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拿捏“界限”和“分寸”
2012-12-29袁中庆
中学生天地(B版) 2012年1期
亲爱的同学:
你的苦恼似乎来自这样一种期待:我如何对待朋友,朋友也该如何对待我。可事情好像并不是这样的。朋友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像操纵自己的手臂那样操纵朋友。所以,真正有效的办法是调整自己,而不是抱怨别人。
读了莫小米文章里讲述的那桩故事我也想起一段往事,与她有关。
许多年前浙江省女记者协会组织活动去云南,我和她约好了一起去,临行前几天她说有事去不成了,在电话里她为不能如约成行而表示歉意:“对不起噢!”我回答:“可是我不想说‘没关系’哦!”然后两人都笑了。
这是两个成年朋友相处的方式,独立、友好、节制。以这样的方式,她表达了她的体贴和小小的歉意,我也表达了我的在意和略略的不爽。这不会影响到彼此的友情,以及各自的行事方式。
虽然小米在文中表达了她一直挥之不去的那份歉意,我却更愿意相信:如果再遇到类似情景,她还是会以那样的方式来应对。她还是会用她那很随和也很沉着的声音告诉对方:“现在不行啊,能不能改天呢?”然后继续拌她的色拉,继续她的家庭聚会——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她保护着自己的独立自由与生活的完整和谐。而在电话另一端的她的朋友,多半也会在默默的沉吟后体谅而有节制地说“好吧”,而不会痛哭流涕地说你非得立马出来不可。——因为一个成熟的个体知道如何表达要求,也知道如何尊重对方的选择,她明白朋友这样做肯定有其缘由,即使她不知道这缘由具体是什么。
这是两个成熟的人之间的交流,这里有一种东西叫做界限与分寸,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这种叫做界限与分寸的东西,也许正是成长中的你需要慢慢去习得的。
比如说,你可以尝试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自己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朋友的事就是朋友的事,你不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把朋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又或许,你不需要每次都“一直陪着他们说,说到他们不想说了为止”。在你困了,累了,烦了,或者有其他事情要忙的时候,尝试着告诉朋友“我现在……我们明天再聊好吗?”
也许你不必对每个人都倾心倾力,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人做朋友,选择你喜欢的事来做,以自己乐意承担的程度来帮助朋友,对他们好。
……
在不断的尝试中你会学着拿捏分寸,保护自己,也帮助朋友,让生活变得更真实且快乐。
不着急,慢慢来,青春道上你有的是时间与机缘,而你周围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朋友,都将成为你的老师,教会你如何待人、处事。
你的大朋友
袁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