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逐步蓄势 促升级仍需着力——上半年经济运行回顾与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2012-12-23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形势分析小组
□文/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形势分析小组
浙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下半年经济运行一些主要指标会略好于上半年,但仍处在“筑底蓄势向上”的不稳定状态
企稳基础不牢固,下行压力犹存
今年以来,浙江经济增长经历了自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一次调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工业生产明显萎缩,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出口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较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峻。
二季度以来,一季度的严峻形势有所改善。从4 月和5 月的数据看,经济回落态势得到缓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从需求看,投资和出口需求增速有所加快。一是投资内生需求较旺盛。与今年前四个月相比,投资和出口需求增长加快趋势明显。1-5 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9%,增速比1-4 月加快3.1 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6.8%,高于限额以上投资增速5.9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比1-4 月加快了2.4 和2个百分点。二是出口增速回升明显。5 月份出口增长9%,较4 月有所改善,1-5 月全省出口同比增长达5.3%。
——从生产看,先进产能增长情况相对较好。一是高端产业发展较快。1-5月,浙江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增速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4%。二是符合节能降耗导向的产业发展较快。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三是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坚定。企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新产品产值贡献加大,新产品产值率同比提高1.2 个百分点。
这些变化说明在复杂的内外经济形势下,浙江经济运行总体仍是朝着“企稳向上”的方向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当前经济“企稳向上”的基础仍不牢固。对比今年1-5 月和2011 年同期数据可以发现,浙江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长情况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一些主要指标回落甚至负增长的情况未得到明显改善,突出的表现为“三个低位运行”:
一是工业生产低位运行。1-5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不到2011年同期增幅的一半;5 月出口交货值增长下降1.5%,工业用电量负增长,企业效益极差,利润总额增长下降19.1%,工业企业经营仍未走出低迷状况,这也表明宏观经济要“企稳向上”仍缺乏微观支撑。
图1 近年来浙江GDP 增速变化趋势
二是内外需求低位运行。虽然5 月出口增速回升明显,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仍处在低位增长区间运行。浙江出口虽然对经济增长直接拉动不明显,但考虑到外向型发展模式中出口对促进投资、扩大企业生产和拉动消费的间接带动效应,若出口长期保持目前低迷状况,经济下行压力势必加大。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增长8.5%。短期看,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三驾马车”中仅剩下投资需求这唯一强劲动力。
三是贷款需求低位运行。贷款需求和经济景气度高度相关,并影响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受严峻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的交织影响,浙江企业贷款需求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1-5 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567.3 亿元,贷款投向上短期贷款增长明显高于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反而快速增长,信贷需求总体不足。信贷需求的低迷透露出的信号是,浙江相当部分的企业仍处在“生存线”上,对扩大生产持谨慎态度,企业加大转型升级投入更是受到市场和信心的双重抑制。
理性看待环境变化和关键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浙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下半年经济运行一些主要指标会略好于上半年,但仍处在“筑底蓄势向上”的不稳定状态,必须高度关注外部环境变化趋势,并正确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一方面,应该看到,经济运行的不稳定状态有着深刻的环境影响背景。从全国以及广东、江苏、上海等兄弟省市近期主要指标变化来看,虽个别指标好坏有所不同,总体境遇有所差别,但工业和出口增长放缓的压力是相同的。
这也表明,当前经济的下行压力一定程度上受发展环境影响,是内部和外部、宏观和微观、长期和短期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突出表现为四个“调整周期”的叠加:
一是全球经济周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一波三折、时好时坏,新兴国家发展面临“滞胀”风险,经济增长的重大风险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仍缺乏重启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坚实动力。
表1 2012 年1-5 月沪浙苏粤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是政府换届周期。从以往经验看,政府换届时期经济波动容易加大。2012年是近60 年所未有的大选年,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美洲到欧亚大陆,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面临领导人和政府换届更迭。同时,国内各地方政府也处在履新换届高峰期,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确定性加大。
