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体系构建之首要:明确核心目标
2012-12-29全林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年18期
【作者简介】
全林远,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技术四级研究员、博导。
研究方向: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主要著作:《国有资产运营模式新探》、《军费论》、《20世纪世界经济》、《China in Transition》、《Asi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ssues》等。
摘要 话语体系既是理论思维的工具性构架,又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实体表征。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首先必须体现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深刻的时代内涵,适应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其次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国势;最后要体现旺盛的思想活力,必须适应当前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发展的紧迫需要。
关键词 话语体系 核心目标 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
理论思维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文明高峰须臾不可或缺的,而话语体系既是理论思维的工具性构架,又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实体表征。当前,构建契合发展大势的中国话语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而明确界定构建这一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则是首要之需。
构建话语体系要体现深刻的时代内涵
作为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之一,体现深刻的时代内涵,就是要求话语体系必须适应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话语体系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地进行结构性转型,是理论自觉性的重要标示,是理论创新的要件之一。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和理解话语体系结构性转型的历史座标意义和时代要求。
回望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三次重要的话语体系结构性转型。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坚船利炮入侵的民族危亡压力下,启动了从传统理论到近代理论的蜕变,完成了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第一次重要结构性转型。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先行者们观察世界、探讨问题、阐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之一新,在从近代理论到现代理论的演进中,实现了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第二次重要结构性转型。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等趋势日益鲜明的当代,在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吸引世界目光的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当代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第三次重要结构性转型。
回顾建党以来的理论发展史,可以看到三次重要的话语体系结构性转型。中国共产党人曾先后面对三大历史主题:革命、建设、改革,与此相应,在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形成了“革命”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和“改革”话语体系。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提出了革命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战略思想,形成了系统的“革命”话语体系;指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在革命中走向辉煌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由“革命” 转向“建设”的历史主题变换,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思想: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方针;关于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各种关系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思想;等等。但由于历史主题转换的自觉性不高,日益膨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话语体系,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仍停留在“革命”主题上并没有真正转向“建设”主题。从话语体系的主体取向中,可以看出最终导致“文革”悲剧的“语言化逻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无论对于实现历史主题的转换,还是推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改革”是关键中的关键。
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不但真正实现了对“革命”主题的超越,而且深化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建设”主题的认识,实现了“改革”主题与“建设”主题的互促共进。科学系统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加深和拓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此相应,开始并正在进行着一次新的以“改革”为关键主题的话语体系转型。
契合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大势,中国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刻变革、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罕见的奇迹,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远地影响着世界的整体格局和发展进程。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展示了思想理论的杰出创造,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世界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正日益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站在世界目光的“聚光灯”下。面对急剧变动的时代进程,亟需科学准确、充分到位的“时代精神——中国表达”;但当前思想理论的概括阐发、交流对话,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中国自身话语体系滞后于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要。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空前关注,国际舆论中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持续升温。这既为创新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良好机遇,又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面临着如何深刻反映时代新内涵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构建话语体系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作为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话语体系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国势。在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进程中体现中国特色,关键在于处理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与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关系。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不依托民族化的话语体系,就不可能在民众中扎根。而一种话语体系必须为社会所广泛接受,才能够产生自己的影响并具有存在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投身这一事业的亿万人民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与之相应的话语体系也必须能够适应理论与实践的广泛性、群众性需求。这就要求在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不同特点和接受能力,使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要求相适应。