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渡阿桑奇”的吊诡
2012-12-29湘溪
世界知识 2012年17期
“坚定保护我免受迫害的既不是英国,也不是我的祖国澳大利亚,而是一个勇敢、独立的拉美国家!”8月16日,当厄瓜多尔政府表示愿意为朱利安·阿桑奇提供政治避难时,已经在厄驻英使馆躲了快两个月的“维基揭密”网站创始人毫不掩饰对厄瓜多尔及其总统科雷亚的赞许。
一个可能被引渡而遭“政治迫害”的“数字时代罗宾汉”,一个用“强奸罪”打击“言论自由”的国家,另一个关键时刻“仗义执言”庇护“受迫害者”的国家……这种话语系统是我们所熟悉的,只是套用到阿桑奇案中就显得十分的吊诡,因为这出外交斗法大戏中各种角色似乎都“错位”了!
先拿坚持要引渡阿桑奇的英国来说吧,这种“迫害者”的角色是其向来不屑为之的。2010年12月,被瑞典指控强奸和性骚扰的阿桑奇在逃亡英国时被抓,两个多月后,英国法官裁定同意引渡阿桑奇到瑞典。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今年5月30日,英国最高法院维持同意引渡的原判。6月19日,阿桑奇躲进厄瓜多尔驻英使馆请求“政治避难”。8月16日,厄外长宣布允许阿桑奇“政治避难”,理由是:“阿桑奇可能会因为他为争取‘言论自由’所做的工作受到‘政治迫害’。”
厄方这一招给英国出了个难题:尽管1794年英美签订的《杰伊条约》中就包含有现代“引渡”的内容,但自从法国大革命后,政治犯成为新政权的英雄,被看做值得尊敬的“自由战士”,“政治犯不引渡”的原则也就此在欧洲产生。从那时起,这条原则成为美欧敲打其他国家、干涉内政的专用得力道德工具,从没想到有一天会遭到“反噬”,更何况打着“反政治迫害”旗号的是西方眼里的“拉美左翼”科雷亚政府!
伦敦自然咽不下这口气!英国外交部发言人甚至表示,有可能在提前几周通知厄方的前提下进入使馆抓捕阿桑奇。这还真不只是一句气话!虽然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舍不得侵犯,不过,1984年英国发生了一件事:伦敦女警察弗莱彻在利比亚驻英使馆外为一场抗议维持秩序时,突然有人从馆内开枪打死了弗莱彻,随后英国警方包围使馆11天,但利比亚使馆以外交豁免权为由,拒绝配合调查。为此英国在1987年制定了《使馆和领事馆房产法案》,规定如使领馆用途与其职务无关,有权撤销其使领馆的地位。不过如果英国真的这样做,就相当于与厄瓜多尔断交,而且难保今后其他国家不会学用这一招对付英国外交人员。英国自然得掂量掂量。
外交上向来老辣无比的大英帝国为什么要甘冒“舍弃自由”和驻外人员安全的危险去逮捕“只是因为一个破损的避孕套要接受质询的人”呢?美国新闻评论网的解释是,此举是为了“亲吻奥巴马的屁股”!同样让西方媒体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科雷亚竟然会为了一个曾得罪过自己的“难民”不惜与美英决裂!2011年,“维基揭密”公开的美国外交密电披露,时任美国驻厄瓜多尔大使的霍奇斯曾批评科雷亚明知一名警方高层贪污仍提拔其当上警察总长,这让科雷亚一怒之下驱逐了霍奇斯,同时公开指责阿桑奇。更何况,在西方的话语系统中,身为左翼、与查韦斯走得很近的科雷亚向来都是“压制新闻自由”的,怎么有兴趣关注阿桑奇的“言论自由”呢?美联社认为,科雷亚这是要“占领道德高地”。《华盛顿邮报》说得更为直接:聪明的科雷亚是要成为“扎瞎美国眼睛集团”的带头人,这个集团包括玻利维亚、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而古巴就曾是欧美受迫害者的避难所。
对付敌人向来毫不含糊的美国这次也有点角色错位,站在旁边一脸无辜。看看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是怎么说的:“这是一个厄瓜多尔人、英国人和瑞典人之间的问题,我们不打算插嘴。”但阿桑奇的母亲克里斯蒂娜则表示,美国才是幕后主使,“美国想要什么,就能从盟友那里得到什么,不管是否合法、合乎道德”。媒体也不失时机地翻出老账:去年年底美国司法部长就说过,美国政府正考虑以间谍罪起诉阿桑奇。
那么为什么不干脆从英国直接引渡到美国呢?法律专家的解释是,对美国而言,从瑞典引渡阿桑奇要比直接从英国引渡更加容易,程序上只需符合瑞典法律规定和双方的引渡协议即可。不过人们更愿相信这是一种洗白自己的碍眼法:指控阿桑奇、发出拘捕令的是瑞典,执行逮捕的则是英国,一系列复杂巧妙的安排让案件看似与美国没有丝毫联系,但只要想一想,“维基揭密”究竟刺痛了谁的神经?一切吊诡其实都有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