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身散之”还是“及身享之”
2012-12-29谢其章
中国收藏 2012年1期
藏品到了一定的数量级,年龄到了一定的岁数,这时就有一个问题时时袭扰心头:“辛辛苦苦、节衣缩食一辈子搜集的收藏品,如何才能落个两全齐美的归宿?”
对于这个问题,我早就说过“我们耗财费力的收藏最终的下场,一定是便宜了一个不相干的收破烂的!”这话虽然略显调侃,却是实情,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所谓“捡漏”这个词了。
我这话仅是对我自身的情况而言,对于大收藏家、中收藏家们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有能力成为收藏家,就有能力处理好藏品的善后。像我这样的收藏爱好者,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我跟女儿说我的这些书刊值多少多少钱,这本值多少,那本值多少,她根本不感兴趣,反而冒出这么一句“要不您自己现在就卖,要让我以后卖,我才不跟他们费话呢,叫门口收废品的1万块钱全拉走!”
最近有两位作家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拍卖,拍得了很多的钱。一位是非常有名望的董桥,一位是藏书家黄俊东,两位都久居香港,都是七十岁上下的“准老人”。按照现代人的寿命标准,七十岁尚没到“料理后事”的最后关头,但是董黄两位怎么就舍得出卖自己心爱的藏品呢?尤其是董桥,上拍的多为精绝之品(也正是这个原因,卖了4000万元),听说后续还要上拍。我开玩笑,写文章写一辈子也没使董桥成为“亿万富翁”,倒是收藏与拍卖成全了他。黄俊东的情况有所不同,黄先生拿出来的藏书,看来并未伤筋动骨,而且听说是拍卖公司老板(黄的老友)动员他,他才拿出来些些捧捧场。
我乱猜啊,“及身散之”的董桥有几种考虑:一,不放心自己的后人会处理好自己的收藏,干脆自己动手;二,收藏的志趣(品种)发生了巨大转变;三,凑足一笔大款子,报名参加“宇宙航行”。美国亿万富翁比格罗的太空旅行梦想需要花费2000万美元。
不管人家的动机是什么,我感觉将古人教导我们的“及身散之”改变为现代观念的“及身享之”,换一种玩法,享受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与“及身散之”相反的例子有不少,最新的一个是季羡林藏书的拍卖。
虽然拍出了1600万元的高价,可是背后的故事有多少是不能拿到桌面上来的?我很赞成马未都经常引用的卡内基的一句话“带着巨大的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就算我们的收藏远不及大收藏家们,那就更应该执行股市里的名言“落袋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