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来职往 敢问路在何方?

2012-12-29菡涵谷胜男

中华儿女 2012年3期


  无论是对于那些已经毕业多半年还未找到工作的“毕剩客”们,还是那些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新生代”们,2月份绝对是个不淡定的月份。
  
  自2010年底,各类求职节目相继亮相电视荧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反响。而近期一段海归女刘俐俐与《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在节目中互掐的视频片段,在网络等各大媒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青年人择业、就业问题也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
  长久以来,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引发全社会热议与分析的话题。春节过后,全国各省市地区又将迎来一股求职、招聘热潮,无论是对于那些已经毕业多半年还未找到工作的“毕剩客”们,还是那些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新生代”们,2月份绝对是个不淡定的月份。
  每年的招聘市场,用人头攒动、门庭若市、摩肩接踵等词语来形容都毫不为过。然而,就是在这个有供有求,看似热闹非凡的场景下,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一些抱怨的声音:求职人太多,职位太少,找工作太难了!
  接踵而至的是“毕业等于失业”、 “大学生蚁族”等一系列流行词语的不断涌现,这也一而再地向人们宣告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难!
  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大约在80%以上,但其中“被就业”的潜规则以及学校的刻意隐瞒早已是心照不宣。最明显的数据便是在近期对于北京本地大学生的统计中,有75.7%认为就业困难和比较困难。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北京,在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应届大学生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几乎相同比例的人希望进入过政府机关,并且超过六成的毕业生表示即便找不到工作,也不会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
  可现实却是,往年大城市应届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他们2000元以上的预期,并且他们中的五分之一在三年后最终逃离“北上广”。201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再创历史新高,年轻人、尤其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自然又一次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可否认,如今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但一提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些人就简单地将它归结为高校扩招惹得“祸”。事实果真如此吗?
  而“要钱更要闲”、“假期最重要”、“拒绝一切上班”、“拒绝一切加班”、“让老爸替我负债”……这也充分说明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下很多青年的就业观存在严重缺陷。
  
  校园里的精英,校园外的迷茫
  “我学经济我悲剧,毕业工作没处去。”“我学历史我脑残,求职路上好心烦。”近来,在一些以在校大学生群体为主的网站上,类似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西安文理学院数学系大四的学生小杨近来就把自己的网上签名改为了“我学数学我无奈,工作找得很失败”。记者上网发现,对本专业就业渠道狭窄的“戏谑”,是毕业生们调侃的主要内容。
  四年多以前,当刘先生拿到国内某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的朋友、家人,以及刘先生自己,都觉得自己将在四年之后平步青云——除了这是国内的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是当时舆论宣传的热门专业。但四年之后,当刘先生毕业后,就业的情况却远不如他当年想得那样乐观。虽然有着良好的学历,但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对于应届大学生而言。而刘先生自己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尝试一些不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当时大家都说这是个好专业,有前途,也很体面。所以这个专业特别热门,而且还挺不好考。后来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这个专业人特别多,大家也都对未来怀着很好的期盼。但是在这四年里,真正特别实用的能力增长并不多,得到的更多是一些理论知识。就这样,毕业之后,我开始在很多招聘会上应聘,向很多公司企业投简历。但是情况却很尴尬,学历、专业这些东西人家不是不认可,但可以提供岗位的数量却很有限,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应届生,一个年轻新人不可能去了就去做“管理”,而是要去做那些“被管理”的岗位。但这些岗位需要专业能力,我又不具备。”
  上面这个例子不难体现出选择专业的重要性,但就业的复杂在于,即便选择了对应的专业与职业,离开校园后的职场道路依然危机重重。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往在学校内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学习,而忽略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的了解。
  在学生时代,蔡小姐有着极为出色的学习成绩,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去了国内某一流大学的新闻专业。在毕业之后,她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家较有知名度的行业杂志担任编辑工作。但这看似信手拈来的工作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蔡小姐来说却有着众多困难。除了经验上的匮乏,她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职场必备能力上的缺失更为致命。这也直接导致了她在工作中的发挥,最终在度过了六个月并不如意的试用期之后,她没有得到最终的录用。
  “其实在学生时代,我就不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交往的人,基本都是一心苦读圣贤书,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然后在毕业之后,我很快就找到了这份工作,毕竟学历和专业都还可以,我也以为自己能够很快进入角色,胜任这份工作。但是很快,我发现在社会上工作远比在学校里面读书要困难。在学校,我只需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但是工作时,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我这人比较不爱和人沟通,尤其是在新环境里面,有些胆怯和抵触,同事们逐渐也就开始和我有了隔阂。时间一长,我觉得得不到大家的认同,有些自卑,就更消极了,最后没能留在那里,也就可以理解了。现在想想,自己虽然有了学历,但是有着太多更重要的东西,自己还需要学习、锻炼和加强。”
  
