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和人文精神
2012-12-23沈骊天
沈骊天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系统科学和人文精神
沈骊天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六十年来,系统科学大致经历了系统信息控制理论奠基、自组织理论攻关、系统哲学和广义信息探索、系统科学范式建构尝试这些重要阶段。系统科学不仅开创了科学技术新时代,而且开创了人类文明新时代。系统进化理论为辩证发展观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系统科学技术的成果,则为和谐社会提供着物质支持。广义信息理论贯通自然与社会、人类与生态环境、科学与宗教,揭示着和谐社会的深层规律。系统科学在优化社会控制、重塑英雄信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着翔实的思想启发,推动着高度进步的和谐社会发展。
系统;科学;信息;人文;进化
有人可能会觉得,文章题目的两个中心词是否风马牛不相及?其实,系统科学和人文精神决不是不相干的两个论题,它们之间不仅存在联系,而且关系极为密切。
系统科学作为20世纪新兴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作为传统科学对象的个别实体,而是实体之间的系统关系,从自然界实体的关系推广到人与人的关系。系统科学中的人,已经不只是生物学中可以吸取食物能量运动的生物个体、物理学中能够做功的对象等,而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一切人文的思想理论,都可以在系统科学中得到合理解释;系统科学各门类的理论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一、回首系统科学六十年
六十年来,系统科学大致经历了系统信息控制理论奠基、自组织理论攻关、系统哲学和广义信息探索、系统科学范式建构尝试这些重要阶段。
(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开辟的新纪元
1948年,一组紧密相关的新学科——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几乎同时独立产生,客观上汇合为系统科学的奠基理论,成为现代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从以后的发展进程看,系统科学产生的深远意义,甚至超过了20世纪近代物理学引以为骄傲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开辟当代科学技术新纪元的新学科,非系统科学莫属。
在贝塔朗菲所著《一般系统论》[1]中,用一套微分方程组明确提出了要素与系统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前后兴起的数学、物理混沌理论,成为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有力理论工具。
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把原本附属于物理学电磁学的有线、无线通信中的规律,从具体物质运动形式中提升出来,抽象为信号、信息的一般数学规律,借用概率论的相关数学工具,提出了从信号概率分布计算信息量的申农公式;使表示物质系统“序”的信息与熵概念和独立于物质能量科学的信息科学脱颖而出。①[美]C.E.Shannon,W.Weaver,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Unit.Of Illinois Press,1949(申农,通信的数学理论).
维纳的控制论总结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共同规律,提出了以微弱信息控制一定物质能量进行目标性有序运动的规律——控制论[2],以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表述了控制论的核心原理——控制与反馈原理。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开辟了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纪元;自此,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以后,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几乎都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重要生长起点。
钱学森首先明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客观上已汇合为系统科学。至今,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主体的基础系统科学,仍然是整个系统科学发展的基石。所谓“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过时”、“陈旧”的说法,既偏执又完全不符合事实。
(二)自组织理论半个世纪的攻关
系统科学将关注的对象从具体的物质能量转移到物质运动的序。系统论以系统状态及其系统状态变化描述序,信息论以熵和信息量定量把握序,控制论给出弱序操纵强序的基本原理。序变化的一般机制,一直是系统科学着力攻关的难题。
序变化包括序衰亡、序产生两个方面。序衰亡的理论,克劳修斯19世纪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加以解决:自然界的熵在不断增加,序在不断降低,可做功自由能不断减少,是不可违抗的普遍规律。而序的增长,只能靠序或自由能的转移,以更大范围系统总熵的增加为代价。按照普遍意义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的序只可能不断衰亡而不可能产生,序的衰亡、熵的增加,将使宇宙演化终结于最大熵状态。这一结论作为宇宙演化观称为“热寂说”。
