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问政视野下网民政治效能感的培养

2012-12-29王筱孛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1期

  【摘要】中国网民利用微博参与政治的热情我们有目共睹,在微博问政的视野下,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将呈现新的状态。本文深入研究了公众在微博问政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式,以期使得公众能够具备较高的政治效能感,这对于维系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博;微博问政;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培养
  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指的是公众对于自己是否能够影响到政治活动的能力的信念或者信心。公众政治效能感的高低是体现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只考虑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但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崛起则为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探讨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的独特意义在于它不仅像传统媒体一样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而且还为使用者提供了参与行动的平台——即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媒介使用”(media use)和“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之间的清晰区分——某些对网络的“使用”本身已构成“参与”行动的一部分。
  概言之,深入研究在微博问政中公众的政治效能感,从而提出相应的培养方式,以期使得公众能够具备较高的政治效能感,这对于维系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效能感”的概念阐释
  “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即普通公民自我感知到的影响政治过程的能力,是民主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性指标,政治传播学中的经典概念之一。
  政治效能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一般的研究中都包含两个维度——内部效能感(internal efficacy)和外部效能感(external efficacy)。前者强调的是个体对自身理解政治和参与政治能力的基本信念,后者则指向个体对政治体制(主要是政府)能否对公众进行有效回应的感知;也就是说前者主要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而后者更侧重于考虑政府的作为,并从中形成有关个人影响结果的信念。
  而近来的一些研究指出了第三个维度——集体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对政治效能感研究的意义。集体效能感,最早是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现代社会中有许多集体行动,这种行动中集体效能感的意义十分突出,也就是说某个群体对其集体力量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行为。因此,班杜拉主要强调集体效能感概念在集体层面(aggregate-level)上的含义。这一概念尤其适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并具有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社会,因为一方面转型社会中的公众通常面临相似的个体问题,或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利益相连的感觉更为强烈;另一方面有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民众更愿意相信集体的力量,认为只有集体的力量足够大才可能引发领导重视、社会关注乃至问题的解决。
  “微博问政”的发展现状
  2009年,新浪网旗下的微博测试版上线。“微博”的出现为广大民众搭建了信息互联的平台,也使其迅速成为备受追捧的舆论新阵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成为与群众沟通的一种新平台,对政府部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微博问政”作为网络问政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充分听取民情,了解民意,汇聚民智,以作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走群众路线,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塑造政府的亲民形象。
  在新浪微博测试版上线半年后,也就是2010年的两会召开时,人民微博算得上2010年两会报道中的“新媒体”,快捷互动的“微言大事,博论两会”,迅速成了两会期间从代表委员到媒体记者、从网友到手机用户的“宠儿”。
  会内会外互动、在线线下集中表达,两会微博已经成为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的一道独特风景。从“我有问题问总理”开始,到微博上从报纸平台延续而来的民意征集、大型专题网络调查,在已经拥有近2亿微博用户的当代中国,微博已经成为可以直接通达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平台。
  2011年,政务微博在全国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目前,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达到近2万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超过1万个,官员个人微博近9000个。来自腾讯的统计也显示,目前在腾讯注册的政务微博数量达到约1.85万个,全国已经没有政务微博为零的省级行政区域。2011年,成为当之无愧的“政务微博元年”。
  2011年11月17日,由北京市新闻办发起的“北京微博发布厅”正式上线,落户新浪微博平台。上百个北京市政府各区县、委办局微博账号将借新浪的微博技术平台发布新闻内容和发起活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市教委等21家单位,及6位委办局新闻发言人首批加入北京微博发布厅。市民可以更近距离与各部委办局、新闻发言人直接对话,更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政令新闻。这是北京市在微博平台应用的一次政务发布突破性创新。
  微博问政既能有效拉近官员与群众的距离,又能深入了解民情,有利于工作开展。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利用微博等网络平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提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是顺应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创新群众工作载体的有效尝试。
  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通道。网络问政又可以使党和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
