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的“岗底模式”研究
2012-12-23赵慧峰
赵慧峰,李 彤,高 峰
(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94;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科技扶贫的“岗底模式”研究
赵慧峰1,2,李 彤2,高 峰2
(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94;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邢台内邱岗底村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经属于贫困山区.经历科技扶贫后,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早期的治山治水阶段、发展林果产业阶段和市场化多元化经营阶段,创建了具有岗底特色的科技扶贫发展模式,即“科技专家+治山(两聚理论)+公司(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岗底模式”。该模式的科技扶贫机理是:科技专家是源头,“科技专家+农民技术员”是技术推广的主线,“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是科技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岗底村跳出了贫困恶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
科技扶贫;岗底模式;扶贫机理
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科技扶贫是科技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战略举措,是我国政府开发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6年组织实施以来,科技扶贫为基本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任务,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长期的科技扶贫实践中,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扶贫模式,主要有:贫困乡村科技扶贫示范、科技型特色产业促进、科技信息扶贫、科技致富示范、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科技特派员等[1],这些模式都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推广作用。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市内邱县岗底村历史上曾因贫穷而闻名。从1984年开始进行科技扶贫以来,经历了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产业和多元化经营三个阶段,成为了邢台市最富有的村庄。在治山治水阶段,依靠“两聚理论”治理荒山7800亩,以科学手段涵养山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在发展林果产业阶段,科研人员改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以苹果、板栗为主的林果业,成功打造了“富岗”这一全国知名绿色品牌,并带动形成了太行山区绿色产业带,创建了“科技专家+治山(两聚理论)+公司+基地+农户”的岗底科技扶贫模式。在多元化经营阶段,探索发展了循环经济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结回顾岗底村的脱贫致富经历,重要的经验就是科技进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开拓市场,公司化组织保障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本文沿着其科技扶贫的发展轨迹对“岗底模式”的科技扶贫机理进行分析。
1 河北省邢台市内邱县岗底村科技扶贫的发展轨迹
内邱县岗底村从1984—2010年人均纯收入由80元增长到了15300元,增长了近200倍。目前村集体创建的富岗集团公司拥有6家企业,资产10553万元,注册资金1458万元[2]。岗底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扶贫的实践。
1.1 早期的治山治水阶段
1984年岗底村的山场承包到户后,滥采滥伐造成山场植被破坏。1989年的洪水把所有山场全部冲毁了。在参观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村前南峪之后,全村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并请来科技部的科技人员和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规划和技术指导。岗底村以“两聚理论”为指导治理荒山。根据该理论,按照隔坡沟状梯田方式,在山坡内埋炸药爆破,开出深1米、宽1.5~2米的水平沟槽,把好土集中到沟槽里,形成一个外高里低的小缓坡梯田,降雨时在坡面形成的径流可以流到下一个梯田里,起到了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他们利用山间的自然沟壑,在上中下游修建了3个储水湖,各类塘坝18座,输水管道通到各个山顶。这样,储水湖和储水沟就形成了良好的灌溉系统。1996年8月,太行山南部大多数山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而在岗底村,洪水从排水沟有序地流下来,植被安然无恙,有效地抵抗住了这场自然灾害。岗底的治山经验因此声名远扬,这种治山模式被三次来村考察的德国经济学家鲁道夫称为 “岗底模式”。岗底周边山区也采用了这种治山模式。周围的山村成了富岗苹果的生产基地,邻县沿着太行山脉种植了万里核桃园,原来寸草不生的丘陵变成了一片绿洲。
1.2 发展林果产业阶段
在山区土地开发整理后,岗底村进入了发展林果产业阶段。果树专家因地制宜地作出了“洋槐头、板栗腰、苹果柿子栽山脚”的规划。洋槐头是指在山的顶部种植洋槐等生态林,以保护生态环境。板栗腰是指在山的中间部位种植板栗,因为这里的山陡坡高,板栗生存能力较强,又无需过多管护。苹果柿子栽山脚是指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山脚种植苹果和柿子树,增加经济收入。这一阶段的主要做法是:
(1)改良品种并实行标准化生产。针对苹果质量差、销路不好的状况,专家首先对果树品种进行了改良和调整,选择嫁接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特征的品种,之后经多年试验培育了富岗一号、富岗二号、富岗三号苹果,对“富岗”牌苹果的品牌创建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保证苹果的质量,专家制定了苹果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具体分解为128道工序,农户只需按照分解后的程序准确实施即可。他们成立了果树生产管理中心,专家在初期每年2/3的时间住在岗底村对农民进行全程技术培训,保证了所有农民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果品技术标准生产。现在,该村已经培养出了大量的农民技术员,成为了其连锁生产基地的技术推广员。
