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X区为例

2012-12-23莫艳清

关键词:城市居民市民化新生代

莫艳清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杭州310025)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X区为例

莫艳清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杭州310025)

基于人口迁移的选择性理论,采用抽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从个体特征、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角度,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不是很明显;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年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生活满意度、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组织支持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有显著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影响因素

一、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指1980年以后出生且年龄在16周岁以上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有着巨大差异,决定其不再是一个高度抽象性的群体,而是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有着明显差别的亚群体。他们多半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城市打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乡土意识也比较淡薄[1]。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蚀着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价值和情感逐渐认同于城市社会。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成了理论界和学术界探讨与研究的热点、焦点和重点。

在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出路问题上,学术界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尽快地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给予他们完全的市民身份和待遇;另一种观点则对此持审慎态度。已有的研究虽然意识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也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初步构想,但分析的方法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尤其是忽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意愿的实证考察。本项研究以上海市X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二、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人口迁移的选择性理论及其现实解读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理论由李(Everett Lee,1966)于1966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迁移具有选择性(migration selectively),迁移人口不是人口中的随机样本,而是人口总体中的特殊部分,只有某些特定的人才可能成为迁移人口。

该理论认为迁移者比非迁移者具有不同的人口、经济、心理和社会特征,迁移人口一般年纪轻、文化程度高且上进心强,并同迁入地有更好人际关系的人口。那些具有较高素质,如受教育程度较高、身体状况较好并富有进取精神的人对迁入地的正向因素能做出积极反应,比迁出地的其他人口更趋向于迁移,且倾向于进行长距离的迁移。[2]

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遗产和渐进性改革模式下出现的城乡人口转移现象不是从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同步、合一、彻底地改变,而是呈现出与市场经济国家迥然不同的“中国路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被分割成两个子过程:第一个阶段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第二阶段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市民。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因素(城乡收入差距),而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不仅仅是在空间上移居城市、在城市追求经济利益,更是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转变和适应城市系统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过程,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处于不断的重构过程中,从而影响他们在流动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决定。因此,对新生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不仅要从经济角度,更应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特征、社会、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设包括:

1.人口学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1)性别假设: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程度更高。(2)年龄假设: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越大,则市民化倾向程度越高。(3)文化程度假设: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市民化倾向越强烈。

2.经济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1)收入假设: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越高,则市民化倾向越强烈。(2)城乡收入差异假设: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则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程度越高。

3.社会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1)生活主观满意度假设: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主观满意度越高,则市民化倾向越强烈。

4.社会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1)组织支持程度: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组织支持的程度越高,则市民化倾向程度越高。(2)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频率假设: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交往越多,则市民化倾向越强。(3)与老乡或同城工友交往关系假设: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乡交往越多,则市民化倾向越强。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构成

本项研究拟根据“上海市X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该调查于2011年7—8月在上海市X区以1980年以后出生(包括1980年出生的)的且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没有现成的抽样框,所以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抽样。按照农民工的职业,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分为八大类(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美容美发业、个体老板、工厂加工业和其它职业)进行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300份,前七种职业各调查40份,其它职业调查20份。由于是本研究者亲自到现场去调查和收集问卷,因此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本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因变量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想成为城市市民的愿望——希望=1,不希望=0)。由于因变量是虚拟变量的形式,是只有两种结果的定性变量,所以,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行研究。

本文在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时,主要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特征、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变量来考察。模型变量及其统计性描述见表1:

表1 模型变量说明及统计性描述

?

四、研究发现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状况

本研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现状,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因变量(虚拟变量)。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希望成为上海市民吗?”,答案是:希望和不希望(希望=1,不希望=0)。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描述性统计表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希望成为上海市民的比例是32%,不希望成为上海市民的比例是68%,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总体上并不是很强烈。

(二)影响市民化倾向影响因素的Logstic回归分析

本文在选入变量标准α=0.05的水平上,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模型的变量有年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生活主观满意度、组织支持程度和与城市居民的交往程度共6个变量,性别、月均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和与同城老乡或工友的交往程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

