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24孝”哪些你能做到?

2012-12-29黄玉杰郑春欣

今日文摘 2012年22期

  从小学孝道、学如何给父母行孝,过去能读《弟子规》“入则孝”篇的守则规范,看元代郭居敬辑录古时24个孝子故事的《二十四孝》;现在可又多了一个新参照——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这周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新“24孝”提出: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教父母学会上网,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等,能有这样的行动就算是“孝”……
  新旧对照
  新版“24孝”与时俱进
  翻开古代《二十四孝》,行孝就得像董永那样,少年丧母、父亲亡故,得要把自己卖身至富家为奴,再换钱葬父;或者,行孝得学前汉文帝那样,在母亲病的时候,坚持亲自给她煎药,还每次自己先尝尝汤药苦不苦、烫不烫,方才喂给母亲喝。
  但新版“24孝”有着与时俱进的行孝标准。与当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新“24孝”就提出,“教父母学会上网”、“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是孝;孝也可以是“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亲自给父母做饭”、“经常为父母拍照”、“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经常带着爱人及子女回家”等,这些在普遍人群中都有较强可操作性。
  子女意见
  “80后”赞多“90后”弹多
  记者发现,为人子女者,不同年龄层次会对新版“24孝”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80后”阿蓓已经工作好几年,在她看来,新版“24孝”可算是给她指明了一条简单易操作的行孝之道。“其实我平时都有经常下载电影,然后跟老妈一起看的。但从没想过,这种方式也算行孝!”另外,阿蓓也从没意识过,原来带父母去旅游也算是尽孝心。“过去我以为,父母想去哪旅游就帮他们出钱报名、让他们自己去就行;但其实父母也会希望做子女的能一起陪同着去……”
  对照着新版“24孝”,“80后”阿朗则认为自己能在24条尽孝标准之外完成更多孝行。“虽然家里掌勺的还是父辈,但他们每次做饭,我都会在一边陪着他们聊天谈心,我觉得这也是孝顺的体现。其次,我经常趁出差之机,给家中二老寄回明信片。在我看来,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关爱。”阿朗认为,行孝从不缺“方法论”,其实像新“24孝”的标准,只要按心意付出行动,无论形式标准如何,每一种关爱都是孝顺父母的体现。
  与“80后”相比起来,“90后”、“00后”群体对新版“24孝”的评价“弹”多过赞。“广州仔”阿琛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孝顺仔,但是参照新“24孝”,他坦言自己只做到3条:“我还在读大学,没有收入,根本不可能给父母零花钱,更加不能帮他们买保险。”
  “00后”鹏鹏即将升初三,在他看来,新“24孝”挺难做到的——标准中略显“成人化”。“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给父母零花钱花”、“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等,对于鹏鹏这个年纪来说,目前哪一条都不可能做到。而正处叛逆期中的鹏鹏也表示,哪怕真心感激父母,都不会对他们开口说“爱”。
  父母心声
  孝可有底线,但不该设标准
  教父母上网是孝,陪父母看场老电影、打通电话也是孝。新“24孝”列出的24条行孝新标准,无不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新时代对父母的关爱。但有不少为人父母者反映:孝可有底线,但不该设标准。
  从事媒体行业的谢女士有感而发:有一年丈夫过生日,上大二的儿子知道爸爸爱喝两杯,自己用零花钱买来材料,亲手调上一杯鸡尾酒给爸爸当生日礼物。“他爸挺感动的,觉得儿子是真长大了。”谢女士说。
  网友俞先生提出:“百善孝为先”,这句千年古训不拘泥于区区24条标准。“与其拍拍脑袋定几条苍白无力的行孝标准,倒不如多想想办法,营造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阿琛的父母坦言,孩子还在读大学,没有收入,没给他们买过礼物,甚至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他们,但他们理解孩子现在处在学习冲刺期,“只要阿琛学习勤力、上进,就是尽了孝,并且是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陈锦洪荐自《羊城晚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