(2)“反租倒包”探索管理形式的创新。尽管当时国家政策号召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岗底村结合自身的特征选择了“反租倒包”的形式,即1985年,村委会把果园收回集体,由村民作为投资自愿入股成立了富岗公司,公司再把果园承包给农户种植。这种形式为探索管理形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经过多年探索,最终实行了“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户承包经营”的“五统一分”,和“分户专业承包,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权力责任,分级独立核算,统一品牌销售”的“五分一统”的管理模式。农户只负责自己承包果园的生产环节,将苹果卖给公司,农户收益与苹果质量和产量挂钩。
(3)品牌化经营战略开拓市场。富岗公司用品牌化运营的理念和方法来实现农产品的最大价值。他们为苹果注册了“富岗”商标,采用国际一流包装,确定了“515”天价销售战略:一级果五元一个,特级果十元一个,极品果五十元一个。靠高档礼品果打品牌,靠低档果铺市场,靠中档家庭装创效益。采用品牌化运营的理念和连锁经营的销售模式,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8家专卖店。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介,将“富岗”苹果做成了全国的知名品牌,很好地实现了富岗苹果的经济价值。为了防止被仿冒商标,他们先后注册了“富山”、“富水”等30多个相关商标。
(4)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保证产品质量。公司委托科研人员开发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软件,从2007年起全面实施。每个苹果都贴有13位标识码标签,只要登录富岗食品的网站就能查到这个苹果产自哪一块果园及该果园的基本信息、果园检测数据以及果园生产日志等内容,采摘时间、采摘人、检测人员、贮藏仓库地点、出库时间、运输和销售人员[3]。真正做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从2000年以来,公司连续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富岗”牌苹果先后获得昆明园艺博览会银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富岗绿色苹果基地成为邢台市首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被河北省果品行业协会评为“河北果品优秀企业”、“河北省三农明星企业”、“2009第三届河北品牌节重点推荐品牌”、“2009年度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富岗苹果基地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图1 “岗底模式”运行机理图
1.3 市场化多元化经营阶段
在科研单位的规划下,岗底村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在果园内饲养禽类、间植牧草,牧草用于饲养小尾寒羊,羊粪进沼气池、沼渣给果树施肥。还委托科研机构研发出了多元化特色食品加工项目,如富岗农家鸡、富岗生态鸡、富岗杂粮、富岗山葱花、富岗板栗、富岗核桃、富岗葡萄等,这些绿色生态农产品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4]。2007年,富岗公司又涉足了房地产开发和白酒生产。这些项目的成功运作标志着富岗集团在多元化发展方向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已经形成了“以果品业为主,多元化发展为辅”的战略发展格局和三大核心业务,即绿色产业业务、牛城牛酒业务和房地产业务。通过不断创新,“岗底模式”的内涵得以丰富,逐渐演变为以高校技术为依托、以公司经营为形式、以基地建设为保证、以产品质量为基石、以品牌营销为特征的多元化的“岗底模式”。
2 “岗底模式”科技扶贫机理分析
纵观岗底发展过程,一个具有岗底特色的科技扶贫发展模式是,“科技专家+治山 (两聚理论)+公司(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见图1)。基地指通过治理荒山而形成的林果生产基地。
2.1 科技力量是科技扶贫的源头
岗底村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科技指导下实现的。治山、培训农民、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指导农产品营销策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多元化经营等,科技贯穿始终。没有科技,“岗底模式”将无法形成,而科技的源头是科研部门和农业院校的专家和当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下乡。同时,科研部门和农业院校的专家也找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土壤,培育的富岗一号、二号、三号苹果已经成为公司推向市场的富岗苹果品牌的主打品种系列,市场上始终供不应求。岗底村从“荒山—青山—金山”的转变,成功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
2.2 “科技专家+农民技术员”是技术推广的主线
在 “科技专家—基地—农户—技术员—技术推广”这条路线中,由科技专家对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使农民真正掌握了果树种植技术。岗底村大部分农民都成了技术员,他们又走向了劳动力市场,被聘到其他村做技术服务,并且享受“5321”待遇:即五十元一天,管三顿饭,两顿酒,一盒烟。这种“造血”形式的技术培训不仅使农民成为了不走的技术员,而且为公司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作出了贡献。这条技术推广路线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内容。
2.3 “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是科技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
“公司+基地+农户”这一路线循环图是“岗底模式”运行机理的核心部分,保障了科技扶贫的成效得以长期持续地发展。这一循环包括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两种模式。(1)内部循环。内部循环指“基地”仅为“岗底村基地”的情况,相应的农户仅指岗底村农户。岗底村将分下去的山场再收回来实施公司统一管理的办法,实现了村组织管理资源、村民劳力资源和荒山资源的有效整合。公司果园基地承包到农户后,提供“五统一服务”的管理办法保证了技术推广达到了预期效果。原因一是克服了单个农户无力承担技术研究费用的缺点,如引进、研发新品种,病虫害防治;二是有利于统一推行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三是克服了农户自身约束力差的特点,如单个农户自己经营可能会错过疏花疏果、打药的最佳时期,还可能发生因贪图小利购买不符合标准的农药等。该管理办法还有利于发挥村集体集中资本办大事的优势。例如,公司从台中地区引进一套价值29万元的先进洗果打蜡设备,提高了果品质量,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岗底村改村域管理为公司管理,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节约了交易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在这一内部循环系统中,农户除以土地入股外,还自愿入股,每年分红。