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家藏市如鱼水 何去何从在坚持

2012-12-29点子

中国收藏 2012年1期

  岁末盘点,说实话有点惭愧,缘何?2011年所获所藏老广告、老商标精品不多。市场规律使然,“作茧自缚”所致。这些年来,由于不想当保管员,所以自给压力,坚持收藏与研究并举,面对页页故纸考证辨析,爬格子开专栏出专著搞活动,一来二去落得所谓的“闻名”。在怀旧也成为时尚的今天,媒体也拼命抢新闻,有时我刚发现有价值的藏品,即被好友记者迅疾爆料,镜头中的我虽是陪衬,但架不住三番五次的脸熟。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我发现,自己在地摊上溜达淘宝,总不免被一些卖家“高看”,有时留给我的似乎只有温柔一刀。因此,2011年的故纸入手量在滑坡,不是精品难动心。
  初秋的一个周六,天津老城旧书市熙熙攘攘。刘爷的摊子周围人也不少,我在圈外瞧见一幅老上海大美女月份牌广告画,直觉告诉我那是开门的旧件;经验告诉我要稍安勿躁,以免“打草惊蛇”挨宰。于是像做贼一般在不远处观望,一是怕画被别人买走,二是想听听大致的报价。稍待清净,我上前轻轻托起美图,还没等细端详,刘爷一眼就认出我来:“哎呦,这不是专家老弟吗?这画就是给你留的,别人给多少钱咱也不卖。”人家热捧,我心却凉。总要问个价的,不出所料,比刚才耳闻的数高了近一倍!可我再也舍不下那“美女”了。灵机一动,想到了找行里人代购。转身离开迈出没几步,听见相邻的摊主小声劝刘爷:“您不如便宜点让他拿走算了。”猜刘爷咋说?“这小子有名有眼力,回去研究明白写两篇文章,稿费就赚回来啦。”
  唉,我不想争说什么,谁让自己有“虫子”爱故纸。其实,多年前我在全国发广告征集藏品时就说过“研究所用,切勿高价”之类的话,但在当今市场经济与收藏意识普及的大环境中,如此“恳求”无异于鸿毛。诚然,古往今来的藏市便无统一定价可言,看人出价,因势报价,水涨船高,坐地还钱,可谓无需多言的潜规则。买卖两厢堪比周瑜与黄盖。与此同时,掌眼、搂货、代购也是收藏交易的门径之一。
  我决定去找同在附近从业的哥们儿。我们相识已久,他多次请我帮忙看看藏品。如实向朋友说明原委,他理解我的苦衷,愿意代劳。事随人愿,他一出马果然以较低的价格为我请得“美人”归。按规矩,我执意让朋友加点钱,他笑笑说:“算了吧,回头拿了稿费请客吧。”呦,这家伙也这么认为。
  又有多少人了解时下出版传媒机构稿费的尴尬呢?尽管稿费可怜巴巴,但我想不回避。试想,如果收藏、研究构建在挖掘与传播历史文化的层面上,构建在回馈社会与读者的层面上,那或许会有全新的感受。
  新著《老广告里的岁月往事》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2011年岁末,我以“书传善缘,播种温暖”的理念为宗旨,自费购买了百余部该书,无偿赠送给各地图书馆。活动得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等众多机构的支持。我想说,温暖不是一个人的手炉,藏以致用,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藏家与藏市犹如鱼水,尽管已将目光更多转向网购,但我怎可以离开活生生的古董摊旧书市呢。2012,何去何从?答案似乎只有两个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