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收的高利贷

2012-12-29孙维晨

中国经济周刊 2012年5期

  除了在售或在建的商品房楼群,游走在拥挤且狭窄街道上的保时捷、奔驰、宝马,成了这个小城最显眼的装潢。驾驶座上那些年轻的脸庞,有的甚至稚气未脱。
  这里是山东淄博的一个区县。小城的人们都知道,这样的“繁华”如温州、鄂尔多斯一般,几乎都是高利息诱惑下诞生的民间借贷裙摆。我的一个旧相识也陷入其中。
  大红的灯笼挂在了门口,与门框上的金字春联遥相呼应。24岁的贾智猛摇晃着接近一米八的个头,从板凳上缓慢地挪下来。他还不是太清醒,近来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的生活,让他不太习惯。
  还有一周便是春节,喜庆的环境并不能让这个年轻人释怀。他把这种难以言明的心理称作“焦虑”。“前段时间,家里放出去几笔债,到现在还没有要回来。每天一大早我就要去问别人要钱。”贾智猛口中的“债”便是如今横行大江南北的民间借贷,老百姓叫它“高利贷”。
  贾家一直经营着一个与纺织品有关的企业。由于起步早,善经营,贾家略有家底。2011年12月,贾家的几个朋友数次劝说他们将闲散资金以高额利息借给自己使用。朋友开出的利息比银行高10倍。经不住朋友们的诱惑,贾家同意了。一个月下来,贾家便拿到了两千余元的利息。临近年底,贾家想抽回本金还银行贷款,却未能如愿。“这次一共放出去了50多万,我和家里人分头盯着每个借钱的人。”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情况的贾智猛停稳了车,迅速走向一个正在开卷帘门的中年男子。
  或是听到脚步声,中年男子起身回头。小贾提高嗓门喊了声:“李大爷!过年好啊!今天有钱回来了吗?”中年男子“阴阳怪气”地嗯了一声:“一个星期你来了8趟,都拜过8次年了。刚开门,没有钱。”
  沾满灰尘的卷帘门收起后,现出一间接近200平米的门脸房。这位“李大爷”主要经营不锈钢产品。他打量着我问:“你是干什么的?”我表示是贾的表哥,这才打消了对方的疑虑:“我还以为是你带来逼债的呢。”
  李大爷借钱也并非救急,而是以近一毛钱利息放给了别人。“别人是周转用还是继续放贷我不管。但我确实没钱。我每个月给你们付息,但是本金都在别人那里。他们不还钱,我也没有钱还。”
  小贾按捺不住说:“李大爷,今天一有钱你就给我,不管多少。”虽是着急,但还属客气。几段客套后,大家便开始沉默。有客人来了,李大爷便打理生意,没人来便继续无言以对。这样的场合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这样的场面在之前的一周已经上演了8次。
  天色已黑,李大爷关门了。道别之后,贾智猛上了车自言自语:“明天得继续啊!几个借钱的都是朋友。他们是真没钱。所以我每天早上到晚上靠在这里,一有钱就立刻收上来,他们也愿意先给我家。”贾家的“借钱”只有欠条和收条,没有任何合同和担保。
  很少有像贾家这样温和催债的。但贾家的运气也好,因为自家所在的这条资金链上,还没有人跑路。
  一些并未跑路的人为了安抚放贷者,便用募集来的钱购置了豪车以制造资金充足的表象。“现在街头巷尾的一部分豪车就是这样来的,为的是告诉别人,自己连上百万的车都开得起,当然可以还得起本金。”一位匿名放贷人说,这些人往往以两分钱的利息成本融资五百万,先用一百万元买好车,然后将剩下的钱以月息翻倍甚至翻几倍的高息收入来弥补购车造成的空缺。
  这位匿名放贷人比贾家要“悲催”得多,因为吸收“融资”的人已经无影无踪。他与其他债主四处寻找却一无所获。
  回到家便瘫在沙发上的贾智猛不知道自己的钱要到何时才能收回。但是过完年,这种要债还要继续。
  据说在当地民间借贷市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咱家的钱多得好几辈子都花不完,咱家的债多得好几十辈子都还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