农户成为了公司的股东,农户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克服了普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农户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缺乏谈判能力的缺点。(2)外部循环。外部循环中的“基地”指其他村的“连锁基地”,相应的农户指连锁基地的农户。岗底村的苹果出名后,周边的村纷纷效仿,如果使用“富岗”品牌,必须经富岗公司检查合格后才可成为其连锁基地。富岗公司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制定了“在太行山海拔500~1000米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带,稳步扩大富岗绿色苹果生产规模”的发展战略。在对连锁基地的管理和建设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公司定期派技术人员对连锁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分析、检测以确定其申请资格。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公司与农户签订互相约束的连锁生产协议,同时,公司定期对基地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实施动态管理。如发现连锁基地不符合条件和程序生产,取消其资格。通过连锁基地建设,富岗苹果连锁基地扩展到石家庄、邢台、邯郸、唐山4个市,涉及8个县14个乡镇,366个村。在这一外部循环系统中,体现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2.4 政府成为推动科技扶贫的桥梁
岗底村在发展的初期,受益于政府扶贫开发的宣传和优惠政策。县政府组织的参观考察解放了村干部的思想,解决了脱贫致富的思路问题;政府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使山区农村资本积累不足的障碍得到缓解;政府技术人员与科技专家的配合保证了技术推广不断线;政府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动了农产品物流的通畅运输;政府发布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架起农村与科研机构、农村与市场的桥梁。
3 “岗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我国开展了多年科技扶贫工作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如何使农业技术在当地可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何解决科技兴农的短期效应等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科技成果供体、科技成果受体和科技推广载体三个方面。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如果缺乏完整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而是简单地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最终都将有可能演化为短期效应和 “一夜脱贫二十年不致富”的局面。“岗底模式”之所以具有研究和借鉴价值,是因为其在科技扶贫供体、受体和载体三方面都有创新,形成了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
3.1 科技扶贫供体的工作要从技术推广延伸到产品的市场开发与经营
“岗底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单纯农业技术的引入和推广,而是把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包括山场的治理、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产品质量追溯、公司化经营等综合性服务[5]。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虽然不是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却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农业技术推广理论认为决定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原因是利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会带来经济效益。许多项目在研究期间投入了大量人财物,生产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实际应用后农民逐渐放弃了该技术,原因之一就在于产品没有销路。许多扶贫工作者逐渐将科技扶贫简化为技术扶贫,却忽视了为贫困地区提供产品营销服务也是科技扶贫的应用之意,因为科技扶贫的宗旨是应用成熟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增强贫困地区农民的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求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贫困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因此,科技扶贫要转变观念,既要关心农业技术的推广,更要关心扶贫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3.2 科技扶贫工作要着眼于培育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贫困地区,建设和培育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和关键的战略问题。“岗底模式”在发展初期,找到的突破口为治理荒山、发展林果业,治理荒山提高了山场的抗灾能力,同时也完成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林果业因地制宜地培育的新品种既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又使当地拥有了自主商标的品牌农产品;提高农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保证了在技术人员离开后农产品质量不下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产品的市场化经营和生产基地的开拓保证了产品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因此,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应该更加重视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经营管理能力建设、市场能力建设和科技应用能力建设等。通过全方位地培育地区能力,才能确保贫困地区在市场当中能够形成并不断塑造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克服科技扶贫的短期效应。
3.3 公司化治理模式是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
