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012:中国经济展望
2012-12-29王一鸣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6期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走向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更要在加快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上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2012年经济走势和面临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深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同时面临通胀和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十分严峻复杂。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短期问题和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矛盾和总量性矛盾相互作用,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难度依然很大。
(一)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从外部需求看,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放缓,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从投资需求看,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基础设施在建规模较大,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从最终消费看,居民收入实际增速还不足以支撑消费提速,加之房地产市场调控对关联产品的消费影响较大,消费增速难以提升。与此同时,我国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仍具备有利条件,国际市场需求收缩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不会像2008年末和2009年上半年那么严重,外贸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速;增加在建和续建项目资金供给,再开工一批“十二五”规划已经确定的建设项目,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仍有较大空间;最终消费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仍将保持较高增幅。从各方面的预测看,全年经济增速为8.5%左右,这仍是比较高的增速。
(二)物价水平仍处高位但涨幅将有所回落
当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需求拉动因素仍然存在,随着货币信贷增速止跌回稳,而货币信贷存量规模较大,仍可能拉动物价上涨;劳动力、能源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趋势仍将持续,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小;输入性通胀压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特别是原油等大宗商品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不排除出现大幅震荡的可能。但也要看到,今年物价上涨压力将有所减缓,粮食“八连增”使农产品价格涨幅趋于回落,世界经济减速减缓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加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使需求拉动因素减弱,为抑制物价上涨创造了条件。预计2012年物价涨幅将回落至3.5%左右,总体上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三)结构调整任务继续推进但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我国坚持有扶有控,推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结构调整任务仍十分艰巨。从需求结构看,2011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6%,比上年有所提高,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偏弱。从产业结构看,“十二五”规划提出,第三产业比重5年内要提高4个百分点,但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比上年仅提高0.1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名义分别增长14.1%和21.9%,仍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4%,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9.2%的增幅。从节能减排看,2011年“两高”行业扩张依然偏快,节能减排未完成预期目标。结构调整要取得新进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但调控仍难松动
去年以来,在限购等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市场运行发生明显变化,商品房销售额大幅下降,房价出现松动,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去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有52个新建住房价格出现环比下降,有9个城市同比下降,但房价回落幅度仍较为有限,消费者继续观望,销售持续低迷。今年,要继续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与此同时,现行的调控仍主要是限购等行政手段,如何增强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利用当前房价出现松动的有利时机,逐步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住房交易税等手段替代行政手段,在限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同时,保护合理的自住和改善性需求,仍有较大作为空间。总体上看,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处于关键时期。
(五)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但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企业生产受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11年1—9月、1—10月和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7.0%、25.3%和24.4%,呈现逐步回落态势。随着市场需求收缩、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企和融资成本提高,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和中下游生产企业困难增多,利润空间还会收缩,亏损面和亏损额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也将倒逼企业加大技术进步和创新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二、2012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2012年宏观政策不能转向全面放松,重新大幅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样就会回归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中求进”,这就要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不变,但政策力度和重点将有所调整。与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采取扩大支出和公共投资的做法不同,201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支”上将有所控制,“减收”上将加大力度,结构性减税将成为重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包括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实施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等。结构性减税,一方面体现了向中小企业、服务业倾斜,体现了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另一方面也将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在财政支出安排上,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水利等的支持。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公共投资的适度增长仍十分必要,要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尽早发挥效益,避免半拉子工程,并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
(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前瞻灵活地调节货币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国家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小型微型企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
三、2012年加快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有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变化的原因,但深层原因主要还是经济转型迟缓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这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与外需不平衡,投资与消费不协调,资源和要素过度向投资倾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过度依靠低成本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速放缓,使潜在矛盾和问题“水落石出”,产能过剩矛盾突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经济效益出现下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经济增速放缓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需的过度依赖。经济内外失衡,根源在投资和消费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形成了资源和要素过度向投资倾斜的体制和机制,土地低价格、劳动力低成本、贷款低利率、招商引资低税率,使得投资率不断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来居高不下。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就要到国际市场释放。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总体上将处于相对低迷、缓慢增长的阶段,通过国际市场释放生产能力的空间缩小。这就要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励以“住、行”为主导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新兴消费领域和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二)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国际市场需求收缩,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巨大压力。加快推进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创新企业盈利模式来启动需求,拓展市场ErnJDfb9fjzpBYqPSOGxjrRVgZkb/pvgXAfvkg0rKp4=空间;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高抵消和对冲成本上升压力。应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创新驱动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龙头企业与配套体系”的创新价值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运营体系。
(三)以低碳绿色发展为重要方向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日趋突出,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动力。这就要求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加强节能与提高能效、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对城市现有建筑实行节能改造,新建筑实行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方式。
(四)以体制创新推进经济转型
当前的形势变化,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垄断行业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前提。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不能将应对危机冲击时政府更大程度地发挥调控作用作为一种常态,更不能因此忽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励效率提升、实现优胜劣汰的基础性作用。应该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源还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完善市场机制,最大程度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尊重和保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避免对资源和要素的价格扭曲,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各行各业蓬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