不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序只会衰亡不可能产生的结论,不能解释自然界有产生、有衰亡的发展,也无法回答自然界最初序的来源。热力学第二定律关于自由能只会不断耗散衰减的结论,完全无法解释宇宙最初拥有巨量自由能的来源[3]。宇宙辩证发展中的天体演化、生物进化、社会进步都是自然界序产生的事实证据;为这些证据提供确切的理论支持,就成了20世纪后半世纪系统科学的重要攻关目标。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一系列系统自组织理论,都是追求这一目标的阶段性工程。
60年代末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4],70年代初哈肯提出的协同学[5],70年代末艾根提出的超循环理论[6],是最具代表性的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总结了非平衡热力学、化学系统物质运动有序分布现象,提出“涨落放大产生有序”,成为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奠基性原理。
协同学实际上是以激光器工作过程为实例,将“涨落放大产生有序”原理从热力学、化学推广到原子吸收、发射光子的运动;并应用托姆“突变理论”的成果,进一步将“涨落放大产生有序”当做一种突变,从而推广到多自由度系统。
超循环理论其实也是将能量的“涨落放大产生有序”推广到有序物质结构的产生,指出若干自催化反应的链接可以将偶然的物质变化过程固定为必然的、自动保持稳定的过程,从而生成动态有序物质结构。这意味着从非生命向生命转折的开端。
以上理论尽管对序的产生都做出了成功的解释,但都遭遇这样的理论困境:它们都无法证明,为了这一序的产生,周围环境是否只付出较小的序减少代价;这样就无法说明序产生不是环境序的转移,而是创生意义的产生。自组织理论的攻关,仍未冲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束缚。此后的探索步履维艰,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人文意义上说,推而广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寂说,代表了一些人面对工业化不断加剧熵增这一负面效应无法遏制的悲观世界观;而自组织理论的探索,则是新兴社会力量寻求辨证发展观科学基础的不懈努力。
(三)信息本质与规律的艰难探索
自组织理论的困境,在于系统自组织研究需要面对多层次、多自由度系统的序,缺少如物理学、化学那样明确的概念范式、规律范式、定量表达范式,因此更加难以如物理学、化学那样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定量推理。而多层次、多自由度系统序的范式,又必须建立在从哲学高度对普遍的、广义的信息本质与规律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
从哲学高度理解,系统科学核心就是对广义信息(指超出通信工程信息范围的一般信息)的哲学理解。系统科学所关注的还原论、构成论与生成论分歧的本质,就在于传统还原论、构成论的“还原”、“构成”都缺失了广义信息及其运动变化的要素。
关于系统科学、广义信息哲学深度理解的探索,除了著名系统哲学家拉兹洛等国外学者之外,中国学者也做了大量工作。
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定义,其实需要用哲学深度对新概念本质予以理解,组织现有科学范式的一定关系加以建构。广义信息定义的困难,就在于对广义信息哲学理解的分歧。这致使学界关于一般信息的定义出现几十种之多,至今没有一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信息定义。
和一些学者仅仅执著于从认知角度理解信息不同,笔者一贯主张,信息是与物质(本文物质指物质材料)、能量并立的本体信息;物质、能量、信息分别对应于物质量、运动量、运动质(物质结构质表现于基本粒子分布、运动的质);物质、能量、信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笔者曾经提出,能否认可信息相对于物质、能量的独立性,是划分人的观念进入信息时代还是留在传统时代的分水岭。
笔者提出这样的广义信息定义:
信息是运动的质[7],是产生有序之能力[8],信息量是用得到充分物质能量支持表现的序(熵减少),信息内容是得到充分物质能量支持表现的序的内容,可用各层次系统状态变量或各层次波形加以描述。
“运动的质”体现广义信息的本质,恩格斯的“从质量上把握运动不灭”[9]已经蕴含着这样的理解;熵减少和波形则是广义信息定义的科学表述,申农提出的信息量公式就是这一科学表述的数学形式。
广义信息定义区别于申农信息定义的重要特征,是将信息与序加以区分。可以说,将信息与序独立于物质能量是信息时代观念的第一次飞跃(申农所做的工作),将信息独立于序则是信息时代观念的第二次飞跃(在恩格斯的思想中已开始萌芽,但尚未明确表达为信息的性质)。第一次飞跃使人们发现信息,第二次飞跃使人们发现信息生序(本文指创生意义上的序产生)的能动力量。
广义信息的规律更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广义信息生序能力的表达与论证。
比较传统的思想始终不承认广义信息生序能力,坚持信息等同于序,因而只能转移、消亡而不可能创生;依然认为所有自组织理论所说的序产生至多只是序的转移。必须指出,无论是充分证明或是要充分反驳这样的主张,至今都还拿不出物理学范式的实验科学证据。
生序能力的最早思想仍然属于恩格斯。他指出:“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永远不会丧失。”他认为按照一定规律毁灭的序,必将按照一定规律被重新产生。
笔者沿着早已被人们遗忘的恩格斯这一卓越思想继续前行,在1985年[10]、1986年[11]、1987年[12]、1993年[13]、1994年[14]、1995年[15],逐步形成以“微弱有序组织强大无序产生强大有序”为核心的“信息进化论”,以一定新科学范式表达了广义信息生序规律。这一规律的形式化表述[16]58-63为
0(1,0)+0(0,1)=1(1,1)(更加简化的表示为0+0=1)
式中:0(1,0)表示微弱的有序或潜在信息。括号内左边的1表示具有一定信息量,右边的0表示支持该信息的物质能量——称为信息强度相对近于零,括号外的0表示这样微弱的信息表现的序为0。
0(0,1)表示强大的无序,即相对无序的物质能量。括号内左边的0表示无序的物质能量信息量为0,强大的无序具有一定的物质能量——具有强大的强度,括号外的0表示这样强大的无序表现的序仍然只能为0。
1(1,1)表示强大的有序,即现为序的明显信息或显在信息。括号内左边的1表示具有一定信息量,右边的1表示强大的物质能量支持该信息,括号外的1表示这样强大的有序表现的序等于信息量。
“+、=”表示微弱的有序在一定条件下与强大的无序相结合(+),使原先微弱信息获得强大物质能量支持转化(=)为强大的有序。