三是体制改革周期。经历了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不可能有持续平稳的经济增长。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动力又恰恰来自于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但是,自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我国一系列改革红利所剩无几,新一轮改革涉及诸多利益调整,下一步推进难度增大,正处在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转换的“胶着”状态。
四是企业调整周期。当前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调整,正在倒逼着企业开始新一轮的转型。从浙江企业来看,一方面,市场周期影响也使得产业处在调整期,许多企业仍处在去年二季度以来的去库存化过程之中;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面临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的历史性任务,“新老交替”、“青黄不接”这也使得一些企业经营方向不明,对未来发展充满迷茫。
另一方面,更应该看到,适应环境变化只能自身主动作出调整,以寻求新形势下的发展平衡。一是寻求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动态平衡。短期来看,经济的稳定毋庸置疑是当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从近期数据看,1—5 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环比增速的回升,既是省政府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实体经济等一系列工作成效的体现,也预示全省上半年GDP 增速较一季度会有所回升。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双双大幅度增长情况看,全年投资可望保持较高增速。按历年投资需求增长与当期GDP 增长的关系测算,GDP 全年实现8.5%的预期增长目标有了坚实保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浙江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阶段的经济稳定不能只依靠政府性投资去维持,也不能只依靠扩大原有粗放的产能去维持,更不能依靠放缓结构调整进程去维持,而应把握好“稳”和“调”关系,把握好转型升级这一主线,通过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扩大激发社会投资,促进有效投资和消费,提升出口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绝不可为经济短期波动所惑,陷入“年年保、年年慌”的怪圈,使得经济背离转型升级这一正确轨道。
二是寻求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供需平衡。当前形势下,浙江许多企业发展艰难,受到市场形势不好、融资难、生产成本高、用工形势严峻、电力供应紧张等多重压力制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问题,在货币政策宽松时如此,在货币政策紧缩时亦是如此。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2011 年底,超过66.2%的企业融资缺口在10%-20%间,15%的企业融资缺口超过30%。当前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破解融资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下阶段不在完善金融供给结构上有突破,不在畅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将严重制约浙江企业的成长和放缓转型升级的步伐。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创新,在产业金融、科技金融等方面形成适应新形势的地方金融供给制度。
三是寻求房地产“去泡沫化”下的财政收支平衡。目前来看,经济放缓的最突出影响是企业利润和地方财税收入的锐减。1-5 月浙江财政总收入仅增长5.7%,随着民生等刚性支出的增长,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大。从财政收入增长下降的构成来看,土地增值税和契税是下降较快的部分。这也表明,此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正在加大。必须看到,当前阶段房地产行业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是民生产业,也是老百姓的重要财产性收入来源。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已成为影响当前经济稳定性的重要内部因素。国家进行房地产调控的目的不是“搞垮”这个市场,而是要挤掉泡沫,使得其发展更加稳健,让房价过快上涨得到遏制。因此,我们面对房地产去泡沫化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下滑的时候,也要深刻反思原来的地方财政收入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合理性,勇于探索通过鼓励发展更加有竞争力的产业,逐步降低“地产财政”的比重,来维持财政收入稳定的方法。此外,在面对财政收入减少时,进一步精简政府运行成本,也应是缓解收支平衡压力的重要手段。
找准政策支点,力促平稳回升
总的看,二季度以来浙江经济运行向下调整的趋势虽有所遏制,总体发展环境趋好,外部市场也未出现明显恶化,降息调准、促进民间资本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经济企稳基础仍不坚实,向上发展仍需努力蓄势。下阶段政策重点需强化三方面支撑:一是继续强化先进产业的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培育新的先进的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来支撑持续增长。二是继续强化有效投资的支撑。要促进投资的内生增长,谋划和启动一批带动力强、效益好的投资项目,扩大民间投资来支撑持续增长。三是继续强化市场稳固的支撑。千方百计扩大消费和出口,促进内外需市场的稳定来支撑持续增长。唯有如此,经济走出“企稳向上”趋势才有坚实保障。建议近期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落实减税轻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今年以来,企业整体经营困难较大,税收增速也会回落,各级政府切不可因税收增速回落而对企业“突击查税”、“收过头税”,应该与企业共渡难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总部企业等方面落实好减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办理速度;对暂时经营困难企业,要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实行“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缓解企业近期资金压力;探索对小微企业实施免征额制度,对税基免予征税的数额,当税基超过免征额时,只就超过部分征税。把握好中央财税体制改革导向,研究制订“营改增”实施预案。全面清理涉及投资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特别是行政许可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制准入的中介服务收费和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
