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下室渗漏原因分析及施工防治措施

2012-12-29熊冠海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12期
关键词:围墙漏水防水层

熊冠海

(福建联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厦门 福建 361000)

1 地下室漏水的原因分析

地下室漏水一般都是以局部漏水形式出现的,地下室所处的地质不同、功能不同,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法不同,其漏水部位和形式也是多样的。漏水部位:地下室局部漏水通常都是只占地下室总面积的极小部分,大的有数平方米,小的只有碗口那么大,按面积只有不足地下室总面积的千或万分之一。但对地下室的使用和耐久性危害很大的约70%的漏水部位产生在底板部分,或底板最深的坑,而多数又发生在底板或坑的交角 (在室内看为阴交角处),少数在地下室外墙壁的中下部。下面按照不同的构造方面分析地下室漏水的原因:

1.1 结构混凝土刚性自防水局部失效的原因

(1)结构混凝土的局部施工浇筑质量缺陷造成通道。根据缺陷状态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由混凝土结构不严密产生的通道。它主要是由浇筑中混凝土漏振产生的振捣不实或施工过程出现的暂停,或与旧混凝土接搓不是按施工缝作业,从而形成带状混凝土局部松散;模板板缝支设不严密产生缝隙漏浆形成的局部混凝土不密实;模板支撑总体不牢,上部浇筑引起下部模板变形产生的混凝土裂隙;通过地下室自防水混凝土的支撑铁件或预埋件没有严格实施防止漏水措施(不加焊止水环)引起的预埋件与混凝土之间的裂缝;地下室外围结构施工缝处理不当,在施工缝处产生穿水通道;当结构混凝土为大体积时,由于措施不当,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过剧烈的温度升降变化造成混凝土裂缝。(2)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引起的结构局部缺陷。如沉降不均引起的底板的开裂或沉降不均产生的墙体受力改变产生的开裂,这些开裂形成的穿水通道。(3)在地下水的浮力作用下产生的结构变形增大而开裂。在有些梁板式地下室结构中,底板混凝土承载力小于由地面渗水饱和增大了的地下水浮力,有时设计刚度不足使底板产生向上弓起变形,这些弓起变形达到一定值时,板就会产生微小的径向裂缝,形成小的穿水通道。(4)地下室施工过程排水措施不当。地下水降水深度不足,结构混凝土成型的初期地下水过早地侵入结构混凝土造成局部结构自防水的失效。

1.2 柔性防水层局部破坏的原因

(1)使用防水层材料不当引起。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点是造成地下室漏水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其中包括:防水层选用的材料指标达不到要求;施工厚度不足(特别是在防水涂膜的喷涂施工中);工艺不当;两种以上防水材料复合使用不当(如两种材料材性相差很大)而相互影响各自的防水效果等。现今的防水材料市场上,各种档次的、各种类型的防水卷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即使是同一种商品名称的材料,其质量也相差很大。(2)柔性防水层的薄弱环节在地下水作用下被切裂,形成整体柔性防水层的破坏,导致水穿透防水层。地下室底板各阳角线防水层容易被切裂,地下室底板通常有1~2道沿周阳角线,该处结构混凝土都是尖角,又是分二次进行防水材料施工,其阳角线防水能力比较差,在结构沉降过程中,该部位很容易被切裂。(3)柔性防水层因混凝土缺陷而穿孔破坏。这是由于下沉不均导致结构较大的开裂带动了柔性防水层的破坏;其次是当外防内贴法施工的底板混凝土有较大的外空洞,此时人们不知也不能修补混凝土。产生防水层背面的损失,在水压力作用下,小局部防水层被击穿。

1.3 地下室细部构造不当引起的漏水

(1)设备安装需要穿过的地下室结构的通道周围的漏水。设备安装穿过地下室结构时,都会做预埋套管,预埋套管均设止水环。套管与结构混凝土之间结合是紧密的,一般不会漏水,但防水层与套管的细部做法不当,使设备管与套管之间产生漏水通道,主要是柔性防水层与套管结合不合理,或设备管道与套管之间不严密产生穿水通道。(2)后浇带施工缝和沉降缝的施工构造不当引起的漏水。地下室的后浇带施工缝和沉降缝的构造方法要依地下室大小、深度、平面形状、地下水压力及周围土质而定,该部位的构造不当引起漏水的原因多是构造造型不当,用料不符,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不严引起的。(3)地下室防水细部构造引起的漏水在实际工程中所占到的比例相当大,但是多数工程中的发生漏水的原因并非是规范中和图集中的构造图存在错误,而是在工程实际中由于很多原因(如为了节省造价),没有采用新型的防水构造做法。

