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被绑架的总是中国人?
2012-12-29陶短房
世界博览 2012年4期
当地时间2月7日上午,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被劫持的29名中国员工获释,他们在苏丹境内的夸达(Kauda)登上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的飞机,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在那里被移交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8日,获释中国员工在中国政府赴苏丹工作组工作人员陪同下,登上返回中国的民航客机,9日平安抵达北京。
至此,自1月28日发生的苏丹中国人质事件,画下了一个休止符。
事件始末
劫持事件发生在苏丹南科尔多凡州阿巴西亚镇附近的中水电七局公路施工项目部,位置距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南620多公里,事发时工地上共有47名中水电七局中国籍员工,其中29名被武装分子劫持,17名避开劫持后获救,1人头部中弹后遇难。
劫持人质的武装分子属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SPLM-N),该组织原为南苏丹现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内的分支,主要由“SPLM”内原籍苏丹北方的人士组成。南苏丹独立后,他们因宗教、地域等原因无法成为南苏丹国民,被迫改组为“北方局”。按照苏丹和平协议,他们可以放下武器,合法地转变为政治反对派,但由于他们拒绝解除武装,因此和喀土穆当局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南科尔多凡州地处苏丹南部偏东,人口虽只有110万左右,却因地处几大种族、宗教和文化的交界处,被称为“比达尔富尔更难捉摸之地”,历史上就经常发生绑架劫持和袭击外国人的事件。
南苏丹独立后,这里成为南北苏丹间的“准过渡地带”,且毗邻是非之地达尔富尔,战略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不仅如此,这里还初步探明了丰富的油气蕴藏资源,这对于因南苏丹独立而丧失大多数石油储量、产量的苏丹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由于(SPLM-N)拒绝就范,苏丹政府军自去年9月起,对该组织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围剿,并迫使其总部和部分武装人员逃入南苏丹境内,另一部分与政府军进行游击战。此次中水电七局的公路项目,恰进展到“SPLM-N”和政府军拉锯区域。
事发后苏丹当局、尤其军方竭力淡化此次事件的政治意义,南科尔多瓦州长艾哈迈德·哈伦称,绑架者的行为是恐怖犯罪。苏丹政府一直受到西方制裁,希望抢在中国介入前强行“了结”,避免国际介入。正因如此,苏丹军方在绑架案发生之初就迫不及待发出“武力解决”声音,并一度拒绝任何谈判,坚持“以打为主”。
而“SPLM-N”则竭力强调其政治目的,其秘书长亚西尔-阿尔曼和发言人罗迪先后对中外媒体表示“无意反华”、“人质安全”,并称“安全形势允许时”将释放中国人质,并强调劫持人质是“自卫”。实际上带有借触发“国际事件”,把事情搞大以引发国际关注的强烈用意。
为何总是中国人
人质最终安全获释,但解救细节却仍笼罩在浓浓迷雾中。更让人担心的是,当地紧张局势依旧,多达3万的中国侨民安全令人揪心。
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投资者,20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从事经营活动,中非贸易总额已高达1500亿~1600亿美元。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越来越广。这也令中国人出现在“危机镜头”前的概率大增。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是后来者,风险低、收益大的地区和领域,往往已被工业化国家捷足先登。这在客观上迫使中国企业另辟蹊径,在诸如战后伊拉克、阿富汗、苏丹等他人不愿插足或撤出的地方开拓。这些地方往往机遇多、风险也大。
在具体操作中,国内一些责任部门在“项目获批”和“安全确保”之间,总是把前者放在核心地位,一切都要为项目让路,往往只看见利益,却忽略了风险。
在非洲和其它海外地区经营的中国企业和个人有许多特殊习惯,让自己容易成为各种针对性袭击的目标:现金多易被歹徒觊觎;大量雇用本国职员会被当地人视作抢走饭碗;封闭式管理容易引发工潮;花钱消灾可能让歹徒把中国人当成“储蓄罐”、“摇钱树”,并让其它地区、组织的觊觎者起而效尤;喜欢走上层路线则可能有意无意地卷入当地矛盾,并被迁怒者当作发泄对象。
中国从闭关锁国到全球出击,几十年间跨越了工业化国家几百年的历程,这使得相关企业、个人对当地舆情、风俗和经营习惯了解浅薄,对潜在风险和应对方法缺乏准备和应变之策。且这种“跨越式发展”、“突进式出现”还会引起一些方面的不适、不安甚至不满,改变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并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
不仅如此,中国政治上、经济上业已全球化,但军事上、外交上却并未具备相应的保障条件,对于如何保护海外权益仍处于摸索阶段。不论外交解决或军事保护,既缺硬件,更缺软件,如果说装备上的差距尚可“恶补”,战略思想、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却实非旬日之功。
未来如何保障国人安全
就在人质事件爆发前夕,苏丹南北方关系趋于紧张,南苏丹因北方强扣通过苏丹领土出口的石油,而在年初宣布停止石油生产;苏丹政府则借口“南苏丹拖欠运费”,宣称将继续强扣更多石油和设备“抵债”。
这些矛盾的核心,是利益分配问题。南苏丹坐拥原统一苏丹石油储藏量85%,却因缺乏出海口和建设资金,而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借道北方出口,并将石油收益的50%分给后者;而北方在南苏丹独立后只能靠“买路钱”过日子,对“拖欠买路钱”行为怒不可遏在情理中。
防范风险的最根本方法,是做好预研,避开高风险地区,如果无法规避,则要做好充分防范措施。此次事件发生地南科尔多凡州,2008年10月就曾发生过9名中石油员工被绑架事件,甚至早在2004年,就有两名中国员工被绑架过。企业方面必须改变“重项目轻安全”的思维定势和“富贵险中求”的片面利润逻辑。
随着中国在非洲存在感加强,这种殃及池鱼的突发事件同样会越来越多,对此,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尽快拿出系统性对策。
苏丹的安全隐患,核心是南北苏丹间的分歧及苏丹与达尔富尔地区的矛盾。对于前者,中国应利用自己同时是南北苏丹重要投资商和贸易伙伴,积极调解斡旋,促成双方“分家不伤感情”;对于后者,中国应积极与其他国际力量合作,促进和平早日达成,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人在当地的安全状况。
此次事件中,如果劫持方企图达成,会鼓励更多武装势力起而效尤,中国企业、员工将不胜其扰;而如果地方政府想用武力解决,则可能逼得绑架者孤注一掷,从而增大人质的危险系数。
中方明智的做法,是早介入、主动介入,一方面避免当地军政部门、中间人和其它可能的误导、蒙蔽,更及时、全面了解绑架者的动机、背景、诉求和人质状况,另一方面更直接、更及时地让对方知道中方的立场、态度和底线,让各方面均了解到,劫持人质把中国拖下水固是枉费心机。从营救效果看,此次中方的应对是及时的,处置是较稳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