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师大
2012-12-29黄济
中国教师 2012年20期
编者按:木铎金声,百又十年。2012年金秋九月,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110周年华诞。自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起,北京师范大学在这百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师资,师大的各个学科,尤其是教育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值此110周年庆典之际,本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泰斗黄济先生,回顾他亲身经历的师大历史,与我们分享师大与我国教育学发展的荣光。
黄济,原名于鸿德,我国著名老一辈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1921年7月20日生,山东即墨人。北平师范学院肄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员,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美育等方面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的母校,是哺育我成长的母亲。我于1946年暑假后入师大教育系就读,到1948年暑假离校,在师大攻读2年。离校后由地下党介绍去解放区入华北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和工作近4年。1952年春,重返师大,工作至今已60年。60余年的光阴都在师大度过,我学于斯,工作于斯,成长于斯,生老于斯。我与师大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六十余年的光阴,有的是在晴天度过,有的是在暴风骤雨中度过,锻炼了我,也考验了我,使我更坚强起来,人生也更丰满起来,正如我在一首七律中所写的:“风雨几经铸铁骨,肝胆永照作真人。”我是爱师大的!
当今日师大110周年诞辰之际,我应当向母校说些什么呢?我曾记得在一次校务会议上,王梓坤校长历数了师大的几个第一,他还要求我们来写师大的100个第一。我现在只能就我所知道的和所经历过的来写几点记实,作为向母校110周年校庆献礼。
一、全国解放前的北京师大
北京师大是一所老校,最早成立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师范院校。师范馆是当时京师大学堂中学生数最多的一个部门,为办新学培养了师资。1923年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与女师大合并,不仅在规模上更为扩大,而且为男女平等受高等教育开风气之先。
师大有着著名的校长,有高官,也有名师,校史已言之备详,不再赘述。
在近五十年的教育工作中,北京师大(包括女师大)有着第一流的教师,如钱玄国、鲁迅、吴承仕、翁文灏、李四光等,都在师大执教、授课或讲演过。鲁迅还专为“三·一八”牺牲的女师大学生写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稍后又有黎锦熙、范文澜、侯外庐、钟敬文、白寿彝、焦菊隐、徐英超、戴爱莲等在校任教,其中有的还是在师大毕业的。
师大也培养了第一流的学生,如匡互生、李达、周小舟、杨秀峰、周谷城、傅钟孙、张岱年、庐隐、石评梅、刘和珍等无数的著名学者、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烈士等。在“五四”运动中,首先打开北洋政府外交部长的宿舍大门、火烧赵家楼的是匡互生;在“三·一八”惨案中,为了反抗卖国贼而英勇牺牲的是刘和珍和杨德群等;参加中共一大的有李达;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周谷城,哲学家有张岱年等。
在历次学生运动中,从“五四”到“一二·九”,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师大的学生都走在前面,有的同志已英勇牺牲。
在教育战线上,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在培养中小学师资方面,师大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师大虽缺少一些留学国外的校友,但却有着国内的无数的中小学名师和名校长。师大对普教的发展,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卓越贡献。
北京师大发起成立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及各科的研究所,这对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北京师大的学风是朴实的和刻苦的。考入师大的学生多来自贫寒之家,或是已经从事过中小学教学的教师,他们深知这个学习机会得来不易,因而学习刻苦,生活简约,这是师大所特有的学风和生活作风。这是我亲身所感受到的。
二、全国解放后的北京师大
全国解放后,北京师大走向新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52年院系调整中,将辅仁大学合并到北京师大,师大的规模更大了,系科更全了,名师云集,影响波及全国,北京师大的地位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下面仅就教育系为例,做些简介。
在院系调整中,师大教育系是由5所院校的教育系和教育学教研室合并而成的,除师大的教育系而外,北京大学的教育系、辅仁大学的教育系、燕京大学的教育系,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学教研室都合并到师大来。仅以人大的教育学教研室来说,就有四五十人来到师大,除了教师外,还有比较完整的资料室、翻译室,苏联专家波波夫也随着教研室来到师大。当时师大的教师中教授就有三十余人(见附教师名录),其中大都是三级以上的教授。
附:教师名录(其中三级以上的教授画o,三级以下的教授、副教授画v,其余是教学骨干教师,包括讲师和教员)。
师大的:o郭一岑(二级教授)、o董渭川、o朱智贤、o金澍荣、o朱启贤、o邹鹤亭、o瞿菊农、o陈北蘅、o骆涵素、v关瑞梧、v康绍言、v黄淑范、卢乐山、许椿生。
北大的:o邱椿(二级教授)、o陈友松、o张天麟、郭晋华。
辅大的:o张怀、o林传鼎、o毛礼锐、o邰爽秋、o欧阳湘、v谢思俊、程舜英、张学粲。
燕大的:o廖泰初、o陈景磐、v胡萝玉、张鸣岐。
人大的:o王焕勋、v彭飞、v曹建培、王天一、黄济、胡克英、郭笙、王策三。
兼课的教授有:o温公颐、o汪奠基、o艾伟、o常道直、o周先庚等。
(注:只就记忆所写,其中有丢失,有的前后也有出入。)
