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波天童禅寺周边景点景观设计
2012-12-28林旭
林旭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天童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郊的太白山麓,宗风远播,是中国重要的禅宗祖师道场,亦是日本曹洞宗祖庭,历史上著名的五山十刹之一。寺中琳宫梵宇,首屈一指,自古就被誉为“东南佛国”。寺院座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东、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拥。天童禅寺开创于晋,兴于宋、明二代。自晋代义兴祖师开山以来,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历经沧桑,兴衰更替,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寺院现存规模基本上保持明朝的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布局严谨,结构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体。
近年来,随着天童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改造工程的进行,笔者有幸在参与了天童禅寺周边景点景观设计工作的同时深入了研究了禅意空间的美学意境,尝试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营造彰显禅宗意境、浓缩自然之美的寺庙园林。
1、总体设计思路
1.1 设计定位。《宁波市天童—五龙潭风景名胜区天童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明确提出以卓越的自然生态、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完善的景观设施创造一个以禅宗佛教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东南佛国,以中日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切合的空间形象塑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质、活动多样、体验深刻的风景名胜区。因此,我们寺庙周边风景园林设计的定位是:延续天童的人脉历史,营造一处以现代景观和禅宗文化相结合为特色,集朝圣、观光、游憩等功能为一体,彰显禅宗意境、浓缩自然之美,具有现代品位、人文内涵的寺庙园林景观,构筑出一处参禅悟道、明心见性的净土。
1.2 设计理念
1.2.1 通过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和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和谐运用,构筑独特的景观体系,塑造文化与自然共生的美景。
1.2.2 以和谐、生态、自然、养生、文化的元素作为景观主题的载体,赋予时代的气息,拓展景区功能空间,形成具有自生特性和个性的宗教圣地。
1.2.3 融合最前沿的景观设计思潮,弘扬文化地景,营造禅宗文化氛围,创造极具时代感的名片式寺庙景观。
1.3 设计原则
1.3.1 整体统一原则。强调完善的整体结构,与建筑功能及布局紧密结合,同时注意区域内景观的形象特色,创造出人工景观与现有环境形象相融合的环境空间。
1.3.2 地方性原则。设计应当与天童的整体景观及特征文化相结合,反映特定的人文特征、时代特征、环境特征、植物资源,使整个环境面貌富于人文化,构成充满特色与生机的现代寺庙景观。
1.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一是强调发展是满足人的需要,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二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环境的、经济的、以及社会的因素,片面发展某一部分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景观是动态的四维景观,在设计中应当注重因地制宜,同时保护好生态体系的平衡,使景观能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展现出新的形象,让人们有机会感知自然的呼吸、生命的轮回。
1.3.4 “以人为本”的原则
综合考虑交通安全景观效果等影响设计的因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强调参与性、互动性、功能性和服务性,以期达到优美景观和完善服务功能高度的结合。
1.3.5 先进性原则。注重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对设计的指导作用,以简洁化的设计风格为主,并融合中国传统造园元素。
2、总体设计布局。通过天童禅寺周边景点实地勘察和研究,本次景观设计范围包括万工池和放生池之间的地块(6698m2)、玲珑阁宾馆和松鹤山庄之间的地块(5244m2)、“清关喷雪”至清风桥之间的罗汉沟地块(9150m2)以及千佛塔景区(8710m2),共计29802m2。并综合考虑寺庙整体景观,将整个设计分为罗汉浚涧、与谁同坐、百草花园、清关喷雪、仁山智水、古塔新韵六大景观分区。
