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集群升级途径初探——从企业集聚到知识集聚

2012-12-26东南大学南京210096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风电集群升级

[东南大学 南京 210096]

制造业集群升级途径初探
——从企业集聚到知识集聚

□曹路宝陈金丹胡汉辉[东南大学 南京 210096]

面对我国制造业集群的“集而不群”、“低端化”等现实问题,集群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才可获取持续发展的空间。然而,目前对集群升级的研究大多专注于生产系统,对知识系统的关注不足。实际上,产业集群经历着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聚再到知识集聚的升级过程,集群主体间关联也从甚少有关联到产业关联再到知识关联。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在知识集聚态势下的产业集群具有特定的阶段特征。而依据这一集群升级过程,摒弃低端环节、促进知识集聚、形成知识集聚的态势是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可能途径。

集群升级;知识;制造业集群;知识集聚

产业集群被认为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巨大。但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浙江“块状经济”和广东“专业镇”为代表的我国部分产业集群经受着衰退风险,有些甚至已经出现了衰退现象[1]。以常州横林地板产业集群为例,2008年9月部分企业出现了订单不足现象,第4季度产销量同比下降了31%,到12月份,175家地板终端企业有21家已经歇业或转产、3家企业外迁,大部分企业均出现了待工现象,产能过剩情况较为突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逐渐消退,我国也即将步入后危机时代。然而,如何改变我国现有集群的结构性缺陷,保证集群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是后危机时代我们所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产业集群升级

发展成熟后的产业集群若不及时升级则可能出现衰退[2],因而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升级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关于集群升级的实现形式有三种主要观点:Porter从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认为有三种集群升级形式,即产品升级、效率升级和生产环节升级[3];Humphrey 和Schmitz等学者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产业集群的升级形式包括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过程升级和部门升级[4];Kaplinsky 和Morris从价值链升级的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集群升级有四种类型,即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升级[5]。尽管这些研究的视角不同,但他们关注的都是集群生产系统,表达的内容也大致统一,都认为可以通过有效地生产产品(同一产品、同一生产环节)、生产更复杂的产品(不同产品、同一生产环节)和转移到新的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不同产品,同一产业链高端环节或新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Bell和Albu认为,集群的生产系统(production systems)是集群企业之间的交易(包括原材料、机器、服务等),是在一定技术基础上直接与产品生产相联系的一系列活动。它往往只能显示物质的现状却无法描述集群的演进过程。而集群知识系统(know-ledge systems)中知识的存量和流量能导致技术创新,其结构和功能则会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持久性和连续性。因此,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应该更注意集群的知识系统而不是生产系统[6]。

集群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主体在不断学习和积累其他主体的知识过程中,通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构建出集群的知识体系,集群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累积。陈剑峰探讨了集群知识的累积性,他认为集群知识的累积过程是集群演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集群整体知识量的升级过程,集群知识的存量和增量决定了集群核心能力的大小[7]。作为集群知识系统的核心知识行为,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是集群知识累积的基本组成过程。其中,知识共享提高了集群主体的整体知识存量,促进了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提供了更多共享的新知识,提高了知识共享的层次;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集群知识的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对集群外部知识的吸收也是集群知识累积的重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集群知识不仅进一步增长,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也得以提高。基于集群知识系统及集群知识累积过程对集群演化与升级的重要影响,本文将尝试从集群知识系统中知识的累积过程出发,探寻制造业集群的升级途径。

二、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升级过程

产业集群的升级存在于集群成长的若干阶段,促进着集群成长的过程并延长集群的生命周期。对集群成长理论的分析,使得集群升级的研究找到了依托[8]。本文按照集群成长的脉络,描述了集群升级过程中三种不同集聚态势: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和知识集聚。

(一)企业集聚

同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由于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原料和设备供应商、最终市场或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政策激励等原因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聚。但这些企业之间很少(甚至几乎不)存在相互间的交易、交流与互动等联系,企业发展理念主要是竞争和兼并对手,或是在不同产品层次上的错位竞争[9]。

企业集聚是低成本型集群的主要集聚态势,其竞争优势来自于低成本,如企业可以享用区域内廉价的原材料、土地、劳动力以及更多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等。集聚区中知识存量的累积过程开始于偶然事件中获得的知识和历史传统所形成的知识渊源与积累,具体体现为“祖传的技能”,如浙江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离不开当地的“红帮裁缝”的传统技艺。但知识存量的累积对企业集聚区的意义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二)产业集聚

