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的题外话
2012-12-29李广彦
书屋 2012年11期
两千多年来,湖北宜都本土直到晚清才出现杨守敬一个文化名人,这是宜都历史的遗憾。去岁冬日,《围炉夜话》的作者王永彬被考证为枝江人氏(原枝江县衙曾在枝城镇,今归宜都管辖)。多了个国家级文化名人,地方报纸长篇巨幅报道,让宜都文学艺术界扬眉吐气,欢天喜地。
《围炉夜话》自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它与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与其他两书不同的是,《围炉夜话》虽读者无数,但作者王永彬生平行藏、何方人士多语焉不详,无确切考证。如今疑案解答,王永彬隐居之地人气走旺,日渐热闹,不再安静了,隔三差五总有三三两两的慕名者前去拜谒,热心文化的政府官员也三番五次现场办公,筹划开发大业。今年季春一个周六,我与众文学笔友前往那个叫余家桥的村落。
年少曾到余家桥中学耍过半日。这是一所农村子弟学校,现已不复存在,然当年却学子如云,享誉一方。在我人生失意落魄那几年,租书谋生,闲暇便去废品收购站淘书,曾淘得几十本盖有“余家桥中学”印章的《散文》杂志。乡村学校有此文学杂志,让我心生敬佩,同时也叹息鄙视那个视书如草的卖书人。
王永彬故居已被拆除,甚至见不到残砖片瓦,其后人在那块书香尚未散尽的地基上盖起了新式楼房,我心头好生凄凉。王永彬遗物寥寥无几,一块残旧匾额,几张陈黄墨迹,再就是“前几年盖房子把成堆书物拖到废品收购站卖掉”的遗憾与无奈。据了解,王家老屋原有大量藏书,堆满一间房,连墙缝中都塞有散落书页。文革破“四旧”时,王家后人将书用稻草遮盖,得以保存部分书籍。但后来因生活拮据,家族一残疾老人为维持生计,将部分书籍拿到街上换了生活用品。余下部分前几年捐给了宜都市图书馆和送给一些朋友了。家里现有图书仅十余本。主人将当年友人和学生送给王永彬的诗词寿帖示于来者,毛笔书法真迹,篆体“桥西山馆”印章,古色古香弥漫。尽管如此,我仍不解后人草率处理祖宗书籍的行为。钱财散尽尚可再来,把先哲智慧当废纸卖掉比挥霍钱财更让人叹悔与懊恼。倘若先生魂知,当作何想!
王永彬的墓地在居所背后笔架山上,山虽不高,但略陡峭。密林遮日,荆棘横生,一行人连拉带扶,沿崎岖小路艰难爬行。此前这里人迹罕至,这条小路由最初考证先贤的周德富、傅世金、杨邦俊等人挥舞镰刀、披荆斩棘而来。半山腰处,一片阔地,先生墓穴依势垒砌,背靠松林,面朝远山,灵柩长眠地下,生平刻记碑上。碑身完好。墓碑正上方是“垂裕后昆”(语出《尚书》,意为后世子孙留下功业或财产),正中刻写“敕授修职郎王公宜山之墓”。两边是“著述高风青山含笑;俯仰陈迹绛云在霄”对联。背面碑文由王永彬生前好友监利进士王柏心所作,两旁也刻一幅对联:“独柱有灵山兼水报;石门无恙地以人传”。
王永彬于乾隆年间生,同治时代卒,享年七十有八。先生年少入县学读书,后获贡生科名。《围炉夜话》短文221则,短小精辟、语言亲切、以小见大,富于哲理,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以其独到的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围炉”与“夜话”让人感受家人围坐、聆听长者教诲的和谐氛围,言者亲切随和,闻者无拘无束,道理深入浅出,风格雅俗共赏,读之老少皆宜,是本难得的枕边书,日读一页,如同参悟,教益匪浅。如果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也可以说一部《围炉夜话》教天下。
《围炉夜话》,人间真话。掩卷沉思,王永彬的成就与智慧,源于他修身养性,苛刻操守,甘于寂寞。王永彬曾有的官位名称不过是修职郎、候选教谕。修职郎属文官第三十六阶,大概相当于“科员”或“办事员”级别吧。教谕,“正式教师”之意,候选教谕,意味着王永彬当时并没有就任此职,仅拥有这一资格,相当今天的民办教师吧,实在是大材小用,高才屈就。但先生不慕名功利,而是静心修学,著书立传。他在官场最大的作为是在《枝江县志》(同治版本)编修中担任“分修”。为文为官者心知,很多时候“分修”实际是真正执笔人,如同今天理论调研文章的真正作者往往署名最后,一项活动的实际工作者常常排名末尾,虽不被外人瞧起,但自身的才华不会因为排名先后而淹没。
王永彬涉猎广泛,治学严谨,勤于著述,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的藏书目录中便记其《历代帝统年表》、《先正格言集句》、《朱子治家格言》、《六书辨略》、《音义辨略》、《禊帖集字楹联》、《孝经衬解》、《围炉夜话》等部卷,合称《桥西山馆杂著八种》。王永彬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另有《讲学录》、《说古韵言》、《独柱山房诗文襟著》、《脏腹病药夫》等,并与周柳溪、罗梦生创办诗社,号“吟坛三友”。
大凡科学文艺有为者,莫不淡泊名利,甘守寂寞。王永彬不慕荣华富贵,独善心灵家园,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魏晋风骨。儒学熏身,道学养心,信奉德化,崇尚孝道,隐居授学,常与志同道合者对酒当歌,谈文论艺。见善必赏,见过必纠,每有节义忠烈之事,常涕泗沾襟,真情相助。至大至刚,至善至柔,浩然正气。而今物欲横流,世象浮躁,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日趋式微,很多文人缺少清气与操守,不愿恪守寂寞,极度渴望物欲,一些人甚至视金钱权力为人生成功唯一之圭臬,痴心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热心炒作,沽名钓誉,人格不能独立,心灵无处安顿,非但不能超俗,反而多了俗气、小气甚至痞气、帮派山林匪气,如此,岂能宁静致远,成就大器?文人当有逸气、骨气,涵养心中浩然之气,俸薄俭常足,位卑人自尊,静心养性,端正操守。的确,现实有太多的无奈,操守常常被嘲为迂腐。我以为,真正的文人学者当学王永彬,虽然当时未必被世人所知所崇,也无一官半职,但他著述等身的人生轨迹足让众人汗颜。“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王永彬被埋没一个半世纪后被人们所识所仰,与其本地同朝的品官芸芸,几人留芳名?目前我所知晓者仅枝江知县(今枝城镇)朱锡绶。此君能官能文,国家图书馆存有多卷著作,其中《幽梦续影》与《围炉夜话》风格相近。如“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善贾无市井气,善文无迂腐气”等哲理妙文。他任知县期间多次拜访王永彬,礼贤下士,犹当敬之。
据悉,收集整理《王永彬集》的工作已被纳入《荆楚全书》编纂计划,此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被称为湖北“四库全书”,是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地标”。
追慕前贤,自惭形秽,吾辈唯恪守情操,立志发奋,勤学苦读,笔耕不辍尔。除此,别无它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