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同伴关系的改善来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2012-12-29杨晶黄殷余俊宣寇彧

中国教师 2012年20期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友爱亲和,与人为善”等都揭示了亲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内容。就本质而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且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有益的行为[1]。
  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与其积极的社会性技能有关,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亲社会行为能使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与人交往和融入社会。因此精心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自我意识高涨,既追求独立却又不够成熟,思维仍然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些心理发展特点都使他们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利己主义的泥潭。因此,提高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提高自尊、培养自信、积极对待自己和他人、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将能极大地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从2011年10月开始,我们在石家庄市十二中学七年级开展了改善同伴关系以促进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课程。本文将汇报干预课程的开发及干预效果的部分实证研究结果。
  一、同伴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依据
  亲社会行为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利他倾向之外,还具有社交性。从以往研究来看,亲社会行为总是发生在人际之间,是人们在维护与特定社会成员的友好和谐关系和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友好行为[2]。研究发现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结构由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关系性以及特质性维度构成[3]。其中,关系性亲社会行为主要涉及建立和维护社会交往中积极关系的行为,它的最佳实例是增进友谊[4]。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青少年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可以直接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方式与思想交流。在获得同伴的期待和强化后,更易形成社会行为和态度[5]。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好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6]。国内外很多研究者认为,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7][8][9]。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倾向与积极的同伴影响呈正相关,与消极的同伴关系呈负相关[10]。朋友关系越好越能够激发儿童学习朋友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从而推动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发展[11]。同伴接纳是影响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
  基于这些研究,本研究尝试通过改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
  二、同伴关系干预的具体目标
  我们的干预课程从同伴关系建立、维持与冲突处理三方面入手,在人际认知训练与社会技能训练上展开。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知训练的目标是:①在同伴关系建立初期,使学生学会选择积极的社交目标,为建立良好关系提供原动力;②在同伴关系维持过程中,使学生正确评估交往活动所处的环境,为交往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③使学生学会提出多样化的策略,根据适当的标准进行筛选,推动关系的发展;④使学生能够对策略实施效果进行合理归因,成功时能自我肯定,失败时能客观看待,为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树立信心、积累经验;⑤在冲突处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促进冲突的化解,进一步巩固同伴关系。社会技能训练的目标是:①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发现社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主观思考解决的方法;②通过榜样示范,让学生了解改善同伴关系的方法与技巧;③通过指导与练习,使学生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在同伴交往实践中总结与提升。
  三、同伴关系干预的课程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
  1. 课程总体设计
  根据已有文献分析以及常用的同伴关系干预方式,本研究将同伴关系干预分成三部分:建立关系、维持关系与处理冲突。主要通过情境分析与课后实践的方式开展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认知,提高其社会交往技能。
  建立关系课程与维持关系课程分别为3课时与6课时,各自作为一个整体。在课程中,教师先说明课程目标,通过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后,提供各种具体的社交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练习,最后总结并布置课后的实践作业。
  第一步,选择积极的社交目标:在建立关系中,设法发动交往和关注是积极目标,不予理睬是消极目标;在维持关系中,主动维持和有条件维持是积极目标,不维持是消极目标。
  第二步,评估“任务环境”:对社交情境、熟悉性、关系的性质以及对方的年龄、性别、想法等进行评估。
  第三步,产生并筛选策略:提出尽可能多的社交策略,考虑其可接受性、可行性、可能导致的后果等,选出满足标准的策略。
  第四步,练习策略:在给定的情境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指导、榜样示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之前筛选出的策略,并交流感受评估结果。如果效果不好,则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合理归因),再进行练习。
  冲突处理课程为4课时,教学过程同样在具体的同伴冲突情境中展开,借鉴“同伴冲突解决六步法”来设计,具体参见傅鑫媛等人的文章《中小学生同伴冲突解决技能的培养》(刊载于本刊2012年7月下)。本课程在此“六步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尝试再加入两个步骤:首先根据给定的冲突情境确立积极的社交目标。其次,在六步法结束后,指导学生在给定的冲突情境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指导、榜样示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训练解决冲突的策略。
  2. 课程具体实施
  (1)建立关系课程