从年龄方面来看,负的回归系数(Beta=-0.344)显示,年龄与市民化倾向成反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先前假设相反。Exp(B)=0.709,说明年龄增加1岁,市民化倾向程度将减少0.291倍。这可能的解释是:年龄和教育等人力资本要素,影响人们对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预期和评价。年轻的农民工把城乡之间的预期工资收入差别的贴现值看得特别高,因而往往是他们首先从农村迁向城市。其次,由于农民工的职业和工种对劳动力的年龄和体能要求较高,那些年轻、体力好的农民工,获取稳定收入的可能性较大,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积累能力也越大,因而市民化倾向也就越明显。

表3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从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回归系数(Beta= 0.237)显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越强。Exp(B)=1.267,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每增加一倍,其市民化倾向将增加0.267倍。以托达罗为代表的迁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及部门结构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供需和地区差异影响着人们向有着较多就业机会,及收入较高的地区转移。反之,由于城市的生活成本、就业成本和子女教育费用比农村高,农民工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预期将很难维持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因而市民化倾向则较弱。

从城市生活主观满意度来看,回归系数(Beta= 0.586)表明,城市生活主观满意度越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就越强烈。Exp(B)=1.797,说明城市生活主观满意度上升一个层次,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程度将可能增加0.797倍。生活满意度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衡量的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可以作为考察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3]。当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满意度越高,则他们想成为城市居民的愿望也就越强。反之,他们想成为城市居民的愿望就越弱。

从组织支持程度方面来看,回归系数(Beta=0.506)表明,受到的组织支持越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就越弱。Exp(B)=1.658,说明组织支持程度增加一个层次,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程度将增加0.658倍。组织型资本是在特定范围内,组织以其特定性质的组织联系向其成员提供服务和便利[4]。而制度型社会资本,是指作为一种公用资源,规范和制度为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提供足够的方便[5]。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那么他们对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提供支持的满意度越高,想成为城市居民的愿望也就可能越强烈。反之,想成为城市市民的愿望也就降低。

从与城市居民的交往程度来看,回归系数(Beta =0.465)表明,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越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就越强烈。Exp(B)=1.592,说明与城市居民的交往程度上升一个层次,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程度将增加0.592倍。可能的解释是: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异质性、现代式社会资本的来源。如新生代农民工如果与城市居民交往的越多,他们获得的异质性资本也就越多,从而为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进而强化了他们的市民化愿望。

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性别、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和与同城打工或经商的工友或老乡的交往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解释是:首先,男性和女性新生代农民工两者的工资水平都整体处于比较低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较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很难应付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从而降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因此,性别和月均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并不明显。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文化程度并不高,平均受教育水平处在初中与高中/中专水平之间,其差别也不大。与城市其他具有高学历的外来流动人口相比,其文化程度很低,缺乏竞争力和发展能力。最后,新生代农民工与同城打工或经商的工友或老乡的交往程度是比较深的,导致他们可能形成了很强内部的自我认同(进城打工者的角色),又由于受到城市社会和城市居民的排斥和歧视,就更加强化了他们的内卷式认同,因而对他们市民化的倾向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五、结语

本项研究拟根据“上海市X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资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总体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并不是很明显,其城市定居意愿则更弱;(2)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因素方面,年龄、文化程度、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生活主观满意度、组织支持程度和与城市居民交往程度对其有显著影响,而性别、月均收入和与同城打工或经商的工友或老乡的交往程度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模型检验表明,人口迁移的选择性理论对于分析中国的人口城市化问题适用程度并不高。人口迁移的选择性理论是Everett Lee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运用它来解释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现象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1] 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1):50-52.

[2] Everett Lee.A Theory of Migration[J].Demograhpy3,1966: 47-57.

[3] 何绍辉.在“扎根”和“归根”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8(11):25-28.

[4] 宇红,王欢.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J].社会,2004(03):35-37.

[5] 王艳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11):79-80.

On the urbanization will of younger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 case for X District in Shanghai

MO Yan-qing
(Zhejiang Acadeny of Soci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5,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ective migration,the urbanization will of the migrant workers of younger gene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of perspectives of personal features,economic,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sampling survey and statistic analysis in this paper.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igrant workers of younger generation do not possess strong will of urbanization,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age,the gap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urban life satisfaction,interaction with urban residents and supports from government and some organiza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urbanization will.

migrant workers of younger generation;urbanization will;influencing factors

C915

A

1009-8976(2012)01-0040-05

2011-11-29

莫艳清(1984—),女(汉),湖南邵东,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人口城市化。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市民化新生代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