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集聚区内,集群规模不断扩张。区域内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产品或服务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也使得承担某个中间产品或工艺的企业不断涌现,企业间合作增强,集群内产业链延伸。与企业集聚相比,此时的产业集群特征主要表现为集群企业间的互动及在互动中形成的产业关联,包括生产同类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同行企业之间的横向产业关联及处于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供应商、制造企业、分包商、销售代理商、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纵向产业关联。集群呈现出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在区域内的产业集聚态势。

集群知识来源于集群内单个企业知识、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机构间互动所产生的知识以及集群外部知识[7]。随着规模的扩张,集群吸收了大量的集群外部知识,大大地提高了集群的知识存量。通过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组织机构间相互合作、学习等互动过程,知识在集群内得到了广泛的共享,促进了集群企业创新,而创新又将进一步增加集群的知识存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此时,低成本不再是集群参与竞争的基础,创新已成为推动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在集群发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三)知识集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链是完整的且越来越长,但是,在特定的区域内,产业链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一般而言,很难在某一区域内构建起完整齐全的产业链条[10]。为了最有效的形成并持续获得竞争力,集群应集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链中最有利的、最可行的产业环节[11]。随着集群知识的存量增加,集群拥有了向设计、研发等高端环节升级的知识基础。在此知识基础上,集群应摒弃原有的低端环节,进入高端环节,而不是在低端保留的基础上再开辟高端。一方面,集群可以通过“剥落”制造企业或制造性生产环节并以集群模式转移至新区域内,开始新一轮的升级过程,并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原集群所在区域内,依托原有的集群知识存量,推动“知识组织”的集聚过程,形成知识集聚的态势,实现集群的高端升级。处于知识集聚阶段的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组织”成为集群中核心主体类型,它是指拥有丰富知识资源和强大知识创造能力的盈利和非盈利组织,以大学、研究机构为代表,包括以研发中心为核心的产业、各类文化产业企业(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等。它可以是面向市场的,也可以是面向基础科学和不完全面向市场的。除“知识组织”外,以专门化职业培训机构、图书馆、出版社、行业协会等为代表的相关组织和机构也是重要辅助主体。

2.知识不再只是集群生产要素,而已成为集群加工的原材料和输出的最终产品。集群知识生产流程包括知识的收集、加工、创造和研究,创新成为集群知识生产的核心任务。基于创新的需要,集群主体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知识网络,主体之间的知识关联可以是基于正式契约的,也可能是建立在非正式合作关系上的。

3.集群主体间更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甚至允许在局部出现缺少竞争的局面。这是因为,由于“知识组织”专注的领域差异较大,集群主体的合作更为重要。同时,这种合作关系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甚至是终身的合作关系,因而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4.由于知识产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非排他性,集群政策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更为关键。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引导知识组织集聚,推动集群主体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表1 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

(续表)

三、制造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一)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许多产业集群,2005年我国的产业集群数量已达748个。这些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凸显,成为区域经济的驱动器,也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载体。图1中处于A、B、C三点位置的产业集群都是我国制造业集群的典型代表。

图1 制造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首先,处于A点位置集群以部分由政府打造的集群为主要代表。这部分集群虽“集”而不“群”,集群企业间专业化关联较弱。政府常常只是把同类企业吸引到一起就完事大吉,对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做更细的考虑。但是地理位置的集中并不意味着集群的形成。在这些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专业联系和有利的企业交流氛围,没有形成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没有真正发挥出集群应有的协同效应。同时,企业虽然集于一地,但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配套能力差,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

其次,处于B点位置的集群以部分传统产业领域中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集群为主要代表。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竞争优势强但附加值低。虽然很多集群都将国际市场作为主导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却过多依靠低价竞争,“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简直成了价廉物美的代名词。同时,由于缺乏自主品牌,集群企业的产品卖不出价钱,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只能获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

