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2-12-29金大龙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3期
摘要: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是货币超发、国内成本上升及输入型通胀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管理通胀预期等方面着手应对。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对策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第一,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2010年、2011年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我国央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政策一直从属于财政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一直处于超发状态。从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41.78万亿元,已经增长到了85.16万亿元。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来看,钱多了总归是要爆发出来的,可能通过CPI爆发,也可能通过资产泡沫爆发出来。
第二,国内成本上升推动了CPI的走高。近年来,国内各种初级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加上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2003-2010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平均增长10.2%,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到17%左右。土地成本也出现趋势性上涨,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以2005年12月为基期,到2011年3月,牲畜产品上涨70%,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在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通过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进一步推动下游各种成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国内采购价格势必进一步攀升,从而进一步助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为挽救欧债危机而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影响,全球流动性泛滥,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可兑换货币,我国也一直饱受国外转嫁通胀之苦。
二、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当前,我国政府被赋予了太多职能,而发展经济本应由企业唱主角,现实却是由政府越俎代庖。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本身就有一种不断加大货币发行量的冲动。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政府相继投入数万亿资金用于投资,而如此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注入必然导致市场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发展经济本来就不是政府的强项,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垄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扮演。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从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首先,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移到以消费为主,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路子上来。其次,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鼓励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新能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最后,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尤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的成品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机制的调整,消除价格倒挂现象,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
第三,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短期来看,适当加大人民币升值速度,可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对冲进口价格上涨,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借助于汇率的上下波动来调节我国的进出口需求,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起到维护国内经济平衡发展和物价稳定的作用。另外,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子上已做了较多尝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降低企业承担的外汇风险,化解由于储备货币贬值带来的通胀压力,我国应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逐步使人民币真正国际化。
第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居民抗通胀能力。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并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贫富差距的拉大,弱化了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工薪阶层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实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资金、技术短缺导致在初次分配中占有较大份额。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抗通胀能力。
第五,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手段,有效管理通胀预期。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整顿流通市场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物价调控体系,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炒作行为,保障市场供给。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工具,通过加大对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信息的报道和宣传,提高政府公信力,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坚定市场信心,避免物价螺旋式高涨而引起经济大起大落和居民心理恐慌。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