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四种意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012-12-29林初艺

中国教师 2012年20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现行的校本教研还难以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也难以应对灵动的、不确定的教育教学情景,教师在新课程实践探索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成长困惑:演错了角色,定错了位置,迷失了自我与职业理想。新理念与旧形式格格不入,新形式与旧理念难以融合,旧课堂渐渐远去,新课堂姗姗来迟,教师们“环顾左右而言他”,落入“非此既彼”的理论窠臼,陷进了“旧瓶装新酒”的实践误区。但痛定思痛,教师必须有所作为来改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四种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在新课程中找回自我,重塑教学研究者的形象。
  一、树立资源整合意识,实现在备课中成长
  新课程观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是将“知识本位”让位于“生活主题”。课程不再是一堆无生命意义的知识材料,而是一幅鲜活、灵动的生活图景,是一种可以基于多元主义价值观解读的“文本”。这种新课程观凸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事实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使“课”与“程”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新课程观要求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注重资源整合,促进教师在备课中成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课本文本资源、潜在课程资源、体验性资源和多观点课程资源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整合。
  第一,老师要善于利用课本、教参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文本资源,听专家之言,取课本之经,明文本之意,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课程资源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中的作用。
  第二,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角色对待文本资源,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切磋,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深层次、多元化、拓展性地解读文本,挖掘和延长文本的教学价值,取诸家之智,成自家之言。
  第三,教师要有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的意识,要“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指文本),否则就会处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境地。备课时要处理好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注意适度、适时地和其他课程资源相沟通,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相结合,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相并重;处理好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的关系,浓缩与扩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的关系。用更高的高度、更新的视角、更宽阔的视野去驾驭文本,开发新的教学价值,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第四,在教师备课时要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注重生本教育资源。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一种潜在的教材资源。
  总之,备课的过程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备课时教师必须站在课程的角度思考这一节课的原生价值和派生价值,思考这节课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与情意价值,思考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和备课系统。
  二、树立课堂批判意识,实现在上课中成长
  备课系统是一个静态的教学预设系统,是一个线性的、序列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而上课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生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开放系统,是一场灵动的生命与思想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树立课堂批判意识,用批判的思维对待教学,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成长。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上课教学过程就像“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一样,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实;但花朵的怒放,正是否定了花蕾,果实的结出也正是否定了花朵。这种流动性使课堂教学不断地更新教学设计,不断地增添教学资源,不断地生成教学价值,不断地结成教学果实,不断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树立实践反思意识,实现在反思中成长
  花朵孕育了果实,没有花朵的怒放就没有果实的生成。同样,没有反思的课堂只能结成一颗干瘪的“课堂果实”。课堂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常常带给我们反思。我们反思遗憾,就能促进教学进步,实现教师成长。美国学者瓦利(Valli L.)指出,要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必须首先明确反思的两个维度:一是社会学的维度,即反思的内容和范围;二是心理学的维度,即反思的质量。反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前者主要针对课堂内容,包括教学环节和问题设计等,根据教学情况进行修改;后者则主要针对教学质量,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效度、教育规律、思维品质等。教师要像一只在黄昏中起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这种反思是基于教学实践,囿于课堂经验的,而不是高深的理论总结。但同时这种反思又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痛并快乐着的。它们促使教师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学观,主动对接新理念打造新课堂。所以,教师的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没有课堂反思就没有教师的课堂理想,没有课堂反思就没有理想的课堂。
  四、树立教学研究意识,实现在磨课中成长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磨课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主要教研范式。笔者开展“主题主讲讨论式”磨课研究,以“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为常见磨课方式,以“确定教学主题—落实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合作磨课研讨—形成研究结论—展示研究成果—分析反馈意见”为常规操作流程。在一系列的磨课、研讨、交流活动中,找到了“人与课”的对应,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我与本组教师就使用了“异课同构”的磨课方式。一堂课以讲故事、促思考、探问题,求真知、读语录、品古诗、看漫画、析哲理、重体验、悟人生的独特线索开展课堂活动。课堂充满了文化的氛围,弥漫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又告诉学生为什么政治课是思想教育在学校的主阵地。游刃有余的驾驭,轻重缓急的语言,轻松机智的问答展示了我作为课堂组织者的精灵形象。上课有气场、课堂有思辩、教学有风采、语言有风趣、理答有机智、思维有启发,是我在磨课中形成的教学风格和学科教学特长。因此,说出真知、听出灼见、观出特色、评出精彩、磨出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教师的个性特质通过打磨而益发彰显生辉。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树立四种专业发展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课堂批判意识、实践反思意识、教学研究意识,才能提升其专业素养,重塑其职业理想,正确定位其新课程角色,自觉反思在新课程中的困惑,提高驾驭新课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柏武.论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八中)
  (责任编辑: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