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融入国际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而民族虚无主义盛行,则会使国家和民族之舟在全球化浪潮中倾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传播载体——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历史脉源和深层现实依据。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应深入开掘、合理汲取、科学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农耕社会、封建专制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针对其历史局限性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清良莠,辩证扬弃;另一方面,又要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可或缺的历史源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唯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才能在共有精神家园中建立起契合普通大众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话语体系;才能将深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谦敬、持节、勇毅、爱物等优秀素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当代话语体系内化为人们的行为遵循、人文性格和价值认同;才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搭建起沟通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心灵的话语桥梁;才能以鲜明的中国魅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推动现代中华文明昂首走向世界。
在构建话语体系中突出中国特色,并不是要闭关自守,更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话语资源,拓展中国话语体系的成长、发展空间。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积极面对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现实严峻挑战。要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在话语体系建构、软实力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思想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成分,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各国文化交流、话语授受的规律和经验,努力提高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话语体系建构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对其中所包含价值观的借鉴,要科学对待其“普世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世性”与“特殊性”是相互依存的,否定了“普世性”,也就否定53a0e3eaf945da5e85da168c90608048了“特殊性”;“普世性”与“特殊性”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有程度差别的。应当承认存在“普世价值”,承认人类某些共同价值追求具有“普世性”,这有利于占据道德制高点,并以此把握更大的国际话语权;面对“西强我弱”的现实国际话语权总体态势,不能习惯性地囿于“弱势心态”,自说自话、自我欣赏、困步自封;而应以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心态,敢于和善于同各类强势话语体系进行“同平台”的交锋碰撞,在沟通交流与搏击奋争中积累经验、完善自身、夺取主动;强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关键,并不在于否认“普世价值”、强调中国特色的“特殊性”,而在于将“中国特色”渐次注入“普世价值”,力争逐步实现以“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引领“普世价值”。从根本上说,只有在实现“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才可能在更高层面的社会价值认同中实现制度性的超越。
深具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既要承接历史、锻造现实,又要包容世界、引领未来。
构建话语体系要体现旺盛的思想活力
体现旺盛的思想活力,是作为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话语体系必须适应当前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发展的紧迫需要。历史和现实一再明示:思想活力和精神创造力是话语体系的灵魂,是话语权的非物质依托;没有思想的历史是可悲的失语过程,没有灵魂的话语必定苍白无力。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那些思想活跃、思想家辈出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思想大碰撞,往往是一个新的文明崛起的嘹亮前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以及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迭出,民智初盛,话语更新,由此开启了后世的繁荣和兴盛,并分别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活水源头。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正是依靠马基雅维里、莫尔、孟德斯鸠、卢梭、休谟、洛克、亚当·斯密等大师,以其深邃思想——诸如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看不见的手”等,成就了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并推动资本主义从封建主义的历史重压下破土而出,进入蓬勃的上升期。
西方今天的世界性话语优势地位,也与其活跃的思想理论界是分不开的。如冷战后的国际主流话语源自美国的“第三次浪潮”、“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化第三波”等理论,以及“软实力”、“权力转移”等概念;来自欧洲的“全球化”、“全球治理”、“第三条道路”等话语无不出自千姿百态的思想理论界。正是这种“千姿百态”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有效提升了其话语质量和影响力。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人曾有过许多展现思想活力、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话语表达。延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出了一大批堪称经典的论著,与其琅琅上口又寓意深邃的话语风格相得益彰,开创了党的历史上最具思想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时期之一,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仍处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尾声时,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话语表述,得到了许多国家、甚至是敌对国家的认同,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威望,至今仍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国际准则。改革开放伊始的20世纪80年代,真理标准大讨论所推动的思想大解放,极大地激发出人们的思想活力和精神创造力,开创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纪元,引领国家和人民迈向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话语体系的思想活力,主要体现在:把握规律的科学性、尊重事实的客观性、思辨缜密的逻辑性、直击要害的敏锐性、个性鲜明的创新性。所谓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就是要在深入探索客观规律、获得正确的规律性认识基础上,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话语体系符合实际、引领实践。所谓话语体系的客观性,就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话语表达要基于常识、尊重事实。所谓话语体系的逻辑性,就是话语内容、结构、形式,要符合思维推演和语言表达的规律、规则,使推演和表达过程环环相扣。所谓话语体系的敏锐性,就是话语表达要善于抓信关键环节。所谓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就是话语要有个性化表达,这是思想活力的关键性要素之一。而俯拾皆是的官话套话,则是思想贫乏、思维萎缩的显性表征。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两个前所未有”,使照抄照搬成为不可能;唯有以话语体系的思想活力托举起创新性思维、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加速推进改革与发展,才能牢牢把握宝贵的机遇、有效应对严峻的挑战,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责 编/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