这样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为了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建立新型的高等师范教育,先后聘请了多位苏联专家来我系讲授教育学科,先后来教育系的苏联专家,在教育学方面有波波夫、普希金、崔可夫(兼讲教育史),(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苏联专家待补)前后来教育系任教的苏联专家就有七八位之多,这在全国也是独有的。
解放初,教育专家林砺儒任师大校长,后调教育部任副部长;李德全任保育系系主任,后调卫生部任部长;院系调整后,全国名师、教育史大家陈垣任校长;校长是全国第一流的。
师大党委,在当时也是全国最强的,其中有久经革命锻炼的老干部,有的还是早期参加革命的高级知识分子,如丁浩川、何锡麟、程今吾、聂菊荪等。丁浩川是全国解放后来师大建立党委工作的第一人,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团结广大师生来建设新师大,发挥了核心力量的领导作用。
当时的师大教育系还面向全国办了许多进修班,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开办的大学教师进修班,面向全国招收进修教师,除兄弟院校前来进修的部分老教师、老干部外,前来进修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如潘懋元、瞿葆奎、王道俊、张同善、王逢贤、梁忠义等,都成了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兄弟院校的名师和领导干部。北师大的教育系和教育学教研室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学习苏联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编写出了第一本《教育学讲义》,于195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
教育系还办起了实验小学和实验幼儿园,他们都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实验园地,他们所创建的学校和办园经验,已传播到全国。
当然,我们在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工作中也有失误,如1958年的心理批判,欠下全国的学术债,长期无法偿还。
在历次运动中(如“三反”、“五反”、“肃反”、“反右”、“文革”等),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也曾犯过严重的错误,使我们这支强坚的教师队伍,备受摧残。
“文革”后,雨过天晴了,师大教育系也步入了新的阶段,由系到院,由院到部,我们这个集体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现就“文革”后的新的发展略陈于下:
1.教育学部,由原来的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和教育行政学院组成,现在已发展到六院、八所、若干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15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76人,90%的教学科研人员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有的是资深教授和长江学者。学部现有在校学生2 377人,其中本科生601人,硕士研究生944人,博士生研究生245人。在这些名师的引领下,以“优质课程”为依托,加强对学生学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教育学部“文革”后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最早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学部具备了比较完全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授予权。
我部长期以来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的成员,顾明远教授还担任过评委组的召集人。在这一工作中对全国师范院校的设点和招生也起到了资助的作用,扩大了北京师大对兄弟院校的影响。
3.在学科建设方面,随着布点的扩展,学科建设也越来越强大。“文革”后中央决定恢复全国解放前师范院校曾经开设过的某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等,我部也是走在前面。开设恢复和新建学科,编写有关教材,有的还得到教育部的奖励,并指定为全国通用教材。
为了加强对外国教育的研究,还创刊了《教育动态》杂志,在全国发行。目前学部已办有《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师》等专业期刊。
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学部与30多所国际著名大学签订了多边和双边合作协议,与9所世界著名教育学院组建了联盟,每年召开数次国际学术会议。还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同时派遣有关人员出国访问和讲学。学部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
4.广泛参与全国、北京市和兄弟院校的教育组织和学术团体所举办的学术会议;有的同志被约请去做学术报告或讲课。
有的同志被选为全国教育学会的会员或理事,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副理事长)或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或委员。有的同志担任全国教材的评审工作,如王焕勋教授任全国师范院校通用的《教育学》教材主审。更多的同志参与兄弟院校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的论文评审和答辩,与兄弟院校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的培养。
学部建立之后,队伍更壮大了,研究的力量更强了,与外界的交流更广了,为实现北京师范大学的“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在努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学部的发展,仅是师大发展的一角,值此校庆110周年之际,愿我母校继往开来,为创建国际一流大学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