此外,刘粤生先生提出的信息增殖论揭示了信息生序的另一个方面:不同的信息增殖出新的信息。笔者将其概括为
再与强大无序结合的信息进化则是
信息进化、信息增殖可以总称信息进化增殖规律。
以上信息生序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之中虽然有些“另类和寡”的味道,但仍然有一些异曲同工的思想见之于学界。
例如,2005年田松将惠勒“万物源于比特”概括为“有生于微”[17],近年苗东升先生又多次进行详尽论述[18],其实质就是“微弱有序生成强大有序”的思想。
如霍兰提出的“隐秩序”[19],实质上就是微弱的有序。
拉兹洛的《涟漪之塘》[20],本质上也是主张微弱有序之涟漪生成大千世界汹涌波涛。
探索信息进化增殖规律的思想路线,不仅秉承恩格斯的超越时代的见解,而且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先哲的辩证宇宙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同微弱信息与无序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生序的思想非常相近[16]63-64。
然而,至今为止,信息生序原理的探索远没有完成。信息增殖进化论,只有获得物理学范式的实验科学证据,才有可能成为公认的规律。现有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热力学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条件,其相应实验只是宏观稳定状态的测试,完全没有瞬时微观分布参数的测量;新的实验需要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并在大系统高度绝热条件下,运用现代先进自动记录测量技术,获得大量热力学分布参数,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误差处理,才有可能得到证实或证伪的可靠判据[21]。二三十年前的科学技术,完全不具备做这类实验的技术条件;在今天飞速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下,这些条件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不过,这类实验是耗资巨大、费神费力而又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还不知何时能够提到议事日程。
需要说明的是,广义信息本质与规律的探索,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自然科学探索。随着工程领域的狭义信息扩充为自然、技术、社会、人文领域无所不在的广义信息范畴,认识广义信息本质,运用广义信息规律,就成为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横向综合研究内容。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哲学思维必须密切结合,才能达到研究的目标。
(四)系统科学范式建设方兴未艾
以往六十多年,系统科学应用成果不胜枚举;大批系统科学工作者都投身各类系统科学应用技术。但在基础原理层次,系统科学的发展经常处于阶段突破后长期停滞的状况。缺少判决性实验并不能成为基础理论踟蹰的理由,系统科学中许多与判决性实验并非直接相关的理论也远远未达到基本完善的程度,不少研究者处于概念混乱、论点经常自相矛盾的状态。系统科学进一步发展,亟需建构一套本学科的范式体系,建构一套像数学、物理学那样具有自恰性、比较成熟、相对稳定的学科范式体系。
缺少统一的科学范式,是系统科学研究“学说”林立、互不相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的重要原因。
应当说,许多学者都在努力做着建立系统科学范式的工作,也不乏出彩之笔。但是,如果脱离哲学理解与现有科学范式相关性这两方面,仅仅凭着个人思辨去建构体系,就只能成为一种别人无法读懂的个人语言。困难在于目前系统科学之中这类个人语言实在太多,各种个人语言又不愿意相互“翻译”、“汇通”,而公共语言的“词汇”、“语句”却非常贫乏,不敷应用。
笔者虽然也在探索系统科学范式建构,但自觉工作浩繁,力不从心,因而只是就广义信息的序量范式建构做了点滴尝试[22]。
与物理学的质量、能量范式比较,序量的范式要复杂得多。简单的序可以对应一定波形,简单的序量对应于熵减少。波形、熵减少可以与现有物理、数学范式相联系。复杂系统的序量则与组成系统的简单单元序量、系统的单元数目、系统层次数目、层次高低等级、参考单位序量选取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有关。要找到一种比较简洁的形式表达又谈何容易,建立它们之间关系、变化规律的表达则更加艰难。任何科学范式都不是绝对精确的,都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近似性、模糊性。要得到具有实用性的最优方案并不容易。数学、物理、化学的科学范式形成,都经历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过程;系统科学范式的形成,还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也在情理之中。况且,系统科学、广义信息范式背后的知识涵盖自然、社会、人文,其建构的难度当然更大。不过,只要众多研究者能够遵循新的科学范式建构规则,坚持不懈地努力试探,并不断进行优选,系统科学、广义信息的范式体系终将逐步成熟、完善。
在系统科学范式建设过程中,需要澄清不少似是而非的认识。笔者在《熵与信息的五个佯谬》[23]一文中,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二、系统科学的时代精神
系统科学的出现是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转折的标志。它不仅开创了科学技术新时代,而且开创了人类文明新时代。
(一)信息时代的空前巨变
系统科学产生发展的半个世纪,相应于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称谓有第四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当代新技术革命等。这一时期,人类科学技术从利用自然能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时期,转变为以认识运用信息为中心的新时代,即信息时代。这一时代发生的空前巨变,大都与系统科学的成果有直接的关系。
