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书店:在香港旺街上跳舞
2012-12-29陈剑青
今日文摘 2012年17期
像香港这个曾被京城学者认为只有商业的“文化沙漠”,本土文化地景往往被描述成荒土一片,这颇有一种以五千年历史压过百五年小岛的强国腔调。实情如是?对,表面上香港除了商场与消费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文化部门都爱给地区团体派资源吃喝玩乐,但其实许多自主经营的文化空间,也同步在城市中活跃地滋长生存。
在大型商品书局与微型街头报摊之间有种叫小型“楼上书店”的文化东西,往往在城市人流集中街道上的商厦或“唐楼”的楼上铺默默地寄居。顾客要在五光十色的街道中认出狭小的门口走上数层迂回的楼梯,这类书店亦有其不同类型风格之藏书,文学的、教学的、文史哲的、外文的、二手的、台湾本位的、漫画的、简体版的、休闲的、禁忌的、艺术的、社会科学的,走访一趟确是在千篇一律的商业消费以外一种本地特殊的文化体验。
虽说寄居楼上显得特别有趣,许多其实是并非自愿的。在旺角行人专用区有一间仅存的地铺书店户,主人拥有该铺,曾感慨出租铺位可获80万一个月,自己卖几多本书才能赚到?面对地铺之于小书店的不可能,繁华街道上的楼上空间还可以藉较便宜租金使用。久而久之,旺角西洋菜街及一些城市街道就“逼出”了一个“书店街”,称号来得多么的辛酸。
因地产投机而租金飞升,香港又没有租金管制,近年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楼上书店都变成了“跳蚤”,从二楼跳到三楼,由旺街跳到静街,除非关门大吉,否则又必须将就顾客群而在不远处找铺继续营运,跳着无奈的舞。专售文史哲及社会运动书籍、在旺角西洋菜街近600呎的序言书室,月租万多元,店主要花近5年时间才仅仅收支平衡,可见经营本地文化产业,自己也需具有赚钱以外的坚强意志才能继续生存。
新派的楼上书室,都会打造成比一间卖书还要丰富的公共文化艺术及知识空间。除了由店主向顾客卖书的单一关系,它们发展成可让有不同读书人在书店内举行与某些书籍有关的文艺讲座,令顾客与书室的关系更亲密与双向,以凝聚更多相关读者群,这是一些主流大众商品书店欠缺的文化活动场所。譬如,上环有间名为“实现会社”(反过来就是“社会现实”)的楼上二手书室,每月也有许多音乐会、放影会、研讨会及主题性的讲座系列,四月说过末日、五月说六八思潮、七月又有“马季开锣”(马克斯主义研究),透过文艺团体使用书店空间来建立书店的文艺社群。
能够提供这种公共生活的楼上书室,不仅可让急速的城市生活变一变调子,而且成为了不少城市人的文化、社会、政治思想启蒙之公共场所。面对租金史无前例的高企,大型文化品牌书店如台湾“诚品”也即将到港,香港的文化知识社群能否撑得起这些具有公共意义的楼上书店的生存,仍是未知之数。
(磊扬荐自《南方都市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