2 、地下室防水质量控制

2.1 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质量控制

(1)考虑设计方案的适用性、防水材料的耐久性和合理性以及节点的详细处理,也必须考虑操作工艺和技术的可行性、成品保护和管理维修制度等因素。(2)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排水是防水的另一个方面,如果能迅速将雨水排走,则可以减少防水层的负担,减少渗漏的发生,故要执行防排结合的原则。(3)防水应以防为主,还要尽量把水快速排走,这样方可减轻防水层的负担。有关排水坡度、落水口的内径和最大汇水面积等要求必须在设计中明确。(4)复合防水,加强保护:复合防水是采用几种不同的防水材料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独立承担防水能力的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整体防水层,达到优势互补,以确保防水效果的一种防水工艺。在进行复合防水方案的设计时,应注意材料的化学结构和极性相似、溶解度参数相近,只有这样的材料组合才不会产生脱离现象。在防水层上加保护层,则可以保护柔性防水层不受紫外线的照射和雨水的直接冲刷,不受外力损坏,降低防水层温度,减缓其老化过程,延长柔性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2.2 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地下防水工程的施工,必须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交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捡查记录。未经建设(监理)单位对上道工序的检查确认,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2)地下防水工程必须由相应资质的专业防水队伍进行施工,主要施工人员应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指定单位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3)对穿墙管道必须采用套管加焊止水环等方法进行重点处理。(4)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5)在防水施工的全过程中,监理单位根据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防水工程质量进行检验评定,并根据不同工程特点对防水工程的质量进行动态管理。防水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防水工程质量的最后关键环节。

3 工程实践

3.1 工程概况

我市某大厦26层,地下室东西长75m,南北宽68m,大致呈正方形,地下室围墙厚400,450mm,C40钢筋混凝土结构 (墙配筋大部分为 16@200,少量为18@150,25@150,均为双层双向),围墙高7.28m(2层地下室),周长约287m,并沿围墙一周设计有2条800mm宽后浇带,把围墙分成长度分别为117.5,169.5m的两段。

3.2 防裂防渗技术措施

(1)增设后浇带,减少结构纵向收缩应力在原设计2条后浇带基础上,又增设7道600mm宽的围墙后浇施工缝,混凝土墙浇筑45d后用掺5%低碱UEA的C45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把287m长的围墙分成10段,平均每段25~35m,混凝土硬化后收缩应力不超过混凝土的拉应力。

(2)改善预拌混凝土质量

外墙混凝土均掺入了5%的FS微膨胀剂,严格控制预拌混凝土的质量。使用经过筛后的中、粗砂,细度模数在2.5~2.8,含泥量小于2%;使用经冲筛后的连续粒径的石子,含泥量小于1%。混凝土的坍落度严格控制在130~150mm,并掺入适当的 JM-Ⅱ型(2%)缓凝剂,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

(3)加强混凝土浇捣工艺控制

控制浇筑厚度:由于围墙分成了10段,每段混凝土浇筑采取分层(水平)浇筑方案,严格控制每次浇筑厚度(<400mm)。采用二次复振:围墙混凝土振捣又采取了二次复振方法,即待墙混凝土浇筑后2~3h,再复振一次 (到底)。一方面可以消除因失水产生的微细孔现象,另一方面又可以消除泌水问题,达到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作用,对抗渗、抗裂都有极佳效果。

(4)强化围墙的养护、保养工作

围墙施工正值5~7月,气温较高,采取以下养护、保养措施:浇筑后2h就开始在墙侧面喷水养护,坚持14d。推迟围墙拆模时间,控制在12d,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损失和内外温差。

(5)完善各防水节点的细部做法

由于围墙增加了后浇施工缝,给围墙的节点防渗和施工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此采取“抗渗预防措施或细部做法”。围墙后浇施工缝:增设了外部临时挡水措施,解决从墙板施工开始到二层墙板施工完后,并达45d龄期阶段,总时间约4个多月的后浇带的防水问题,保证混凝土浇筑时接槎质量,并对缝处的钢筋防锈有保护作用。外墙后浇带:考虑到施工阶段主副跨沉降因素对后浇带防水影响,后浇带外增设400mm厚钢筋混凝土止水墙(同墙体一起浇筑),并设置止水带。

后浇带处的钢筋均采用刷两遍水泥浆(掺25%粘结剂)防锈办法。围墙后浇带(后浇施工缝)处均设置了橡胶止水条,并设置了V形企口,同时临时止水墙间混凝土与后浇带混凝土也形成了止水台阶,形成3道止水措施。后浇带(后浇施工缝)与止水墙间均采用C45微膨胀混凝土(掺5%UEA),坍落度控制在 40~60mm,浇筑后 2~3h仍二次复振,消除新、旧混凝土接槎处的收缩缝隙。墙体水平后浇施工缝留设凹槽,并在外侧增设"BW"止水条。在外墙止水螺栓水平中间加止水环,止水环须满焊(双面焊)。增设二度氰凝防水涂膜,作为外墙防水层。在外墙水平后浇带及阴阳转角处,个别裂缝处根部1m高范围内增设一布二涂。

3.3 工程效果及总结

该工程地下室完成后经1年时间的多次检查围墙竖向裂缝得到控制。

结语

总之,地下室渗漏原因很多:结构设计、材料质量、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等都是影响地下室防水效果的因素。本文着重讨论了地下室防水工程产品形成全过程各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希望为防水工程中应用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陈兵.浅谈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施工措施[J].山西建筑,2004.

猜你喜欢

围墙漏水防水层
突然之间
滴ī答滴答,漏水啦!
围墙的信念
桥面防水层的技术突破
漏水的鞋
下雨时才漏水
夏天的围墙
简支箱梁桥防水层接触分析
路桥施工防水层质量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