实施科技扶贫,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载体形式多样,有的是项目、资金投入,有的是龙头企业等等。岗底村是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的典范,“岗底模式”中的科技扶贫载体是以村委会、村办产业和全体村民为股东成立的“富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公司化经营和管理从微观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节约了大量交易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从宏观上则保证了村集体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在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的过程中,农户成为公司的真正股东,使公司与农户利益相协调,解决了其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中二者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只要公司领导层真正做到大公无私、依法管理,科学谋划、稳步发展,就能够巩固扶贫开发成果,成为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
3.4 科研人员在科技扶贫工作中得到了自我发展
高等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和应用的同时,也将自身的科研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7]。河北农业大学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需要培育的“富岗一号、二号、三号”苹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批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得到了实践的锻炼。这种做法,既减少了农村技术引进的成本,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又加强了学校的科技队伍建设,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这也是和国际上将农业技术的教育、研发与推广融为一体的做法不谋而合。高校有必要将教授岗位进行分类管理,可以设置科技推广岗位教授,给那些愿意在一定时间内(如3~5年)到基层进行技术推广和研究工作的教授用武之地,减少他们的教学工作量,或者只带毕业实习学生,这将对教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声誉发挥积极作用。
结束语
“岗底模式”只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借鉴,在具体的科技扶贫工作中不能照抄照搬,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找到适合地区发展的有效的、有特色的模式,才能像“岗底”一样既脱贫又致富。
[1]马超,吴振磊.贫困地区扶贫载体建设研究[J].经济纵横,2010,(3):46-50.
[2]集团简介,富岗集团网页:http://www.fugang-food.com.
[3]王成敏,陈建.健康:生态 绿色 有机——富岗“为顾客创造健康”的理念、战略和行动[N].河北日报,2006-4-4(12).
[4]王成敏,张海菊.杨双牛和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N].河北日报,2008-1-25(11).
[5]赵国杰,张月辰,陶佩君等.“岗底模式”科技扶贫机制创新的分析[J].业界观察,2007,(1):33-36.
[6]吴庆智.富岗山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29-32.
[7]相萌萌.我国高校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村扶贫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基于中外比较分析的视角 [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Research of“the Gangdi Model”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echnology
Zhao Huifeng,Li Tong,Gao Feng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94,China; 2.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China)
Gangdi village in Xingtai city belonged to poor mountainous areas before 1980.After taking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with technology,going through three phases of construction,they created a developing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echnology.The model,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Gangdi,named “Gandi model”,included researchers in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mountain management theory,company (the village collective enterprises),production base,and farmers.The mechanis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echnology is that:Researchers in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re the sour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Farmer technicians are the main line of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The organizations form of company-base-farmers is a long-term protection mechanism.Gangdi village has went out of the vicious cycle of poverty and achieved a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echnology,Gangdi model,Mechanis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河北省科技厅软课题“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10457204D-7)。
2011-03-17
赵慧峰(1964-),女,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
S-01
A
(责任编辑 迟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