最后,处于C点位置的集群以部分成熟的高技术制造业集群为主要代表。在这类产业集群中,产品的知识含量高,集群知识存量多,知识创新是集群企业其创造价值、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已经发展成熟,处于这一位置的集群拥挤效应明显、锁定风险大,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二)制造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针对集群在图1中所处位置的不同,我国制造业集群相应地有四条升级路径。前面两条升级路径分别针对处于A、B两点的集群,即可以通过加强集群主体的互动与合作、提高产品知识含量等方式实现从A到B以及B到C的升级。处于位置C的集群有两条升级路径,即升级路径1与升级路径2。其中,升级路径1是指集群通过自身的调整,增强与外部主体的联系,提高集群的开放性,进而打破集群锁定;通过从集群外部吸收和利用新技术与新知识,进一步提高集群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产品的知识含量;通过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路径。

升级路径2是本文重点分析内容,它是指集群完成研发环节的沉淀和制造业环节的转移,进而实现由产业集聚到知识集聚的转变。实际上,研发环节的沉淀往往是伴随着制造环节的转移而同时存在的。当集群开始追求价值链高端的高价值时,会有意识地将低价值附加值的低端环节,如制造环节,通过消亡或者转移的方式实现制造转移。在此过程中,原有的研发环节会留下来,同时研发的氛围和外部环境的逐渐改善,也会吸引更多的研发部门进入,从而实现研发环节的沉淀和集群,为形成知识集聚的态势创造条件。

制造环节的转移往往有两种形式,即衰亡和转移。首先,衰亡即原有制造业集群中的制造产业逐渐衰落,通过政府规划或者市场选择,集群逐渐转化为知识集聚的态势。升级后的集群和原有集群中的产业不具有直接的关联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原有物质资源的重利用和使用价值的再创造。其次,转移即原有集群中的制造产业经过了整体转移,将生产环节转移到集群之外,只留下产业核心的研发、技术和管理部门,比如台湾的很多计算机制造产业向大陆的东莞和苏州迁移,从而使当地集群升级到知识集聚的阶段。虽然,升级后集群的产业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新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仍与原有产业保持着高度相关性,原来的产业成为新的地区集群的基础。

四、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可能路径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风电产业的发展。无锡惠山区的一批机电骨干企业抓住风电产业的市场先机,依托已有的加工制造产业基础,投资发展风电设备制造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无锡风电产业集群。目前,集群拥有风电设备生产企业29家,风电设备项目投资已超过10亿元,形成了以零部件为主、门类齐全、市场覆盖面广的产品体系。集群企业与全球范围的知名企业的配套合作关系良好,配套量每年以30%至50%的速度增加。集群企业之间以及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之间也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无锡风电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仅2008年前三季度集群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

根据前文的分析,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业集群尚处于位置C之间(如图1所示)。随着集群内知识存量的增加,集群可以通过升级路径1或升级路径2进行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升级路径1是指相关风电设备制造业企业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提高集群技术水平,同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集群的可持续性发展;升级路径2是指由产业集聚演化为知识集聚并实现集群升级,具体表现为通过制造型企业或制造性环节的剥落和向设计、研发等高端环节转移的过程。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通过升级路径2实现集群升级的前提是拥有向高端环节升级的集群知识存量,结果是使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升级成为一个能通过畅通渠道集聚、开发、利用集群内外各类知识,不断向外输出新知识的集群,将无锡风电产业园建设成为中国的风电设备研发园。

(一)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

从集群内部环境看,随着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区域内可能出现的企业拥挤和过度竞争,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土地、劳动力)的拥挤和竞争,将会使得产业集群面临衰退风险。无锡地处苏南,人民生活水平高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集群内土地、劳动力即会出现拥挤和竞争,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另外,风电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技术息息相关。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必然会因为产品定位趋同而面临产品市场的拥挤和竞争。

从集群外部环境看,我国主要风电产业园还包括河北保定风电产业园、内蒙古包头风电产业园、甘肃酒泉风电产业园等。目前,这些风电产业园与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大致相同,如河北保定风电产业园的战略规划是于“十一五”期间结束时,实现以风电整机制造为核心,打造较为完整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虽然受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正处在一个快速成长期,市场需求也在快速扩展,但是一旦市场需求饱和就可能出现国内集群的“诸侯混战”的局面。

