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诗稿作于何年

2012-12-29胡西林

中国收藏 2012年1期


  金农是文人画家,诗写得好,而且出手快,很得时人欣赏,与其同时代但年龄小他二三十岁的大才子袁枚就在其《随园诗话》中多次赞赏金农的诗。《奉和德州先生江氏水南花墅赏芍药诗原韵四首》为其唱和之作,通常唱和诗是在雅集或者应景等场合所作,受时间及原韵的限制,要写好,特别是写得有点意思就比较难,而金农这四首和诗却写得颇有生趣,显然他自己也满意,另纸誊写,保存了下来。但是诗稿没有署名,也没有署作年,如不遇高人,这样的诗稿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辨识的问题。它遇到了高人,这位高人就是唐云。积少成多,“零存整取”,然后编帙成册,唐云先生还自署签条。相隔200多年,一位遗珠,一位拾贝,两个杭州人促成了一件大好事。但是诗稿写于何年、“德州先生”为何人,唐云先生肯定一清二楚,却没有留下交待。答案被他捂住了,留下一道题目让后人来做。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经手过的另一本册页——《金农十二开花果册》。册前也是唐先生题签,并且上款也是“德州先生”。但是与这帧诗稿一样,这本花果册对“德州先生”也没有作过解释,为此我曾写了一篇短文做了简介。“德州先生”就是卢见曾,是康熙六十年进士,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他一生两任两淮盐运使,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年(1737年),因遭盐商诬陷,第二年就遭罢职。第二次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这一次任职近十年,直至退休。卢见曾善交谊,好雅集,任两淮盐运使期间与淮扬文人乃至过往淮扬的文人多有交往。在当年的扬州,他不仅是“行政级别”最高的领导,也是文坛领袖式的人物。但是金农为什么不以其字号相呼而称其“德州先生”呢?这是地望称法,所谓地望称就是借对方的籍地、族望或为官的地名来相称对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这种称谓法自古有之,比如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出身湖北襄阳,于是人们就称他为孟襄阳,连他的诗集也叫《孟襄阳集》。卢见曾出身山东德州,称他“德州先生”十分自然。后来“德州先生”不为人褒,是因为他退休后,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引发的两淮盐引案中,被控与扬州盐运使司亏空一千万两盐税有关而被逮捕并处绞刑(刑前卢见曾死于狱中)。尽管三年后刘统勋为其昭雪,但从此“德州先生”的名字被人淡忘了。
  至于金农诗稿何时所写,这与“江氏水南花墅赏芍药”的时间有关。所谓江氏即安徽歙县人江春,清代客居扬州业盐的著名徽商巨富,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江氏为富且仁,性格豪爽,乐于助人,他与卢见曾、金农皆为好友。而与金农之交,一方面是因为他喜好书画和收藏,金农则为鉴赏高手,两人因此交往颇多。另一方面江春虽为商贾巨富,但性好吟诗,又擅论诗。他极欣赏金农的才华,金农的多种诗文集就是由江春出资刊印的。江春当年居扬州南河下街,因为家大业大,曾在其园内“增构亭榭池沼,药栏花径,名曰水南花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所植芍药开并蒂花一枝,江春十分欢喜,第二年竞开并蒂十二枝,且枝枝五色,甚为奇观。江春于是邀人雅集,卢见曾、金农等均赴集雅会,并由“转使”(即卢见曾)绘图征诗,然后众人唱和,金农的四首诗就是这次雅集上所作。这件事在清人李斗所撰《扬州画舫录》卷十二中有详细记载,由此可知,金农这帧诗稿写于乾隆二十五年芍药花开时节,即1760年的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