信息时代的代表性技术——计算机技术,正是电子元件巨系统建构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编码技术、信息显示技术、复杂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等的综合成果。
计算机技术将各个传统工业部门改造为以信息操纵物质能量过程的崭新技术部门。制造业、材料业、采矿业、能源产业等越来越成为无需人工干预的全自动生产线;甚至农业、畜牧业这种向来大量依靠人的体力劳动的产业也在走向工厂化、自动化。空前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造就了千百倍于工业时代的巨量社会财富,为从根本上改变大部分人类生活贫穷的状况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生物信息技术开辟了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崭新生物工程技术,揭开了人类以工程手段变革生命的序幕。
以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制作、传输、播放为内容的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海洋,成为人们如空气、饮水一样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源泉。当代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着信息技术的特征。
说系统科学及其应用技术造就了信息时代崭新社会面貌,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二)从斗争哲学到社会协同
系统科学改变当代社会,不仅仅体现在改变人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上,也从根本上改造着社会政治生活,使得刀光剑影、能量拼杀的人与人斗争日益走向彰显人文精神的和谐共荣。
几千年来,利用现成自然物质资源的农业社会和以开发利用自然能源为特征的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社会集团之间争夺有限自然资源的斗争贯穿整个历史。阶级斗争、民族斗争,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无不围绕着争夺自然资源这一实质问题。斗争胜利者成为主宰社会历史的力量,决定着社会变迁的走向。这样的历史事实,造成了突出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的理论与实践。一些传统理论甚至将整个文明史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以系统科学理论解析社会系统就会发现:社会系统的系统协同、协同与反协同干扰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系统进化的动力,而系统协同才是推动进化的更主要方面[24]。即使在阶级社会,社会各阶级协同与自然斗争、与外来侵略斗争,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斗争的确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但是斗争如果超越了社会协同的秩序,就会导致社会生产力巨大的破坏;直到建立新的社会协同秩序,社会生产和社会文明才会重新上升发展。一切付出代价较小的社会变革,都是在不严重破坏社会协同条件下的革命或改革。
社会系统的崭新理论,获得了二战后世界社会进步历程事实的有力印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民福利的改善,殖民地国家向民族合作国家的演变,专制独裁政权的纷纷倒台,国与国之间摒弃战争、掠夺选择和平、合作的世界潮流,都证明了人类走向全世界大系统的社会协同是历史必由之路。
必须看到,当代人类走向世界社会协同有着系统科学基础理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成就催生的思想观念革命大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根本转变,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充分组织最充分的社会大系统协同、开发信息资源,才是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而掠夺、瓜分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自相欺压、自相残杀,是一条走向末日的死路。
(三)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
系统科学孕育的时代精神,还从人与人和谐推广到人与自然和谐。与社会领域传统观念将人与人的斗争视为主要的社会活动一样,在几千年农业、工业时代,人们把生产活动视为向自然索取,直白说就是掠夺自然,以损害自然谋取人类的福利。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前后,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观念、态度受到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挑战。系统科学在理论上要求将人类和自然作为一个大系统,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进化发展都离不开人与自然大系统的协同进化。在人类生产活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过度掠夺、索取、损害自然的恶果,深刻体验到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开始反省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从实践中体会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整体,也就是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规律。