创新产业扶持方式,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一是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推进重点领域发展。在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服务业中“好中选优”,进一步明确先进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物联网、海洋新兴、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省级财政资金重点投向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相关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和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等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健全新兴产业服务机制。参考杭州市培育“十大产业”、诸暨市建设“6+2”现代产业体系的做法,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启动“一个产业、一个政策、一个省级领导联系、一个专家咨询团队、一个基金、若干个专业行业协会”的“5+X”的培育指导服务机制。三是强化市场需求引导作用。加快启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光伏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四是实施差别化要素保障,引导各类资源向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五是工业强县建设要突出新兴产业导向。
统筹推进“腾笼换鸟”,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一是要在省级层面统筹安排“腾笼换鸟”工作,建立完善省域“腾笼换鸟”参考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把产业发展导向和约束指标设置、产业空间布局指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低端产业向哪里转、高端产业在哪里落地,有序引导全省产业投资,促进有效投资持续增长。二是加快总部经济建设,在杭州、温州、宁波、金华—义乌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地级市、经济强县,以产业特色为依托,创建一批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基地,择优认定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以扶持重点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沿海发达地区参与山区经济发展,有序引导省内企业将相对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集群式向省内欠发达的山区地区转移。四是继续强化选商引智工作,要进一步引进和集聚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完善中试、检测、技术咨询和推广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强带动、高技术的世界500强、央企、在外实力浙商定向招商。
加快金融投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大步伐开放投资领域,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金接替政府投资。在市政、教育、医疗等公用领域,要消除对民间投资的限制;积极探索BOT、TOT 等形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公用领域;对已建成的公用设施采取招投标等方式运作,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签订经营业绩协议,委托管理合同、服务承包合同等方式参与经营。二是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使更多分散的民间资金集聚为金融资本,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实体经济投资。目前温州市按照“市级主导、县级配套、募集跟进、投向平台”的运作思路,由财政出资设立城乡统筹引导基金、产业平台引导基金、社会事业引导基金等三个平台引导基金,重点投向农房改造基金、产业集聚平台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三是扩大直接债务工具融资规模。组织重大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等重点项目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完善和推广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机制,增加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发行,探索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和结构化债券融资等品种。
创新市场开拓方式,稳固拓展内外市场。一是要引导知名企业抱团开拓国内消费品主流市场,围绕家居生活、整体家电、时尚美妆、健康休闲等主题建立全国性商品联盟,整体推出系列商品消费组合,通过各自遍布全国的终端联动与资源共享,把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不同时段的优惠进行整合统筹,以优惠叠加的方式统一推向市场。二是引导和支持外地浙商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在国内主要城市建设“浙江名牌产品贸易(购物)中心”或浙货精品商业街,有针对性地选择浙江名特优新产品进行推广和促销。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会,引导块状经济企业抱团参展,稳定外贸出口。四是积极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拓市场,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境外设立营销网点或生产加工企业、境外承包工程、资源开发和劳务合作,带动相关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类产品出口。五是把改善民生与扩大浙江产业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快推进全民健康、绿色生活、信息惠民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消费平稳健康发展,拉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