  课程一开始通过热身活动“寻人信息卡”,引导学生讨论“愿意建立同伴关系的人具有哪些特征”,引出课题主题。接着进入课程主体——交往情境分析。首先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同伴交往情境,比如:进入新班级,你谁也不认识,课间你发现后面的一个同学也独自坐在座位上。然后引导全班同学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应该确立怎样的目标,该情境是否适合建立同伴关系,(换位思考)怎样做对方容易接受,提出并选择交往策略。讨论结束后,在全班范围内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总讨论结果。情境分析完成后进行现场练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并针对失败的情况进行合理归因,选择合适的策略重新练习。课程结束时布置实践作业:尝试与一个不认识的人开始一段对话,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2)维持关系课程
  建立关系课程使学生明确了在同伴关系建立初期,树立积极的交往目标非常重要,并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判断和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维持关系课程力求进一步巩固学生进行合理归因的能力,提高其交往技能。
  课程首先以“盲人之旅”作为热身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两人相伴的旅程就像同伴间维持关系、友好相处的过程,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讨论:同伴相处时,要维持良好关系双方需要做到哪些事。接着,针对维持关系的不同方面,设计了12个侧重点各异的情境,分4个课时完成情境分析训练。情境示例如下。情境一:你回家路上和同学小明聊得高兴,就把小学时的糗事和她说了,还告诉她不要告诉别人,她答应了。结果第二天,你就看见她在和一个人说这件事(强调建立信用的重要)。情境二:你们4个朋友一直玩得挺好,一天A和B吵架了,A就跟你和C说不要理B了,B也和你们说A不好,要是你们还和A玩,B就不和你们玩了(处理群体交往问题)。接着讨论流程、现场练习都与建立关系方面的课程相同,在此不赘述。最后仍然要布置作业,比如:寻找合适的机会帮助一个同学或朋友,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3)冲突解决课程
  通过上面两个课程,学生已掌握了建立同伴关系、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基本理念与技能,接下来4个课时的课程将教授学生“同伴冲突解决六步法”,通过情境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这个方法来分析不同的同伴冲突情境,找到解决冲突的最佳策略,练习根据情境合理地使用这些策略,更好地解决同伴间的冲突。
  课程首先进行热身活动“最佳配图”,让学生体会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感受,冲突双方有时没有对错之分,只因立场不同。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不伤害彼此的情况下合理地解决冲突,由此引出课程主题。接下来,引导学生对4个冲突情境进行分析。首先向学生展示冲突情境,比如:跟朋友一起聊天,她说她喜欢明星韩庚,你认为韩庚很一般,为此你们争论起来。再如,你们几个朋友约好出去玩,可是A和B想去的地方不一样,他们各不相让,拉拢其他人支持自己,后来你们就分成了两派。然后给学生讲解同伴冲突解决六步法,并加入本课程设计的两个补充步骤。再进行全班分组讨论,之后,在全班范围内小组代表发言,汇总讨论结果。分析结束仍进行现场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布置作业:针对你和同伴交往中发生的一个冲突事件,回答下面的问题。
  四、同伴关系干预课程的效果
  正式实施同伴关系干预课程的前一周,对实验班(共38人)施测三类问卷:同伴评定量表、亲社会行为自评测验和亲社会行为他评测验。课程结束时及两周后,进行同样问卷的施测。我们通过前后测以及干预后两周测验的比较来考察同伴关系干预课程的效果。另外,在干预前后,我们请班主任安排了两个义务劳动任务,第一个是打扫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的心理咨询中心,第二个是帮助本班一名患肌无力的同学抄各科课堂笔记,以此来检验实际亲社会行为的变化。
  1. 同伴关系干预课程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促进
  比较实验班前测、后测及干预后两周测验中同伴关系得分,发现实验班干预后同伴关系显著改善,效果持续到干预后两周。这表明同伴关系干预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生的同伴关系(见图1)。
  2. 同伴关系干预课程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促进
  比较实验班前测、后测及干预后两周测验中亲社会行为的自评和他评得分,发现实验班干预后亲社会行为自评和他评得分均显著提高,效果持续到干预两周后。这表明同伴关系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见图2、图3)。
  3. 同伴关系干预课程对初中生实际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从自愿参加义务劳动的情况来看,在同伴关系干预课程后,愿意义务打扫心理咨询中心的人数与干预前相比增加了11人,增长率为52.38%,愿意义务帮助患病同学抄笔记的人数增加了14人,增长率为82.35%。而且学生完成任务的态度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从被动变成主动,从无所谓变得认真负责。任务的完成情况也非常理想,从之前的无开展转变为坚持不懈、按时保量地完成。通过对干预前后两个义务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认为改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确实促进了其实际的亲社会行为。
  五、课程分析与教育建议
  1. 同伴关系改善干预课程有效性的分析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所设计的干预课程在改善初中学生同伴关系方面效果显著。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些影响课程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情境式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程从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和处理冲突三个方面设计了具体生动的情境,它们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且兼顾了个体与群体等因素。这样的课程设计形象有趣,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易于调动参与的积极性。针对这些情境进行的指导和讨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难以获得的技能示范与指导。
  (2)技能训练与认知训练相结合
  此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社会技能训练,而是借鉴了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引入了认知训练。认知训练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认知、学会客观的归因,为行为提供积极的指引。而技能训练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经验,并在安全、有指导的环境里获得练习与强化。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在改善同伴关系方面是比较有效的。
  (3)辅以实际操练,巩固课堂成果
