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话语中的“信息差”对二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2012-12-29萌,王

关键词:二语建构主义话语

翟 萌,王 健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9)

课堂话语中的“信息差”对二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翟 萌,王 健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9)

将交际教学法中的信息差原理运用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课堂环境下,将有效地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有意义的交际中学会使用目的语。由此,将信息差的概念引入到课堂话语中,并通过分析信息差原理的理论依据,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提出两种猜想:一是信息差主要表现在互动环节中的起始步和反馈步;二是信息差引发并维持互动,使得学生不断地对目的语的输入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和平衡。

信息差;互动;建构主义;二语习得

一、信息差的定义

在语言研究中,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人们给“信息差”作了两种界定。一种是将信息差定义为话语信息在交流中产生的不等值现象。编码、传输、接收、解码的过程都可能产生信息差。信息差主要表现在信息剩余,信息损耗,信息改值三个方面。另一种将信息差表述为一个信息传递者知道信息接收者所不知道的信息内容,从而产生一方向另一方传递信息的必要性,一方想知道另一方所知晓的信息的欲望。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辞典》的解释,信息差是指“信息只有在场人中的一些知道的一种情形。‘交际语言教学’中认为,为在学生之间创造真实的交际,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老师之间必须有一个信息沟。没有这一沟距,课堂活动或练习将变得机械和不自然”。[1]简而言之,运用信息差原理就是人为地制造信息差,使得课堂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去缩小或填补信息差,并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习得语言。

二、信息差的理论依据

(一)“信息差”是交际活动的基础

交际活动究其本质是人们的信息对话活动,交际继续而不中断的条件之一便是信息的量保证。信息量不足或过度,交际难以为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条件之二是信息的质保证,它主要指信息内容是否新颖以引起交际中受话人的兴趣、是否在受话方的认知水平范围之内等等。信息陈旧,听者乏味,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成熟度不属同一层次,则说话人和受话人都被剥夺了交流信息的权利,交际便失去意义。惟有在信息的量和质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交际才得以进行,由此可见信息存在适度的差距是交际成功的标志。包含信息差的语言交流可缩小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力导向并填补信息差距,达到信息平衡,然后再生信息差,再缩小和填补,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信息差链,使信息差成为人们进行交际的诱因和基础,实现交际目的[2]。

(二)“信息差”有其心理依据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好奇心的心理趋向和探究、领会、应付环境的心理素质与生俱来,这种趋向和心理素质往往表现为对获得信息的需要。需要的缺失能够引发内驱力,促使个体做出反应,使需要得到满足。这种内驱力一旦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和内容(如外语学习),个体即获得了动机。而个体一旦获得动机并付诸行动,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进而极大地促进学习。而信息差本身就是一种需要的缺失,这种缺失可引发学生通过交际获取信息的内驱力。学生在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通过缩小或填补信息差,变未知为已知,从而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三、课堂话语中的信息差

既然信息差在交际中被定义为一方所知而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或是一方所掌握的信息与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那么将信息差的概念引入到课堂话语中,课堂话语中的信息差应为相对的和双向的,即教师所知道的信息与学生所知道的信息之间的差距。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差距,教师与学生之间才会主动去弥补或不断缩小这种差距,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呈螺旋状和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从而顺利完成双方的对话,达到信息的平衡。课堂话语中的信息差多是由教师创设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稍高于其原有水平的输入,打破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这与krashen所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的概念如出一辙[3]。因此,课堂话语中的信息差可被定义为由教师制造的,在能理解范围内,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意义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

四、信息差与课堂互动

(一)“信息差”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任务的解决过程要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这样才能有效刺激学生联想,唤起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利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师在其课堂话语中就必须制造信息差,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环境更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更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提供脚手架的作用。“信息差”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正是为课堂环境提出了解决的原则和途径。

(二)信息差与二语习得理论

“信息差”的原理与Krashen的输入假设、Swain的输出假设及Schmit的注意假设均有其相通之处[4-6]。教师话语中信息差的出现正是为学生提供了高于其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信息差”原理又和可理解性输入一样把获得意义放在首位,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缩短或填补信息差距,让学习者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结构。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输入虽然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学习者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才能使自己目标语的语法准确性达到本族语者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只有通过学习者的话语输出,教师才能进一步制造适度的信息差,从而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循环下去。“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强调,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特征时,首先必须注意到语言输入中的这种特征[6]。而信息差的特性就在于能引起交际双方的兴趣,引导交际双方为达到意义的建构而努力弥合信息差。

(三)信息差在课堂互动中的位置

教师在创设信息差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输入时,只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不断进行的意义协商才能使得师生间信息差的填补或缩小成为可能;而信息差的心理基础和交际基础已证明它是诱发和维持互动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如能不断在其话语中制造信息差,就能引发并维持师生间的互动,以使可理解输入和学生的受推式输出成为可能。那么信息差究竟出现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的哪个环节上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师生互动的过程基本为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应答,教师再做出反馈。基于这种模式,教师提问时,即在起始话步中就应制造信息差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目的语输出的欲望;而当学生做出回应时,信息差也就随之出现,此时教师应能够根据学生的回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输入缩小师生之间的信息差。但是要达到师生之间所掌握信息的平衡,师生间的互动要不断地进行下去直到能够使“信息差”变成可理解性输入被学生内化和吸收;接着又会有新的信息差的出现来打破暂时的信息平衡,使得互动不断进行下去。

(四)信息差促进二语习得的过程

基于以上有关信息差与二语习得相关理论的探讨,可以看出信息差对外语学习者二语习得所起的关键作用;那么将“信息差”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平台之上,就可更清楚地揭示出互动课堂中“信息差”作用于语言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从而促进其二语习得的流程。

图1 包含“信息差”的互动课堂二语习得流程图

如图1所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制造和设计信息差,而教师话语中信息差的出现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这便开始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其次,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使得教师话语中包含信息差的可理解性输入成为可能,而当学习者注意到了教师的语言输入和他们的话语输出之间的差距,学习者便会试图弥补这个差距,产出受推式输出。再次,根据建构主义对学习过程的阐释,学习者将包含信息差的语言知识通过同化或顺应吸纳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为下一阶段的语言学习做准备。

通过分析探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与“信息差”原理的相通之处,得出“信息差”通过影响课堂互动而作用于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的一些启示:

其一,基于课堂师生话语的IRF模式,信息差多出现于起始话步和反馈话步,同时起着引发并维持课堂互动的作用。

其二,教师话语中的信息差可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交际情景的语言环境,引起学习者的思考并激发其目的语输出的欲望。

其三,教师的话语输入和学生的话语输出之间的差距会引导学生注意到其中介语与源语言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对目的语的输入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和平衡。

[1] Richards,C.J.,Platt John,Platt Heidi.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M].管燕红,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23-224.

[2] 庄新红.信息差原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1998(1):77-79.

[3]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4] 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5] 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 Gass,S,Madden,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235-252.

[6] Schmidt,R.W.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129-158.

G642

A

翟萌(1988-),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

猜你喜欢

二语建构主义话语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