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品虽非完璧身 残缺亦是一种美
2012-12-29唐国新
中国收藏 2012年1期
去年5月,我在北京大钟寺内与一位经营紫砂壶的朋友闲聊。正好遇见一位老人,他从我们的谈话中,得知笔者不仅收藏紫砂壶而且还制作紫砂壶,便告诉我他有一把顾景舟制作的老紫砂壶,但是缺盖子,想让我看一眼。我见老人眉目慈善,言语诚实,便一口答应了。
不多会儿,老人带着一位中年男人一块来了,此人手里拎着个毛巾包。“这是我儿子。”老人向我介绍。“您把包放在桌子上,直接打开包就行了。”我说道。给别人看东西,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接“货”,一则因为陶瓷是易碎品,手手相接容易出乱子;再则,用顾景舟先生的话说:“好东西自己会讲话。”但凡好东西、真东西,都有自己的气场,这气场是从其形、神、气、态、泥、款中产生。如果观赏者利令智昏,或是不学无术而充内行,自然难辨真假。
毛巾包里是一个木盒子,打开盒子,是一把紫砂壶,其泥色、泥质均呈现民国前后普遍使用的混水砂的特点。壶体线条流畅,造型端庄周正。总体来看,壶的形、神、气、色、泥都“准”。于是,我问父子俩有何打算?老人问:“能不能给配个盖儿?”我一听,诧异地笑了。中年人马上说道:“这壶是我爷爷买的,传下来几十年了。‘文革’的时候,让我把壶盖给砸了,那个壶盖里有个“景舟”小印。”“可惜壶底的印是‘陶业合作社’,对吗?”我笑了笑。“神了,您都没上手,怎么知道壶底的印?”中年人很惊讶地看着我。”这时候,朋友也忍不住拿起紫砂壶看了看,果然壶底有圆形章印,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实话实说,这东西不错。先不论这紫砂壶是不是顾景舟做的,但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且手法老到,气韵不凡,也有可能是‘民国七大高手’的作品。”我继续说道:“但‘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因为配盖从备泥、打样、造型,都须与原壶相匹配,煞费心智和气力。”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早些年顾景舟先生为我收藏的一把大亨壶配盖的往事。当时先生之所以答应我的请求,是因为他毕生崇敬邵大亨。先生费时两年,配了三次,直到逝世的时候,壶盖坯子还在焖缸里润着,最后由葛陶中先生烧成后送给了我。
我对老人说:“如果要给这把壶配盖,恐怕现在没有多少人能配好。能配好的人,他们现在一把壶卖价都要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为你们费心思配盖子,恐怕就不光是钱的问题了。”父子俩一听此言,也没有应答,反倒是走到朋友店里的“边柜”前,仔细欣赏起几把我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来。突然,老人转过身,指着一把曾获奖的“掇润壶”跟我说:“我拿这把没盖子的壶也没用,我也花不起几十万元的配盖钱,要不这样吧!我喜欢你的这把紫砂壶,咱俩交换,怎样?”我欣然地接受了他的提议。
此后,我曾几次想动手将这把紫砂壶“完璧”,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这件神品得来全不费工夫,已是上苍对我的额外眷顾。虽然这把紫砂壶没有盖子,但它的美与断臂维纳斯一样,会留给我更多对人生和壶艺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