  所谓学以致用,在情境讨论中明确的解决策略需要具体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我们发现,在课程实践中,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合适的交往策略,但仍充满迟疑,后来在其他同学的示范及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才终于突破心理障碍,尝试与同伴打招呼,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分享练习的感受时,这些学生也表示,只有在真正实践后才发现,原来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难。可见练习和分享给予学生实践社交技能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了对方的想法,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进而提高同伴交往的能力,改善其同伴关系。
  2. 同伴关系改善对亲社会行为促进有效性的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过改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有持续效应,课程结束两周后效果仍然存在。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良好同伴关系提供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使同学之间彼此更加友善。朋友的接纳、包容与赞赏都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外界造成的压力和焦虑,形成愉快的心境。而个体在积极的情绪下,更乐于做出友好的行为。
  (2)积极交往目标推动亲社会行为的实现
  交往目标是交往需要的反映。在同伴交往中确立积极友善的交往目标,如愿意帮助和支持他人、与他人有更多亲密感、希望被人接纳和公平对待等,这些都是传递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伴之间友爱互助、正直向上的价值标准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以群体压力的方式塑造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行为、人格和自我,使学生表现出更多积极向上、友善正直的行为,即亲社会行为。
  (3)换位思考提高移情能力
  在课程训练中,面对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同时考虑双方的想法和感受, 并且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有了站在他人位置上思考的体验,移情能力得到训练,提高了体察他人情感的能力,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这有助于学生产生帮助他人和对人友善的动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自发形成。
  3. 教育建议
  结合本研究为七年级学生开设的干预课程,我们认为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类似干预工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干预课程设计从理论出发,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本课程希望通过同伴关系的改善来促进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重心在于同伴关系的改善。因而根据社会交往策略研究中常用的三种情境——发动交往情境、维持交往情境和冲突解决情境,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实践,循序渐进,既有章可循,又有理可依。这也便于今后研究者设计适当的问卷,检验干预过程哪个环节对最终结果的作用最显著,使干预活动更有针对性。
  (2)同伴关系干预应在突破认知的基础上强化技能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认知会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确的认知可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及行为实践。我们的同伴关系干预课程,尝试在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误区和建立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社会交往技能。研究结果证实了这种二元训练的有效性,表明认知训练确实是传统的技能训练的重要支持与补充。
  (3)亲社会行为干预途径可多样化
  以往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多集中于直接从亲社会行为本身入手,比如通过强化来控制儿童的合作、分享、帮助等亲社会行为和攻击、嘲讽等反社会行为,也有研究从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入手,比如通过移情训练提高儿童体察他人情感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而少有干预研究者从其他外围路径,比如改善同伴关系来促进亲社会行为。本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外围路径的可行性,这也为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拓宽了思路。
  (4)干预课程实施应注重细节,保障课程的有效性
  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干预课程有效性的基础,但实施过程的细节把握更是有效性的保障。比如如何维持课程秩序,直接影响课程效果的发挥。而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性格特点,应该对课程活动的步骤和意义给予清晰形象的说明,以保证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程。另外,在讨论和表演中要强调答案的不唯一性,这对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及参与的主动性,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0JJDXLX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参考文献:
  [1][2][4]寇彧,张庆鹏.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70-187.
  [3]张庆鹏,寇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J].社会学研究,2011(4):105-244.
  [5]王朝霞.关于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J].阴山学刊,2002(3):79-82.
  [6]盖妮娜.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83-85.
  [7]芦咏莉,董奇,邹泓.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研究,1998(1):1-6.
  [8]Kathryn,R.,Wentzel Carolyn,C.&McNamara.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motional Distres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J].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9(19).114-125.
  [9]池丽萍,辛自强,孙汉银,刘丙元.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12-16.
  [10]Ma,H.K.,Cheung,P. C.& Shek, D.T. L.The Relation of Prosocial Orientation to Peer Interactions Famil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7(31):l2-18.
  [11]陈斌斌,李丹.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733-739.
  [12]寇彧,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8-8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责任编辑: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