生态伦理就是按照系统协同原则确定的人类对待自然界的行为准则,是将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大系统进化发展作为判定人类行为正确错误的标准。作为行为准则的伦理,从来是和伦理主体的范围有关的,即使动物也有自己的伦理原则——也就是是否有利于本物种一定群体的利益。不同主体范围的利益、伦理经常是冲突的,但是在它们之间也存在共同的利益——共同生存环境的稳定、平衡。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界的各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冲突,但共同的家园——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平衡、进化,才是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利益。
系统发展的序标准、广义的生态伦理[25],是推动整个自然界序的进化的行为准则。人类作为自然界序等最高的生物,它的利益从本质上是和整个自然界序进化一致的。这样,系统协同原理就揭示了宇宙进化法则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四)贯通科学与宗教的桥梁
系统科学除了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还在两大对立的文化——科学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架设着一条贯通的桥梁,连接原先被人认为毫无共同语言的两极文化。
科学文化与宗教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水火不相容,但从人类文化系统理论角度看,两者都属于人类文化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理论认为宗教只是剥削阶级用来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是创立者蓄意编造的反科学谎言,在历史中几乎毫无进步性可言。
人类文化系统理论认为,科学是运用于人类物质生活实践的理性认识;宗教则是由人们信仰支撑的精神寄托,用以释放现实世界无法排解的痛苦,容纳现实世界暂时无法实现的追求、梦想。对于纯正宗教(指没有沦为政治或邪恶社会势力工具的宗教)来说,其信仰还具有现实世界行为润滑剂的重要功能。事实表明,佛教、基督教以天国信仰劝人为善,确实对净化社会风气具有相当正面的效果。在一些缺少宗教信仰又没有其他精神信仰取代的地方,不良社会风气容易蔓延并难以改善。因此,在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治理中,应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徒的作用。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26]。
此外,在世界上拥有数十亿信仰者的宗教也是人类意识信息的重要体现。宗教和科学从不同侧面揭示着生命、意识的无限奥秘。生命信息科学探索表明,许多宗教神秘现象都与生命、意识信息在特殊条件下的运动有关。
科学与宗教的相互贯通、交融,汇合为当今时代包容万象、博大精深的文化瀚海。
三、系统科学的人文价值
过去六十年,系统科学引导着新时代的进化,业已造成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巨变。今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然要遵循人与人、人与自然大系统协同进化的规律。在这样的大系统进化中,社会系统是人与自然大系统的组织者,人文精神则是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的自组织信息。系统科学作为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将在今后社会进化实践中在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人文价值作用。本文仅就系统科学对优化社会控制、重塑英雄信仰、改革基础教育体制、推动自主创新几个方面所显示的人文价值作出阐述。
(一)系统科学与社会控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权力腐败及其导致的社会不公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是社会人文精神水平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权力腐败在传统政治学中被认为是无法避免的不治之症。这是因为管理社会的职权总是难以避免用来为管理者谋取特殊的私利,低成本获利的诱惑总是超过道德说教的力量。
系统科学的社会控制理论,以科学的控制反馈规律提供了根治腐败、实现社会公平的切实方法。其基本原则就是反馈与控制的结构分离。受控制的对象——人民群众及其代表机关掌握反馈的权力。控制元件——掌握执政权力者处在反馈权力完全制约之下。如果控制元件集中了全部权力,权力腐败和社会不公就无法避免。只有根治权力腐败,社会精神文明状况才有可能根本改善[27][28]。
可见。控制论科学原理的认识和实践,与社会人文精神的充分张扬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社会控制系统进化的视角看,控制论科学原理的充分实行有待于社会控制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日常政务计算机程序决策,可以最大限度消除人为决策偏离公共目标。计算机反馈机制使得全民直接反馈成为可能,不称职、失去人民拥护的公职人员随时可能被人民群众通过网上点击罢免,违背民意谋取特殊私利的执政行为会最大限度地消失[29]。
(二)系统科学与重塑英雄信仰
人文精神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支持。即使不信仰宗教的人也有其他信仰支撑着精神。没有任何信仰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消极社会势力,信仰真空是世风日下、社会风气恶化的重要原因。一切信仰,除了信仰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外,都有信仰者崇拜的伟人、英雄或宗教对象。这些伟人、英雄是追求理想境界的先行者、向导和领袖,是理想境界的拟人化身。