虽然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业集群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但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给集群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由于西方国家逐步削减对新能源应用的政府补贴,市场空间受到制约,企业盈利能力开始下降。集群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订单难以执行,一些技术含量和市场知名度较低的产品出现积压。尽管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业集群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面对未来集群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打开视野、放开思路,有效引导产业集群的后续发展是必要的。

(二)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业集群升级途径的可行性

实现无锡风电设备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前提是拥有向高端环节升级的集群知识存量。目前,集群中企业纷纷通过合作开发、自主开发等途径向风能发电核心领域进军,集群内技术创新活跃,进一步加快了集群中知识存量的累积过程,为集群从产业集聚向知识集聚转换,实现集群升级提供了可能性。

在自主研发方面,瑞尔竹风公司设计、研发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模具和翻转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辟了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制造技术新途径。宝南公司已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间力发电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国外风能发电企业的严密“技术壁垒”,掌握了核心技术和风能变速变桨距技术、风机发电变频技术和风机整机控制技术等,国产化率达到78%。大昶环件自主研发生产出了直径6米的风力发电机塔身法兰,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国家锻压件、风能协会已委托该厂担当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在技术合作方面,集群部分企业和国内外众多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并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如,桥联重工与南京航空大学共建风电技术和机床装备研发中心,从事技术设计、新品开发服务。天奇股份与英国剑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发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叶片。它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建立风电技术研究中心协议。太湖锅炉与丹麦Vistas合作研发机顶的项目正在积极筹备。惠山区政府已与中科院电工所签订了共建太阳光伏电子系统与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和认证中心的协议,并成功引进了国内最大的汽轮机大叶片的专业制造中心及多个专业研发平台,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五、总结

制造业集群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这些集群却面临着成本上升、产业转移、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众多现实难题,因而集群升级的研究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热点。回顾以往对集群升级的研究,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集群的生产系统而忽略了知识系统。本文即是从知识的视角出发,按照集群成长的脉络,研究了产业集群从企业集聚到知识集聚的升级过程,描述了集群中知识的累积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针对我国目前制造业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剥离低端环节、形成知识集聚的可行升级路径。

[1]魏后凯.要防范产业集群出现衰退[EB/OL].[2009-11-12].http://www.crd.net.cn/web/NewsInfo.asp?NewsId=424.

[2]PORTER M E.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egions[J].Regional Studies, 2003, (37) : 549-578.

[3]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4]HUMPHREY J, 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C]// IDS Working Paper No.120,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Brighton: University of Sussex, 2002.

[5]KAPLINSKY R, MORRIS M.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M].[S.l.]: Prepared for the IDRC, 2003.

[6]BELL M, ALBU M.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World Development, 1999, (27): 1715-1734.

[7]陈剑锋.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J].财经研究, 2003, (2): 62-70.

[8]刘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 2007,(3): 57-63.

[9]周哗, 胡汉辉.地方主导产业的演化规律与产业集群生态特征初探—兼论产业集群与企业集聚的区别[J].中国软科学, 2007, (7): 147-151.

[10]滕堂伟.关于创新集群问题的理论阐述[J].甘肃社会科学, 2008, (5): 84-87.

[11]KISHIMOTO C.Clustering and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the Taiwanes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C]//SCHMITZ H.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Cheltenham: Elgar, 2004: 233-264.

Analysis on Path of Manufacture 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From Firm Agglomeration to Knowledge Agglomeration

CAO Lu-bao CHEN Jin-dan HU Han-hui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s, facing with problems of agglomerating but not clustering and low value-added chains, should mak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ndustry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while current research on cluster upgrading focused on production system but not knowledge system.Actually industry clusters experience an upgrading path from enterprise agglomeration to industry cluster and then to knowledge cluster, and accordingly linkages among cluster agents undergo a path from rare linkage to industrial linkage and then to knowledge linkage.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knowledge-oriented clusters have their unique features.So it is an alternative upgrading approach for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China to abandon low value-added chains and promotes knowledge-oriented agglomeration and cluster.

cluster upgrading; knowledge; manufacture cluster; knowledge agglomeration

F270

A

1008-8105(2012)03-0070-06

2011−04−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3010)

曹路宝(1971−)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集团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生;陈金丹(1983−)女,东南大学经济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

编辑 刘 波

猜你喜欢

风电集群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回暖与升级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