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倒霉的数字与数字的倒霉

2012-12-29唐钧

今日文摘 2012年17期

  在当代社会中,“数字”已成为“科学”的代言人;而“科学”又成了“真理”的代言人。用一个很简单的“三段论”的推理,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什么东西被数字化了,那它就离真理不远了。
  然而,物极必反,在当代社会,关于数字的迷信也与日俱增。报载,武汉有人就餐后买单,嫌消费金额744元“不吉利”,竟持玻璃杯怒砸酒店女经理,致其受伤。话要说回来,这744也真的是“不吉利”,就因为它,这人蹲了5天班房——这便是诸多“倒霉的数字”故事中的一个实例。
  要说起来,关于数字的迷信近年来还真表现出一股势不可挡的劲头,就连强势的政府机关也拿它没辙。媒体报道,北京市已正式取消带“4”的车牌。据记者从市交管局了解到的情况,这是因为带“4”的牌照大家都不要,日积月累都成了“圣(剩)斗士”。导致现在车主选号时,抽10次平均会遭遇6次带“4”的牌照,引发群众不满情绪。
  当然,地球人都知道,世界各国对数字的忌讳似乎是很有历史的,但古时候的中国人却是个例外。我们的祖先讲究“中庸之道”,一般对10个指头是不会厚此薄彼的。古人云:“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进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所有的数字都可以建构一句吉利话,那是何等宽广的胸怀。
  然而,近代以来,可能是因为要与国际惯例接轨,“13”这个数字在沿海首先受到排斥。早先却不这样,古典小说中常有“十三太保”的说法,那时候想必“13”代表的是人多势众。后来不行了,首先在江浙沪一带,“十三点”成了“海骂”的一脉。
  进入当代,可能是市场经济更需要算计,国人对数字的态度越来越显得谨小慎微。去过一座标明为23层的大厦,坐上电梯方知实际上只有19层,其中没有4层、13层、14层和18层(据说暗合“十八层地狱”)。比较实事求是的酒店,索性将13、14层标为“工作楼层”,还真有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也见过有的大楼,将13层和14层标为“12层A”和“12层B”的,这不啻是一种创造。
  可是最近出差,住进一家酒店,难得的是上述的数字迷信倒是统统没有。但住了几天后却发现这家酒店居然没有15层。纳闷了好久才悟出一个道理来,原来这家酒店与当地的政府机关共用一座楼,没有“15”,应该是“没有失误”的谐音,这可真是用心良苦。从中也能一窥当前官场的心态吧。
  到后来,转念一想,要是把那个十位数上的“1”附会为“失”的话,那可就麻烦了:11——失意或失忆,12——失儿,13——失散,14——失事或失势,16——失落,17——失妻,18——失爸,19——失舅……这样按谐音去“对号入座”,呵呵,岂不太可怕。
  呜呼,如此灰暗的社会心态,实际上是“不自信”的表现,这恐怕已经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潜藏的“慢病”。但愿“十二五”开出的药方,能去除国人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更为光明的愿景。
  (陈飞云荐自《泉州晚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