中国当前社会精神文明水平不尽如人意。除了制度上对权力腐败、社会不公的遏制不够有力造成的社会心理失衡以外,信仰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曾经在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生活下的广大民众,虽然饱尝着贫穷和被奴役,却因为被以往的起义英雄和民族英雄为人民解放不屈不挠、忘我献身的情操、勇气所激励,终于奋起反抗,争取平等自由、民族独立,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走向更加理想的生活。
在建设国家的日子里,人民群众依然以所崇拜的革命英雄、民族英雄为楷模,以大无畏精神改天换地,也敢于群起战胜一切不法之徒。社会充满正气,恶人歹徒如过街老鼠。这就是中国解放初几十年社会面貌的写照。
后来,某些掌握权力的人越来越多地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特殊私利。权力腐败分子背离革命的初衷,大大损害人民对革命英雄的信仰。另一方面,因当今社会日益走向和谐的需要,文艺、影视等形式的文化有意或无意地淡化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从而冷淡中华历史上反抗封建专制的起义英雄、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几千年来那些彪炳史册、光耀汗青的人民英雄①反抗封建专制的起义英雄、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近代民主革命的革命英雄可以统称人民英雄。人民英雄也就是广泛意义的革命英雄。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各民族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相互压迫。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见《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586页。,曾经是无数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精神支柱;如今却一一从文艺作品、电影银幕、电视荧屏、中小学教科书上悄然消失,造成民族对自己英雄的遗忘。英雄崇拜几乎荡然无存,而宗教信仰原本就局限于少数人。信仰缺失的民族,难以树立国家、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价值观,面对不法之徒只能是冷漠旁观;若是面对外来的强势侵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怕不在少数。一个民族如果抛弃了对自己历史上英雄的崇拜、信仰,就等于从精神上完全解除武装,将没有资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了今日的某种需要就遗忘、否定历史上的英雄,这在社会系统理论中是一种只着眼于子系统局部目标、不顾及大系统优化的狭隘观念。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是相互密切关联的,从政治系统某些局部目标出发进行不符合历史规律的文化导向,就有可能造成社会大系统目标的偏离;反过来在政治系统中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对历史题材符合历史规律的文化导向需要正确的历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按照实际存在的状态研究历史。社会系统理论认为,必须根据系统当时的状态研究历史,而不能根据甲时期的系统状态去研究乙时期系统的性质规律。问题就出在有的人用中国今天的社会状态(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去推断中国历史上某一社会(比如存在着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社会)变动的性质,从而得出否定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的结论,还把这称为“历史唯物主义”[30]。这实在是南辕北辙。
坚持并运用社会系统理论,就是实现政治、文化系统协同优化。应运用符合历史规律的文化导向,通过文艺作品、电影银幕、电视荧屏、中小学教科书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各类人民英雄,在人民群众中重塑人民英雄的崇拜与信仰。目濡耳染的人民英雄形象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的感染将呼唤中华民族挺立精神的脊梁。这才无愧于历史上为独立自由理想甘洒热血的先辈。
(三)系统科学教育思想
培养造就人才是中国当今社会的大事,关系青少年成长的基础教育则更是重中之重。按照系统科学教育观解析当今中国基础教育,不仅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而且能够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出路。
目前中小学生负担超重,已经成为摧残学生健康、与高素质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的社会公害;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减负措施几乎没有效果。这表面上是因为按照分数录取的升学制度无法改变,应试教育造成的压力就无法减轻;其实并非如此。
升学考试在国外,在民国时代、解放初期到文革之前都存在,却并没有造成如今天中国大陆那样中小学生负担超重的情况。可见,升学应试并不一定就导致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症结出在甚嚣尘上的所谓“能力教育”和“奥数”之类的偏题、怪题对中小学课内各科教学考试的严重扭曲[31]。
当前中小学的所谓“能力教育”的弊端,刚好需要运用系统理论进行解析。
