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河故城:风沙吹老的岁月

2012-12-29刘少才

飞碟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交河故城黄土

■ 刘少才

在中国的大西北腹地,有不少像楼兰这样的古城被历史长河掩埋在滚滚的黄沙和黄土之下。交河故城就是其中的一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是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的前两句。可见在唐代,交河还是一座繁荣昌盛之城。可如今,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在,只有千年的沉寂定格了凝重与雄奇,交河故城以见证者的身份,矗立于丝绸古道的辉煌地带。未到新疆前,总以为交河故城不过是被历史废弃的残垣断壁,但当我进入交河故城里时,却发现与我心中的古城大相径庭——原来交河故城的建筑上面是用黄土夯实垒起的,下面则是挖穴而成。现在的故城遗址满眼黄土色,不见一棵树,寸草不生,给人一种凄美的悲壮。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中国保存2000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

“我们新疆好地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是我们年轻时所听到的最美的歌曲之一。交河故城就在吐鲁番市西10千米处,当地一条被称为雅布乃孜沟高约30米的峭壁土台上,呈柳叶形。全城长1700米,最宽处有300米,面积50万平方千米,整个交河故城形同一只朝向东南行驶的大船,又像一片随风飘落的柳叶。公元前2世纪,车师人就生活在这里。车师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车师国是古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交河作为西域外邦国的都城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汉书·西域传》中:“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汉朝在此曾经设过戊巳校尉,并开展屯田。车师前国一直延续到公元5世纪中叶,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被高昌的沮渠安固引柔然兵攻破而灭亡,其王族逃入北魏。交河进入交河郡的时期,是高昌国(499年—640年) 内的第二大城。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设交河县,属西州。

公元14世纪,来自蒙古贵族海都等的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信仰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到达交河故城后,游人如织,每个团的导游都举着各自的团旗引导自己的游客通过一座高高耸立着的类似山口样的城门,也就是南门。在南门的两侧是碱土建造的十几米高的双阙,中间有一条五六米宽的高台通道直达城内,路面是现代人铺设的方砖,与故城有天壤之别。当初建城之时,是劈开高耸的台地南部的崖体形成的南城门。由南城门一直向北就是中心大街,原来的大街宽11米,长340米。进入城门,再回过头去望望,那残缺的城门,在万道霞光的照耀下涌起动人的雄浑奇丽的美景。

交河故城被划分为五大块区:高踞于城中心宽敞台地上的是宏伟的官署区;东城区是屋舍密集的居民区;西城是建筑简陋的贫民区和商市、手工作坊;南城是深宅大院、高楼宏宇的官僚居所;城北是寺院区、墓葬区,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布局独具特色,保留着宋代以前中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全城像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于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

交河故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由于故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东门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顺着中心大道前行,但见两侧是黄土夯成的残垣断壁,秃院洞穴,废井隧道,一层套着一层,一间接着一间,已经完全见不到一座完整的房屋、一个有形的门庭,它只是一个布局,一串足迹,一场战火后的余烬。由于本地连年少雨,故城遗址寸草不生,昔日故城的辉煌只能听当地导游讲解或去想象。由现代人铺成的中心大道两侧几乎都拉有绳子,凡有绳子的地方就说明游人应当主动止步了。细想想,故城要不是如此加以特殊的保护,恐怕现在连轮廓都会面目全非了。

进入东城密集的居民区,就仿佛进入一片断墙的森林,那宽仅2米、深达7米的幽深街巷里,抬头只见一线天。在小巷的两边是又高又厚的墙,墙内几十户人家组成一个单元——坊,这里还有一些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水井、共有佛寺、私家水井。坊内屋舍鳞次栉比,庭院交错,残存的墙体依然能分清主室、偏室、地下室、厨房、家庭佛坛。所有的民居都是向下掏挖,并将挖出的土用板筑法加高墙体,筑成二三层楼房。

交河故城中最大的一座佛寺位于城中主轴线的顶端,也是故城北面的一座庞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历史记载中著名的交河大寺院,占地总面积5192平方米。寺院呈长方形大殿,山门、僧房、庭院院门南开,面积开阔。佛寺主殿残存的殿基呈凸字形,主殿中央是一座夯土而筑的塔柱,塔柱逐渐高升。

有些遗迹似由土坯垒成,我问过导游,说那是近代人为了保护古迹而做的抢救性措施,当年交河故城的所有建筑都是就地取材,不是挖就是用黄土筑,掏洞成室,夯土为墙,屋宇多为两层,这在世界建筑史上实属罕见。在选择城址上,聪明的车师人在2300多年前选择了“择水而居”。水是城市的命脉,人类的智慧就在这河流相交的地方显现出来。过去的古城无一不是高大的城墙林立,而交河却是四无城墙,崖岸笔立如削,壁垒天然,是古代车师人智慧的结晶。这种“减地造屋,夯城为墙,掘土平路”的设计建造城市的方法,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站在城中,虽然满目疮痍,四周黄土,但若用心观察,昔日的官衙、寺院、佛塔、民宅、街市、店铺依然清晰可辨,时间在这里突然令人惊奇地放慢了脚步。来这里旅游的人没有浪漫,只有沉思,只有相机快门的声响。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仿佛看到在千年时空的迷障里,尘世的声息和沸腾的人间烟火。

中央大道东南方的官署区耸立在十几米高的黄土崖上,其实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与地面间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这里曾是车师国王宫、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也是游客必去的一处景点。进入王宫的楼梯是经过现代人修复的,王宫内天井铺的也是现代烧制的砖。王宫内的套间虽然清晰可辨,但为了安全以及对古迹的保护,多为禁止入内。据介绍,王宫内有几条通道,不仅与地面上的庭院相连接,而且从地下通道可达居民区、交通主干道和大佛寺,是供权贵使用的一条秘密通道。官署区的主体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连带附属建筑和广场,占地20 000平方米,形式特殊,规模宏大。

今天的中央大道为了供游人前行,进入城门处铺的是方砖,进入城中央则铺的是木板,当地旅游部门还为游客专门用木板铺设了一处观景台,也是对脚下的故城的一种保护。站在观景台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悸动,这可是2000多年前古人营建的城池啊!虽然眼前是一片浩大的废墟,土垒林立,沟壑纵横。在炫目的阳光下,断垒碎墙,光影交叠,废墟显得格外残破而凌乱。但是,我问自己,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时间跨度的古代文明?交河地处中国最热的吐鲁番盆地,最高气温达49℃,是中国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这样的自然条件,的确已不适宜人类居住,想来交河的辉煌也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不过,也只有这样干燥的气候,才会将这样废弃的城市保存下来,所以没有人忍心步下观景台在遗址上践踏半步。

交河故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古代建筑的奇迹,同时也有拥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故城中有一处集中安葬200多名婴儿的墓,至今无法考证因为什么。交河故城被废弃后,城里人都去了哪里,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猜你喜欢

交河故城黄土
交河傍晚(外二首)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吐鲁番市文联第二届“交河雅集”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剪影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若使梦至故城
交河故城申遗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