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国之君的玉龙

2012-12-29常军李云

中国收藏 2012年1期


  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中国是“东方巨龙”,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这一观念基本上被当代中国人当作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如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曾经唱的那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对龙的描述不胜枚举。最早记载“龙”的是甲骨文和金文。在甲骨文中,“龙”字形如巨蛇,头很大,张着巨口。在金文中,“龙”字从“已”,而“已”字就是古代的“蛇”字。看来,在当时造字人的眼中,是龙蛇不分的。许慎《说文解字》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礼记·礼运篇》则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广雅·释鱼》则从外貌特征上把龙分为四种:“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螫龙,无角曰离龙。”以颜色区别,又分青龙、黄龙、白龙、黑龙,其中以青龙为贵。
  龙本来是我国古代先民共同的崇拜物,其从爬龙、走龙逐渐发展成为了飞天龙。但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特别是周代以后,由于皇权的膨胀,皇家逐渐将龙据为己有。《吕氏春秋》中就将晋文公比喻成龙。因此,古代王公、诸侯、卿大夫等都喜欢在自己的衣服、服饰、随身佩饰中标示出龙的形象。
  虢国墓博物馆所藏虢国国君和夫人的龙(纹)形玉饰,也都可以看作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挂在身上作为佩饰的玉盘龙,高4.3厘米,厚0.4厘米,圆形扁平体。龙透雕作盘曲状,尾含于口内,两边均饰阴线龙纹。首上唇外卷,下唇下勾,臣字形目,眼角带勾,中部有一穿。
  龙头鱼尾的盘龙玉佩,青玉质,玉质细腻透明,浅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正、背面纹样相同,整体呈弯曲状,龙首,臣字眼,有鳍。身饰勾连云纹,背部饰菱形回字纹,尾饰平行阴线纹。头部有一小穿。与此类似的还有带在耳朵上的“耳坠”——龙纹玉,玉质同样细腻透明,呈浅冰青色,受沁呈黄白或黄褐色斑。一面饰变形龙纹,圆眼,张口,身饰变形云纹。
  还有作为国君身份象征的七璜组玉佩,由374件颗玉器和珠管穿缀组合而成,是挂于颈间而达于骨盆以下的大型玉组佩饰。出土时,此组佩发现于墓主人的颈部和身上,末端达于盆骨上方。该玉组佩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18件玉管与分作两行十二组的103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下部则由7件纹饰为尖尾双龙纹璜和红、蓝二色珠、管点缀其间组成,真可谓璀璨夺目,华丽无比。
  虢国国君墓还出土了一件龙纹玉璧,由质地良好的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直径19.1厘米。璧两面用变体抽象龙纹作为装饰,纹饰大方、流畅而富于动感。整件玉璧白中泛青,晶莹透润,制作考究,是西周中晚期周王室玉器作坊的产品。综合判断,它极有可能是周王室的赏赐之物,墓主人生前十分喜爱它,故死后也将它用于随葬。玉璧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作为礼器之一,除用于祭祀天地、祖先、鬼神外,也是区别贵族等级的手段。
  此外,在虢国国君的随身佩饰中还有龙凤合雕玉佩。整器残长6.2厘米,宽2.6厘米,厚0.65厘米,呈半透明冰青色,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光洁。此器整体为一龙形,臣字形目,雕刻出圆圈形眼瞳。龙口微微张开,似作低声吟叫。角为宝瓶形状,用一面坡斜阴线的方法雕刻出头部的心形纹饰。龙的身体雕刻成蚕身的形状,身体分为八节,尾部残缺一节。蚕身雕琢成节褶状,并弯曲如弓,呈半环形。颈部的节褶雕琢得较宽阔,腹部和尾部的节褶雕琢得较短窄,充分表现出了蚕的伸缩力量。
  此外,雕者用两条弧形一面坡斜阴线分开身体和头部。在蚕身的第一节上还雕刻有一凤鸟,呈站立状,羽毛敛收身体两侧,尾部翘起有分叉,尾部略残,嘴中有一圆穿。纵观此器,布局绝妙、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造型之精致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通常来说,在西周玉器上,龙是水神,是水中的灵物,而凤则是火鸟。火与水是相互对立的,按照阴阳学说,龙代表阴,属阴兽,凤代表阳,属阳鸟,龙凤合雕则共现了“阴阳交合万物生”这样一个古代先民淳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