中小学现在推行的“能力教育”中的“能力”基本上有两类:一是解“奥数”类型偏题的能力;二是大量引入社会运用能力。一些人(主要是各类考试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解偏题怪题能力越强的学生就是更加优质的人才,因此招生选拔考试必须突出这样的“能力”。然而,各阶段的人才培育和人才使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学生经过学习后具备的能力,应当体现在下一阶段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等社会实践上。对于下一阶段学习和工作等社会实践,真正有用的能力是熟练套用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就是简单、基本然而也是最重要的知识运用能力,是对下一阶段学习至关重要的能力,也是在工作中最常用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体验,“奥数”类型偏题、怪题的求解在下一阶段学习中毫无用处。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后也会发现,几乎没有什么职业用得上解“奥数”类型偏题的能力,即使是解偏题、怪题的思维也基本上无法用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至于在中小学中大量引进生产实践等社会运用能力的培养,既没有必要也徒耗精力。让中小学学生计算工程运筹、企业经济核算问题,让中学生解决家用电器电路故障、汽车运行维修知识技能、制药工业知识程序等,对大部分将来不从事相应职业的学生完全没有用处;对将来从事相应职业的学生则与以后系统专业培训相比又显得过于幼稚。
至于那种专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除了在基础知识运用中加以培养之外,应更多地体现在减轻学生课内负担、留出课外自由发展的时间、空间上。
按照系统科学将教育思想回归基础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真正实现减负、落实素质教育的唯一选择。当务之急就是从各类考试和教材中坚决清除“奥数”类型、“知识谜语”、“知识迷宫”型的垃圾题目,还应当彻底清理教材中的超前应用性内容,再有就是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结业、升学考试制度。系统化结业、升学考试制度包括如下内容:建立公开详细解答的题库;实行不限考试次数,按照学分结业、毕业的中小学学制;升学依据必修课结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贯彻系统科学教育思想,可以采取兴办实验学校并以实验学校的实际效果逐步向面上扩散的方法。如此,可以实现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平稳过渡。
清理垃圾题目,建立系统化结业、升学考试制度之后,中小学生的负担就有望真正减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望得到落实,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整体上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四)系统科学与创新
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社会创新意识密切相关。社会创新意识又决定于社会思维方式。中国当前自主创新的不尽如人意,相当程度上是受简单、片面传统思维方式所累。
按照简单、片面传统的思维方式,抓创新就要引进人才,头上的学位、职称、海归经历、获奖荣誉、院士冠冕就是杰出人才的标准。在权力腐败导致学术资源垄断的社会条件下,真正的创新人才在“以衣冠取人”的人才标准面前就会视而不见。评审国家各类创新基金项目,目前采用的简单省力办法就是重在审查申请者的学术背景、以往研究成果和荣誉、所掌握的硬件设施和学术资源等。其结果是国家创新基金按学术权力分配。有些掌握学术权力者成了项目“包工头”,自己做甩手掌柜,将大部分经费用各种方式转变成自己的利益,再用低价“雇佣”学生或者没有学术资源的人去干活,以粗制滥造的成果交差了事。一些真正搞创新的人,却因为不拥有学术权力求告经费无门。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还表现在重引进轻原创,跟在国外的脚步后面走,没有选择国外空白领域突破的魄力。在项目评审时,一般都要求最低风险,重大原创项目当然就难以得到支持。
运用系统思维的科技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投资、创新人才、生产企业、市场应当成为科技创新自组织系统。政府只应当作为宏观管理者,而不应当按照过去管理计划经济的模式管理科技创新。简单、片面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行政化的科技管理体制下滋生的。
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自组织系统,需要有自组织的科技创新投资来源,还应当有充当桥梁的科技创新经纪人队伍、自组织科技创新者团队。这里的关键在于“自组织“。由政府主持的创新基金、中介机构、创新团队其实不少,但效果甚微。创新自组织系统必须以创新者、有志于创新事业的专业化科技经纪人[32]、热心创新的企业家为核心,是能争取到政府热情支持的创新共同体。
从上所述可见,中国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同样有待于系统思维的切实应用。通过系统思维促进国家的科技创新,也是系统科学人文价值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要发展相应水平的精神文明集中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哲学、政治理论基础,而系统科学则是在前者指导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科学基础。系统进化理论为辩证发展观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系统科学技术的成果,为和谐社会提供着物质支持。广义信息理论贯通自然与社会、人类与生态环境、科学与宗教,揭示着和谐社会的深层规律。系统科学在优化社会控制、重塑英雄信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着翔实的思想启发,推动着高度进步的和谐社会发展。
[1] [法]L·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von).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45-50.