2.1 罗汉浚涧。天童禅寺流传着一个十八罗汉显神通的故事。由于寺院三面环山,周围的溪涧常被洪水冲下来的泥石堵塞,寺院常受山洪毁坏之害,相传明代某日十八罗汉下凡疏浚了溪涧。为了纪念十八罗汉,遂把溪涧改名为“罗汉沟”。首先对北面原有围墙进行改造,以江南古典园林风格进行修饰,适当地段取消围墙改为门洞,打通该地块和寺庙之间的视觉通道。围墙下采用山川造景的手法,白砂铺地,奇石背墙,融万千禅意于尺寸之间,面壁参禅,枯山、枯水让人沉思。其次,本着保护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场地内生长良好的古树以树池或绿地的形式加以围合,铺地、游步道和古树互相穿插,营造出和谐宁静的寺庙庭院空间。南边考虑地势高差的问题,修葺石栏杆,栏杆形式与现有万工池的栏杆统一。栏杆边采用盆景和座凳结合的形式,为游客休憩时从高处观赏罗汉沟创造良好的条件。东面为“莲花”广场与塑石、景墙的组合,景墙刻写十八罗汉浚溪涧的典故,塑石可对千佛塔形成古典园林中的“框景”。
2.2 与谁同坐。悠悠古香道,间或在你曲径通幽处展现,与谁同坐?谁与我同坐?古典园林的“与谁同坐”体现的是一种孤傲,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寂廖之感。布满整个区域的青砖铺地构筑成基本纹样一致的带状图案,它们由四种不同的景观元素构成。种植原有水杉的树池;侧面为镜面金属,顶面为防腐木的长凳;四季花池;藏有光源的镜面玻璃(白天反射天空,晚上变成橙色光带)。镜面之间的相互反射,在地面和天空之间形成了互动,漫步或静坐其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中,现代元素演绎的“与谁同坐”体现的是一种身心轻安的禅境。
2.3 百草花园。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形象在中国民众的心里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百草园以绿意盎然的竹林为基调,贯穿绚丽多彩的百草花卉景观,莲花形涌泉象征观音大悲咒水化甘泉哺百草,治百病。“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禅宗观点来看,世间万物皆是佛法或是本心的幻化,这也在园林形式上为有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露天茶吧结合百草园而建,为附近的宾馆和停车场提供服务,供游客小憩。景石上可以刻写饮茶与坐禅、茶禅之缘等典故,让游客自然领悟“茶禅一味”的真意。
2.4 清关喷雪。清关桥引双池水,溪流横溢,瀑布飞溅,似雪喷涌,遂成胜景。“清关喷雪”是天童十景之一,现将青龙潭拓宽、拓深,设计模拟大自然中山水之间地质构造的断裂、褶皱形成瀑布、山谷景观,营造新的景观焦点。融入音声谷响,植翠竹与芭蕉随风伴雨,和着梵音共谱无言无相的静曲。潭下筑木平台、石桥、竹亭,为游客近距离观赏美景创造良好条件。木栈道、游步道因地势而造,做架空处理,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为原则。
2.5 仁山智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仁山智水”体现的是崇尚自然的心境。设计引用中国传统造园堆山理水的手法,使罗汉沟疏通相连,形成以溪流为主、局部放大呈水面的景观水系,水面以“一池三山”造景。滨水广场以砂石山川造景为景观序列,林荫广场可供游人驻足静坐,精致的亲水平台可望古塔、观群山、嬉碧水。祈福林遍植佛光树(舟山新木姜子),营造片林景观。传说在佛光树上系红绳可以帮你达成心中愿望。游人可漫步林间小径抒发内心情感或为亲友祈福,亦可静坐滨水小筑安神冥思,体味人生百态和禅法精妙。
2.6 古塔新韵。据记载,天童禅寺宋时有千佛阁,后因火灾被毁,其遗址在今万工池旁。新建的千佛塔位于天童禅寺东南青龙岗山坡上,与千佛阁遗址遥相呼应,塔周边设有牌坊、广场、厢房等设施,采用七层八面楼阁式宋塔的样式,占地面积0.57公顷,明七层,六暗层,塔高度为56.38米。千佛塔广场铺装设计遵循庄重、典雅的风格,绿化带亦结合广场形状整齐划一,植物以灌木为主。牌坊前广场融合了现代景观元素,以镜面金属作水,绿地作岛,模拟山水造景,镜面亦可反射千佛塔的倒影。广场入口考虑竖向高差的问题,用叠石结合镜墙的特色手法处理,寻求光影的变化,竹影婆娑,塔影飘渺,似真似幻,巧妙的使环境和广场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幅无应无变的图画。
结语。中国寺庙园林景观主要包括寺庙公共活动空间、寺庙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寺庙建筑之间及建筑与自然山林之间的过渡空间、寺庙外围的自然山林空间等。其中寺庙公共活动空间与寺庙建筑之间及建筑与山林之间的过渡空间是当前中国寺庙普遍着重营造的景观空间,但中国的寺庙景观对这些空间的处理大多注重中轴对称的布局,古木对植、香炉并置、绿树群映都沿中轴线展开,在高大雄伟的佛殿建筑周围烘托神佛的超凡脱俗与佛界的肃穆庄严,缺乏对细部景观的刻画与修饰,寺庙景观缺乏可供僧人或者香客参禅悟道、清淡恬静的净土。然而寺庙景观是为宗教氛围渲染的载体,并不是参禅冥想的对象,景观空间布局的巧妙设计是构筑景观园林艺术的结构与主体,而景观细部营造反应的文化特征确是景观园林艺术的灵魂。将禅宗思想融入寺庙景观意境,以禅宗美学审视寺庙景观的艺术特征是营造寺庙景观的关键[2]。
[1]魏雷,王功,高翅.幽深清远的诗意空间——论武汉宝通禅寺园林空间艺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刘海,杨凡,包志毅.圆融谐和的禅意空间——浅议禅宗美学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