,同盟会在日本活动力量大大减弱。直到1908年初,在日留学生才又开始以本省名义创办刊物,《河南》便是其中之一,可见《河南》杂志受命于危难之际,担负着宣传革命思想的重任。孙中山的得力革命助手冯自由先生即认为在当时留日学生后期创办的杂志中,《河南》杂志的创刊影响甚大。“此报鼓吹民族民权二主义,鸿文伟论足与《民报》相伯仲。时《学生界》、《浙江潮》、《江苏》、《游学译编》等月刊停刊已久,留学界以自省名义发行杂志而大放异彩者,是报实为首屈一指。”[4]不但如此,《河南》杂志自创刊后,同盟会成员李炯斋为了奔走革命,传播革命思想,推销《河南》等革命刊物,自愿放弃学习,毅然归国回到河南开封,经刘青霞捐款,在开封西大街创办了大河书社,由李炯斋任经理,罗殿卿、刘醒吾等为副经理,负责《河南》在东京出版革命刊物的发行工作,大河书社实际上还是同盟会的通讯联络机关,为河南革命做了不少工作。从《河南》杂志每期的发行数量上看,也较为可观。张绛回忆说,《河南》杂志刊行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每期销售量渐增,甚至于第三期刚一出版,很快就售完了,于是不得不再次刊行,在当时报刊发行中的确是非常少见的。[5]冯自由也曾说《河南》杂志出版不久,就已经风行于海内外,每期销量均在数千份。刘惟城先生则认为《河南》杂志每期销行甚至在万份以上。[6]
  《河南》杂志巨大的发行量,使其舆论宣传对清末民主革命的兴起与民族启蒙产生了很大影响。“你有枪和炮,我有笔和刀”,革命党人在《河南》杂志上放言高论,无情地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热情地宣传同盟会的三民主义。
  首先,《河南》强调爱国救亡,严厉抨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河南》比较广泛地介绍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揭示出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召唤河南同胞赶快克服苟安心理,比如针对有些人认为河南地处中国腹地,他省灭亡,河南不会同归于尽的糊涂思想,《河南》列举了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的史实,来说明“政府若断送河南必断送”的道理,号召河南人民不要做安分守己的好百姓,要行动起来,改变这黑暗的现实。《河南》杂志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深刻地批判封建主义,声讨清王朝专制统治,驳斥改良主义,对当时的人们更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第一期《河南》上发表了张钟端(署名鸿飞)的《平民之国家》,该文批判“误解国家为君主私有物”和“误解国家为官吏占有物,因以保全国家者惟官吏之责”的观点,观点明确地表明:“故吾一言以断之曰:今之国家非君主的国家、政府的国家,乃为平民之国家。”发表在第五期《警告同胞无受立宪之毒论》更明确指出:立宪派鼓吹的“立宪”是惑世殃民之说,改良在中国绝无出路,只有革命才能挽救中国。面对一些人鼓吹召开国会骗局,张钟端尖锐地指出,时至今日如果救中国,万万不能指望清政府,因为它不但不能救国,而且还限制普通民众救国,所以对清政府不能有任何依赖和信任,不能对清政府有任何幻想,要想大功告成,“舍革命军而外,更无他道以处此也”[7],明白准确地号召人们用暴力革命的极端手段来改造中国。
  其次,《河南》杂志大力宣传民族之共和思想。《河南》刊登的政论类文章,语言犀利、文风豪迈、针砭时弊,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中国深陷民族危机的原因,既能认识到是由于满清政府专制统治这一主要原因,同时也特别指出革命并非盲目“排满”。如张钟端在第四期《河南》上发表的《对于要求开设国会者之感喟》中指出革命者排斥的是祸害平民的满清封建王朝专制政体,并不是因其种族不同的满族民众,而是区别对待。这就指明了革命党人的“排满”绝不是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而是完全服从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号召民众推翻的是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清政府,不是普通的满族平民,革命者要去建立的是一个各民族共和的国家,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这些言论极大地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再次,《河南》尊崇民主与科学,开启文化启蒙的旗帜。《河南》虽然以宣传近代革命之思想为主,但仍然非常关注和重视对国民的启蒙,不遗余力地宣传文化启蒙思想。如鲁迅在《河南》上发表的论文就起到了警醒的作用,为了改变中国长期以来专制王朝残酷统治的历史现状,鲁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广大的民众从扭曲和凝聚的奴性主义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觉醒的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908年《河南》第七期《文化偏至论》),鲁迅认为在平等氛围中,发挥人们自由与独创的精神,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才能重振国威,也只有在经历完整而充分地“立人”之后,普通民众的素质才能获得提高,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自己的国家不被外敌入侵,使中国站立在整个世界的前列。在《河南》第八期的《破恶声论》一文中鲁迅又提出“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进一步指出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都获得了健康与美好的发展,充分地达到了个性的解放,每个人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受到了尊重,获得积极向上的思维和心态,那么提高和升华整个社会群体的自由思想与精神,自然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就会出现“群之大觉”的局面。除了宣传“立人”之意义外,鲁迅先生发表在《河南》杂志第五期的文章《科学史教篇》则主张用科学之内容荡涤愚昧之思想,培养国民“灵性明,个性张”的新素质。显而易见,《河南》杂志所宣传的人的启蒙,同1916年新文化运动有着不可割断的思想联系。《河南》杂志的这些文章,崇尚科学之精神,主张民主之思想,追求民主之政治,争取国民之权利,创立平民之国家,实行地方之自治,培养国民之独立性等思想特征,充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不仅如此,《河南》还有很多内容是介绍中州之地——河南的地理风貌、语言变迁、风土人情、掌故逸闻以及河南的交通运输、实业兴办、冤狱诉讼、教育学务、地域风俗、区域建筑等多方面的内容,描绘出了清末民初中原腹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因为以上原因,很多当时留日学生所创办的报纸杂志都随岁月推进而被遗忘,《河南》则被以后的学者一次次提及。
  综上所述,在辛亥革命前夕创刊的《河南》杂志,对民族民权思想的宣传和清末民主革命兴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初期的河南,信息闭塞,民众思想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形势。《河南》杂志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这种局面,对于开启中州之地民众的思想和孕育中原革命的思潮具有较大的促进意义,《河南》杂志对革命的宣传大力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参考文献:
  [1]仗剑.豫报之原因及其宗旨[J].豫报,第一号.
  [2]朱宣.发刊之旨趣[J].河南,第一期.
  [3]黄轶.有关《河南》几个问题的辨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4]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M].中华书局,1981:272.
  [5]河南文史资料第六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221.
  [6]黄顺力,李卫华.清末留日学生后期革命报刊的思想宣传及影响——以《河南》月刊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7]张钟端.对于要求开设国会者之感喟[J].河南,第四期.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
  编校: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