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须培养“独立志愿”

2012-12-23沙元森

民生周刊 2012年27期
关键词:能带志向触觉

□ 沙元森

中学生须培养“独立志愿”

□ 沙元森

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都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对社会保持敏感的触觉,就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他会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独立的思考,不需要去寻求外力的支撑。

随着高考成绩和各档分数线的公布,如何填报志愿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心病。

为了做到“分有所值”,填报志愿已经成了一个技术性问题,至于考生本人的理想往往被忽略了。事实上,也确有不少考生在高考之后依然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和学校有兴趣,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免不了要四处打听,什么专业热门或什么专业容易就业。所谓志愿,就是志向和愿望,原本都是属于个人的,现在却要很多人为之群策群力。来自学长、亲朋乃至志愿咨询会的意见成了影响考生的重要信息。

十年寒窗,只为高考;过了高考,却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样的情景看似滑稽,却又是很多考生无奈的现实。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学生几乎没有面对过这样的问题。他们每天只需要上课做作业,争取通过一关又一关的考试。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少有人会启发学生对功课之外的兴趣。虽然不少考生也在课外上一些英语班、奥数班、钢琴课、舞蹈课等,但这些通常只起到一个考试跳板的作用,不一定就是学生个人的兴趣所在,甚至还可能是让学生感到痛苦的累赘。一旦学生被培养成考试机器,对社会的好奇和对问题的思辨就会渐渐萎缩,只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模式化的学习和复习之中。这样的学生走出“黑屋子”,必然会一脸茫然。

所以,考生不知如何填报志愿,并非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多年的应试教育结出的果子。一切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观念上基于功利主义,考得到的才去学,考不到的无须学。所有功课之外的兴趣,都是无用的,被老师撕课外书的场景或许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至今刻骨铭心,那一刻所受到的打击或许就像一盆冷水。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曾经讲过他在美国的访问见闻。在一所小学,他见到三年级小学生在开辩论会,题目是《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及理由》。学生们带着这个题目,放学后自己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带到班上讲给师生听,并回答提问。“这相当于我们本科生答辩!”刘经南当时就有这样的感慨。制度虽有不同,但人性都是相同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都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对社会保持敏感的触觉,就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他会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独立的思考,不需要去寻求外力的支撑。

高考志愿未必都能尽如人愿,也不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之所以要看重高考志愿的选择,是希望每个考生在向他人咨询技术问题的同时,也能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志愿。否则,在此之前一切为了一张成绩单,在此之后可能一切只为了一张文凭,高考的价值也就折了大半。同时,我们更希望中国教育能尽快回归本意,真正培育出从小就有兴趣和志向的人才,而不是临到填表才想起什么是志愿。

猜你喜欢

能带志向触觉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吃东西时注意多
汽车转向管柱吸能带变形研究和仿真优化
Life OR Death Decision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食的触觉
具有类白钨矿结构的KGd(MoO4)2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