[2] [美]维纳(Norbert Wiener).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3] 沈骊天.热寂、循环、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1985(1):67-70.
[4] 湛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 [德]哈肯(Haken,Hermann).协同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6] [德]M·艾根(Eigen M),P·舒斯特尔(Schus P).超循环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7] 沈骊天.系统控制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61.
[8] 沈骊天.当代自然辩证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78.
[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2-24.
[10] 沈骊天.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与科技体制改革[J].南京大学学报,1985(2):91-93.
[11] 沈骊天.演化方向与发展规律[J].南京大学学报,1986(增刊):96-102.
[12] 沈骊天.系统控制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67-180.
[13] 沈骊天.哲学信息范畴与信息进化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6):41-50.
[14] 沈骊天.热寂与发展——跨世纪的论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1):38-43.
[15] 沈骊天.微弱的有序与强大的无序[J].中国社会科学,1995(5):97-105.
[16] 沈骊天.潜在信息、潜在世界与宇宙复杂性之源[C]//乌杰、吴启迪主编.新世纪.新思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7,58-65.
[17] 田松.一代宗师魂归量子世界[N].南方周末,2008-04-24(D26).
[18] 苗东升.有生于微:系统生成论的基本原理[J].系统科学学报,2007(1):1-6.
[19] [美]约翰.H.霍兰(Holland J.H.).隐秩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0] [美]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涟漪之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1] 沈骊天.广有序能量可再生的证明[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1):62-64.
[22] 沈骊天.广义信息的序量范式建构初步[J].系统科学学报,2008(4):36-43.
[23] 沈骊天.熵与信息的五个佯谬[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3):31-33.
[24] 沈骊天.社会系统学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专辑,1987:95-100.
[25] 沈骊天.人类中心主义与广义生态伦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5):11-14.
[26] 陈红.宗教文化的系统定位[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1(4):82-84.
[27] 沈骊天.特权发生演化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1988(2):171-175.
[28] 沈骊天.论社会控制的反馈体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5):32-36.
[29] 沈骊天.腐败之源与改革之路[J].领导科学,2001(14):52-53.
[30] 余桂元.中国古代史部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M/OL].http://www.pep.com.cn/lishi/jcydg/jxdg/43.htm,[2011-02-09]
[31] 沈骊天.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历史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1996(1):173-179.
[32] 陈红.论专业化科技经济人队伍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10():62-65.
System Science and Humanity Spirit
SHEN Liti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0093,China)
System science has experienced these phases:system information control theories,self-organization theory,system philosophy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exploration and paradigm construction of system science.System science has ushered in not only the new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ut also the new era of human civilization.System evolution theory has offered strong support for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concept.Accomplishments of system science provide material support for the harmonious society.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heory reveals laws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by linking nature and society,mankin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science and religion.System sci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ocial control,restoring hero adoration,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and accelera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es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system;science;information;humanity;evolution
B089
A
1673-0453(2012)01-0001-10
2011-12-15
沈骊天(1942-),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技哲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系统科学、自然科学前沿哲学、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喻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