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2”,刻骨铭心的记忆

2012-12-28

太空探索 2012年3期
关键词:高密度中国航天挫折

□ 胡 杨

20年前的3月22日,是一个让所有中国航天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1992年3月22日,中国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准备发射美国为澳大利亚研制的澳普图斯B1卫星,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直播发射实况。18时40分,火箭点火后,展现在亿万电视观众眼前的却是火箭长坐不起的画面。从点火到紧急关机,只有7秒。这7秒钟,把电视机前的几亿观众惊得目瞪口呆。

故障分析审查委员会得出结论:这次“长二捆”火箭发射未能成功的原因是助推器点火后,一、二号助推器发动机氧化剂副系统断流阀门电爆管误爆,致使发动机关机。而引起电爆管误爆的是程序配电器内的一块半个绿豆大小的铝质多余物。至于这点铝屑的来源,专家们认为极有可能是工人进行火箭总装,最后拧紧配电器的铝质外壳固定螺丝时带下去的。这个小小的铝屑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才能造成这场事故:首先它必须正好碰上配电器里10个触点中电流最大的第四触点,其次它必须在弹簧片动作的瞬间接触接点。这个概率极小,但却实实在在导致了发射受挫。

这是航天事业高风险的一个生动写照。后来,“3.22”被确定为中国航天的“质量日”。

这是一次巨大的挫折,但与后面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挫折相比,又是损失最小的。

1992年12月21日,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普图斯B 2卫星,火箭起飞后约48秒卫星爆炸。1995年1月26日,长二捆火箭发射亚太二号通信卫星时失败。1996年2月15日,长三乙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由于一个电子元器件失效,使得惯性基准倾斜,火箭按错误的姿态信号进行姿态矫正,导致火箭在飞行22秒以后,触地爆炸,星箭俱毁,造成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次重大事故。1996年8月18日,长征三号火箭未能将中星七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一系列的挫折,使本来信心满满的航天人,陷入深深的迷茫。痛定思痛之后,航天人开始狠抓质量,从“72条”、“28条”到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出台,既固化为所有航天人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也成为航天人自觉的行为规范。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日趋完善,航天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不断提高。从1996年10月到2009年8月近13年间,长征系列火箭连续75次发射成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记录。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辉煌背后存在的隐忧,以及航天高科技本身存在的巨大风险。近两年间的一些质量问题,特别是去年11月长二丙火箭发射实践11号04星的失败,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次次成功不等于永远成功”。今天,中国航天的发射密度,早已非20年前可比。1992年,不算“3.22”,长征系列火箭共发射4次;1993年,全年仅1次。2010年,全年发射15次;2011年,发射19次,而2012年计划更是达到21次,发射密度提高数倍甚至十倍以上。高密度发射是中国航天快速发展、能力提升的体现,是中国航天阔步迈向航天强国的体现。高密度发射对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高密度发射下的高成功率,是航天人面临的艰巨课题。这就需要所有航天从业者以更严、更慎、更细、更实的工作作风,应对面临的新的巨大挑战。

今天的航天队伍里,“80后”已成为主力军,站在先辈的肩膀上,他们已经站在了全新的高度。对当年“3.22”等一系列失败之痛,他们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翻一翻航天史的日历还是必要的。20年后重提“3.22”以及其后的连续失败,不是为了揭伤疤,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个醒:吸取前辈教训,切勿重蹈覆辙。

猜你喜欢

高密度中国航天挫折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Holism in Education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挫折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