  有了工作可人生轨道似乎跑偏
  应届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在他们就业的过程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便是那些毕业不久,虽然找到了工作,却同样没有太多经验积累以及能力提升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扮演着职场中的弱者,并且这种弱势,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间显得尤为明显。
  林先生在3年前毕业于国内某著名师范大学,随后在上海某一中学任教。由于并非上海本地人,林先生每个月的大部分收入都要用于缴纳昂贵的房租,并且由于大城市普遍物价水平较高,因此林先生的生活状况更是不甚如意。但是在林先生看来,能留在大城市中工作,虽然生活质量很低,但是感觉很好,很有面子。甚至在去年,国内某二线城市的一所私立学校曾希望林先生前去任教,并且愿意提供住房和高薪等待遇,这足以让林先生过上极好的生活,但他拒绝了。如今他依旧领着微薄的工资,住着简陋的租房,做着他的大都市梦想。
  “说实话,现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之前所期望的那样。但是我不愿意去小城市,虽然那里给的钱更多,提供住房,而且物价水平本身还低,但我就是不愿意,觉得好不容易进来了,再回到一个小地方去,丢人不说,这种落差自己心里也接受不了。但后来我一个同事去了,前几天和他聊天,发现他的生活真是很精彩,而且轻松很多。现在想想,有些后悔,但机会很可能再也没有了。”
  
  创业——看上去很美
  有人就业,就意味着有人失业。但并不是每一个失业的人都可以成功再就业。对于这样曾经拥有一份工作,现在却陷入事业迷茫的年轻人,创业似乎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捷径——它不仅是工作,更是一份只属于自己的事业,一个发家致富的机会。但如果你没有商业奇才的天赋、对于市场的深刻研究,或是殷实的家底,创业之路的美好也只是镜中花的美好,甚至是荆棘丛生。
  小董在2年前毕业于某专科院校,毕业后进入一家寻常私企工作。但是在1年前,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小董所就职的私企大幅裁员,小董就此不幸失业,由于学历没有优势,工作经验也仅仅一年,他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于是万般无奈下,他希望通过创业赌一把。但由于早先从未有过创业的想法与准备,小董的创业显得匆忙而盲目。通过店面广告,他在去年以10万人民币的价格接手了一家照相冲洗店。但由于缺乏对市场的研究以及行业的了解,仅仅4个月后,入不敷出的小董没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维持,创业之路宣告失败,血本无归。
  
  “自己学历不高,工作能力也称不上多强,其实失业也不是什么特别意外的事。但在失业之后,我尝试去找一份新工作,可我经验没人家丰富,和晚一年的应届生比起来都没有什么优势,根本找不到。后来我想之前总是听说那些创业致富的故事,就自己也想创业一把,挣点钱,找点事。但自己也根本不知道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就是每天都在街上乱逛,想找点机会。最后在我家附近有一个相片冲洗店在找人接手,我觉得大小是个事,就东拼西凑了十万块钱接了下来。可接下来之后,发现自己对这东西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弄,客人更是少的可怜。最糟糕的是,那些机械维护保养都需要很多钱,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开了没多久就关了,至少不赚钱也比每天赔钱强吧。”
  
  自主择业并不难,难在调整就业观
  针对不同时期青年的就业观,教育部原办公厅副主任,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回顾说:“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青年的就业与发展的变迁,说明了青年就业的三个趋势:自主化——主体性越来越强;务实化——政治色彩淡化;多元化——选择面越来越宽。”然而,自主择业本应让年轻人的就业越来越精彩,但事实却事与愿违。
  对此,王旭明觉得现在年轻人的就业观和企业招募人才的标准存在很大裂缝,这加剧了就业难。“比如我们国家目前毕业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每年有20万人,而在新闻传媒目前正式登记造册的人员有16万人,那也就是说让这16万人同时下岗,还有四万应届学新闻的人无业可就。就是说我们怎么看待就业的‘业’,什么叫做‘业’?其实一些企业实际上非常急缺学传播的、学新闻的人才,但是却很少能招揽到相关人才。”
  与其不谋而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也认为不正确的就业观直接导致了就业难。“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2005年私营企业比前两年增加了450万个就业机会,而教育、科技、国家机关增加的岗位比较少。教育行业新增岗位24万个,金融业新增2.7万个,而科技领域只招了3000人,电、水、煤这些行业就更少了。然而,大学生喜欢去的地方恰恰吸纳能力小。这就是‘供求结构矛盾’,国家发改委称之为‘结构性就业难题’。实际上,这种‘结构性就业难题’不仅体现在不同行业间,也体现在不同地域间。‘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的就业观就是这种地域差的表征。”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此,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刘君举例,“中国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研究如何养牛、养猪,可很多毕业生为了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干脆转行,很多毕业生宁愿在北京卖饲料当推销员,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的是如何让果树产量更高、花卉生长更好,可很多同学去推销园艺产品,在办公室做文秘。我给这种现象起名为‘职业歧视’。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
  就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科技学院林世军解析:“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五百强企业当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导致就业路越来越窄。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就业观所造成的。再有,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一些学生就业后对待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导致被炒鱿鱼。培养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在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80后”成功创业者,Discuz!论坛创始人戴志康深知就业与创业的难,这也让他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就业与创业更深有感触。就此,他除了建议广大年轻就业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更是从一个年轻创业成功者的角度说:“绝对不要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创业。有的大学生觉得就业没戏,就开始盘算自己开个公司。实际上,工作都找不到是创不了业的,这里说的创业并不等同于做自由职业者或者个体户。创业比求职要艰难太多,而且创业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磨难是十分强烈的。创业只适合极少数分子,成功率不到1%,是一场艰苦的长跑。投入地做一份工作,脚踏实地一些会让你幸福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