  通过微博特有的“转发”、“粉丝”功能,政务微博可以转化为个人微博N次传播,从而形成有“围观”效应的舆论场。这是政务微博与以往网络问政的不同之处。从政务微博运行的成效来看,发布信息分量最重,几乎成了主办部门随时可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微博问政视野下网民政治效能感培养的路径选择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在影响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基于个体直接经验的亲身成就——即行为成功的经历会提高对自身效能感的评价,而反复失败则会挫伤自我效能感。不过,在个人经验之外,替代性经验也可以影响自我效能感,即他人的成功示范——特别是与自己相似的人的示范,会提高自己关于行动能否产生效果的信念。
  另一位学者比勒则区分了三种解释政治效能感的视角:第一种是结构视角,即认为政治效能感主要与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第二种是文化视角,它强调效能感不仅与个体的客观背景有关,而且受到个体如何被社会化的影响,特别是个体的群体归属与心理认同,如果一个人被社会划入一个认为自己不能影响政府的群体(比如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其政治效能感就低;第三种则是多元主义视角,与上述有关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的相互关系探讨类似,该视角认为政治效能感是政治参与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的政治参与成功地影响了政府,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
  这些理论对解释媒介使用和网络参与和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非常有益。而微博作为一个新型而便捷的政治参与渠道,通过微博,普通公众可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因此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平台,微博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则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综观微博问政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将会发现公众政治参与的过程及其结果无不向其展现了大量的不同性质的信息,公众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知和加工形成了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因此,要培养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成功经验
  公众对于自身政治参与及问政水平的感知程度,通常是通过其成败经验来获得的。公众政治参与的成功经验是公众获得政治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成功的政治参与经验可以提高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反之,多次政治参与的失败就会对公众的政治效能感产生消极的影响。
  2011年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创建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里面有70多个孩子的照片,一天之中粉丝就超过了7000人。活动发起两天后,“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官方微博就收到30多位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照片拍摄地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石家庄、哈尔滨、南通、厦门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每一条乞讨儿童照片的微博关注率和转发率都很高,“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官方微博又将这些微博转至拍摄地警方官方微博或媒体微博。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这一活动通过微博激起一波一波的浪潮,大量社会名人参与街拍,多个慈善基金都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来。各地警方也接连出警调查核实,公安部以及许多地方公安机关都明确表态支持这样的民间行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还表示准备在两会上就此提案。
  因此,公众在微博问政的参与过程中所获得的反馈是公众建立政治效能感的重要条件。
  (二)重视替代经验
  替代经验是指公众通过观察知识、能力等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所获得的经验。公众的政治效能感,也可以来自于替代经验。
  2011年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校车在接到幼儿后,行驶至该镇西街道班门口时,与一辆陕西籍大翻斗运煤车相撞。此次事故致使21人遇难,其中19人为幼儿,其他两人是司机和教师。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校车安全问题立刻在微博上发酵。随着事故原因调查的深入,微博中网民的讨论热点从关注甘肃校车事故这一个案转向关注中国校车制度建设上来,最终促成相关部门加紧制定校车安全条例。
  当看到其他人的微博问政产生了一定的结果时,公众就会了解到通过自己在微博中的政治参与也能取得某种进步或提高,从而获得政治效能感的提高。
  (三)控制负面情绪唤醒
  情绪唤醒是指公众在参与政治活动时的情绪和生理反应,它对政治效能感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公众在政治参与时,情绪的紧张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并由此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最终导致其政治效能感的降低。
  因此,在培养公众政治效能感的过程中,要使公众对负面情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学会控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微博问政的水平,从而获取较高的政治效能感。
  微博问政这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政治民主化的结果,也是民众参与的结果。对于中国来说,由于现有体制的政治参与形式有限,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网络就成为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微博问政也就成了公众政治参与、政治表达的新形式。微博这一问政平台的出现无疑能够进一步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同时,只有拓宽公众的政治视野、增加参与过程中的思考能力、提高公众的政治效能感,才能够使公众从多维度、多侧面去判断问题,才更有利于公众客观、全面地进行微博问政,并更加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
  参考文献:
  [1]Angus Campbell,Gerald Grin and W.Mller.The voter Decides[M].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4.
  [2]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学,2001(4).
  [3]李蓉蓉.政治效能感:内涵与价值[J].晋阳学刊,2010(2).
  [4]张传辉,李志超.论微博政治参与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1(5上).
  [5]张平.论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作者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在读博士)
  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