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分析与实践
2012-12-29魏阳琼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3期
摘要:旅游资源开发应满足可持续性要求,而“可持续性”又需形成区域植根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生态旅游项目应充分释放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开发实践。
关键词:生态旅游项目;经济价值;实践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项目,日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究其原因可归纳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重新定位、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伴随着各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系列印有人工痕迹的景区对外开放。不难看出,这些生态旅游项目不仅未能体现其内在经济价值;在实践中也在功利意识的作用下,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开发应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而“可持续性”又需形成区域植根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分析
生态旅游项目所依存的载体应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包括山、水、动植物等,都是存在于项目开发前的客体。因此,生态旅游项目首先拥有的便是“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然而,在经过人为的规划并赋予人文气息后,则又拥有了“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
第一,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包括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区域特性,构成了各地生态旅游项目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在产品差异化打造的过程中,自然资源已天然形成了一系列差异化的尺度。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者,也往往在自身新奇性、探究性等内心驱使下慕名前往。从而,该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便逐步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植根于区域地理、地貌特性的生态旅游项目,又能形成经济价值的扩散作用。具体而言,推动了当地自然资源的经济商品化发展。
第二,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众所周知,一个完善的生产旅游项目,除了以核心产品为基础的同时,还需具有辅助产品和辅助设施。辅助产品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旅游项目有关的人造品;而辅助设施,则是面向消费者而修建的交通和娱乐休闲设施等。由此可见,对生态旅游项目中人文资源的塑造,将在方便消费者的功能基础上,不断扩大项目的品牌影响力。不难理解,当某生态旅游资源无法面对消费者而开放,那它将永远处于自然存在状态而无经济价值可言。
二、生态旅游项目的实践
生态旅游项目在实际打造中,也应充分挖掘其中的两类经济价值。从目前所反馈的情况来看,有关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还关注不够。为此,笔者以“福建省沙县天湖森林公园”项目为例展开阐述。
第一,针对自然资源经济价值开发的实践。以公园内的植物景观资源为考察对象:公园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水松;有号称“公孙树”的古朴、典雅的银杏;有芬芳清香的桔园;有游鱼幽幽的鱼塘……其间曲径通幽、林荫蔽日、潺潺流水,构成一幅幅天然画卷。
具体而言,在公园生态资源开发时,应充分保护以上自然景观的自然特征,并在旅游项目的多元要素建构中,突出该地的植物、动物、水体等景观的特色与优势。这样一来,在多元要素的支撑下,便能广泛吸引源于各种消费偏好的消费者,从而充分释放出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第二,针对人文资源经济价值开发的实践。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依赖于项目辅助产品及设施的支撑。这就意味着,公园若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还需在人文资源的支撑下使他们身临其境。为此,还应在交通、住宿、休闲娱乐等诸多环节下功夫。如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天湖净寺,全寺人员几乎是女尼,堪称沙县“女儿国”,寺院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东面开阔,寺院藏经阁中珍藏着各种佛教经典达万余册,为全国佛教10个培圳基地之一,享誉海内外,集理佛、培训、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沙县社会风俗受千百年古越文化、中原文化长期交融的影响熏陶,形成具有闽西北特色的民俗及小吃风情。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强消费者与当地文化的一种互动性,如与依托沙县小吃在外的影响力,以小吃文化为主题,以生态休闲为特色,与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紧密结合,着力打造闽中最大、最集中的特色餐饮、旅游休闲集散地。
本文以福建省沙县天湖森林公园为例,对围绕二元经济价值的开发实践进行了阐述,所提出的本质观念对于其他生态旅游项目的打造,同样具有抛砖引玉之用。
三、小结
旅游资源开发应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而“可持续性”又需形成区域植根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生态旅游项目应充分释放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从而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开发实践。
生态旅游项目不仅需体现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在实践中还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势。这一态势,将有力推动经济价值与实践的契合。
参考文献:
1.高天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策划[J].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