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12-12-29李学梅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3期
摘要:通过循环经济建设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章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循环经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哈尔滨市;循环经济;模式;措施
一、哈尔滨市循环经济建设现状
哈尔滨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同时又拥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城市。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该城市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资源消耗速度增加、转换和利用效率低;经济结构畸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城市社会问题突出。
解决城市资源与环境问题,顺应政府发展生态城市的方针,应从经济发展入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循环经济建设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
2011年哈尔滨市以加快实施发展战略为核心,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生物、民用航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调查数据反映,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方面(见表1)。
哈尔滨市全力推进实施“环保五项重点工程”和“六项保障措施”,在资源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见表2)。
并且哈尔滨社会进步部分指标已达到生态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要求,但部分指标离生态城市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见表3)。
上述分析表明哈尔滨市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如果不能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极不节约型的矛盾仍将无法解决,也将无法完成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所以无论从眼前利益考虑,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改变哈尔滨城市现状,构建适合的循环经济模式,对哈尔滨构建生态城市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哈尔滨市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架构
2011年哈尔滨经济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今后5年的经济依然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哈尔滨现有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几乎不可能继续满足传统“三高”模式下的未来5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发挥自身优势,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少污染或无污染,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各个领域的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从而使哈尔滨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哈尔滨生态城市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优质农业基地和优质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种植农作物,同时建立适度规模的家畜养殖场并建沼气池,沼气池建在节能温室内,池子上面建猪圈、厕所,农作物秸秆和家畜排泄物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向农户提供生活能源;沼气池的出料口通向农田或建设蔬菜棚,有机物经过发酵成为高效肥料。这种模式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农作物的果实、秸秆和家畜排泄物都得到循环利用,输出各种优质农产品,还提供清洁能源。正是由于这种模式能同时满足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的要求,所以,沼气已经成为哈尔滨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联结养殖和种植、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肥的纽带,成为实现燃料、肥料和饲料转化的最佳途径,起着回收农业废弃物能量和物质的特殊作用,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减少农药化肥和大气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见图1)。
(二)工业循环竞技模式
当前哈尔滨市应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演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资源、能源瓶颈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拉长产业发展链;向“绿色经济”转变,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首先,对规模以上的企业,逐步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特别是提高老企业技术含量,降低污染和能耗。推广哈三电厂的经验,60%以上的企业要实现清洁生产、水资源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开发利用,使能耗、物耗、水耗、污染物的排放指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长企业产品链接,以推广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为契机,加快构建工业废弃物产业链。
其次,以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试点,着手生态工业园建设。从园区企业的资源利用情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通过对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源科学设计,逐步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资源梯级利用的态势。在园区内形成企业间共生及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实现物流、能流、技术的集成和信息与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推进消费与流通领域的回收利用与综合处理。以城市中水利用和固体废料资源化为重点,建立城市中水利用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特种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三)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
充分利用哈尔滨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冰雪旅游”、“避暑旅游”、“民俗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中俄、中朝边境旅游”等旅游品牌,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然而城市是景观系统、人文系统等的组合,发生在这个系统中的旅游活动必将给城市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旅游本身来说,游客进入城市旅游是一个不同程度的破坏过程,如旅游活动引起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游客产生的大量固体垃圾和粪便垃圾,游客不文明行为造成的旅游资源破坏等,这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生态景观。从城市旅游业发展来看,旅游产业并不是无烟产业,大量游客涌入必将使城市有机物、煤、水、电和其他能量消耗大大增加,各旅游服务场所无不都在直接和间接的冒烟排污。因此城市发展旅游业要运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循环型生态旅游业,开展清洁旅游模式(见图3)。
(四)城市循环经济模式
1.建立哈尔滨市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哈尔滨市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家庭废弃物、商业废弃物、医院废弃物、工业副产品、再用工业产品和建设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等,其中很多是非生物降解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各种废旧塑料。而且,这些废弃物的堆放,由于淋溶的作用,会构成对地表水和土壤的污染;这些废弃物的焚烧,则会污染城市大气;大气的污染则会通过降水,对地表水和土壤构成污染。废弃物可以分为液态废弃物和固态废弃物,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思路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变废为宝,以避免废弃物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见图4)。
2.建立哈尔滨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废水的循环再生利用,削减了生产废水的排放,减少了对水环境的污染和水生态的破坏,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主要做法就是建设城市污水中水回用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排放的污水进行深化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用水标准,通过管网广泛回用于景观用水、城市绿化、道路清洁、汽车冲洗、居民冲厕及施工用水、企业设备冷却用水等领域,以缓解城市用水供需矛盾,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减轻对水质的污染,有效提高环境质量(见图5)。
三、发展哈尔滨市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措施
针对哈尔滨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初步构建哈尔滨市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从整体规划哈尔滨市的循环经济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及“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编制地方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生产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第二,调整优化产业,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替代性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哈尔滨市在建立循环经济模式过程中,应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的高消费项目,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好二次资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清洁型方式转化。
第三,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使其管理职能切实到位,利用价格杠杆调整资源供求,充分调动各方面对资源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所进行的循环经济规划、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等,都必须按照《环评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进行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可行性论证。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