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2012-12-22于铭松

民主与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实力价值观民族

■于铭松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于铭松

历史就是这样无法预料,百年来被西方人视为贫困、落后的中国,正在崛起。但无庸讳言,崛起的中国的国家形象,还有些负面。究其原因,有西方社会的傲慢与偏见,有西方媒体的误导,也有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许多问题的拖累。国家形象塑造,固然需要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宣传,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创造一种“现实”的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形象。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一、中国崛起与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其中既包含着对于国家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理性评价和感性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那么,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崛起的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评价和认知,究竟如何?

在当代,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我们经济上已逐渐硬起来了,经济总量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科技逐渐强起来了,嫦娥一号,让我们实现“九天揽月”,“蛟龙号”让我们实现“五洋捉鳖”;我们的财力强起来了,中国对事关国家大政方略的财政投入能力空前提高,甚至让西方老牌发达国家瞠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确,作为一个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和平地崛起,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一种“现实”的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形象,矗立于世界东方。昔日,令海内外中华儿女遭怀疑、被歧视的“中国标签”,已变身为让我们自豪的“资本”。

但是,在一片喝彩声中,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10年6月8日,刊登了署名“海伦·王”,题为《中国还不是超级大国》的文章指出,美国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了,或者很快会成为超级大国。中国的确正在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作者认为中国不是一个超级大国。一个超级大国应该是在思想与意识形态、经济体系和军事实力方面都取得支配地位的国家。从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来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国家。在当今的中国,金钱就是上帝,人们不再相信任何理想主义的东西。中国人自己都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更别提影响世界了。而美国依然代表着全世界民众向往的普世理想——自由和民主。美国人一直在向世界传达着一种清晰的理念。这种论调道破了西方社会某些人对中国国家形象地认知,表现出西方社会某些人的傲慢与偏见。但他们的论调,也不完全是错误的,点破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这就是重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往往忽视文化价值、制度等软实力。

现代化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丰富,带来方便、舒适的生活,同时,消费似乎成了人生目标。君不见,在当今中国社会,从官方到民间,从精英到草根,我们在追求财富上达到了高度共识。财富的激增刺激了消费的膨胀,远远超出生存意义的炫耀式消费,形成一个物化的消费社会。用阿尔多诺的话一言以蔽之:“商品已成为它自己的意识形态”。这必将导致社会的精神底蕴、精神土壤,越来越贫瘠。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即使经济发达了,也会像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毁于一旦”。而迷信金钱力量的民族,是落后和愚昧的民族。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民族,绝对不应迷信一时的金钱和财富力量。它可以信赖的,是价值观的力量;它可以信赖的,是信仰的力量。简而言之,它可以信赖的是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的力量何在?我们所谓的“文化”,并非简单指称文化知识和文化艺术,而是指称在人类的思想精神(精神文化),社会制度(制度文化),人的行为和物态文化(物质文化)层面上综合而成的“大文化”。它由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和思想精神所构成,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一个社会最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和观念意识,它涉及到人的信仰、信念、观念、知识、伦理、行为、审美观、价值观等范畴,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社会层面上是引导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民族、社会最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外在风貌,以及社会制度形式和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并通过文化产品、思想传播、社会教化等形式,将文化意识传播给全社会,为全社会所共享。由此看来,文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软实力。而这种软实力恰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国家形象塑造中,以往人们多关注的是硬实力,往往忽视了以文化力为焦点的软实力。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而这种软性的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往往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之所以能为国家形象塑造发挥作用,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功能决定的。

第一,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于它可以通过制度、价值观念、各种社会规范,把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中华传统文化就具有这种社会整合功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是民族团结的源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中华传统政治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对塑造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华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各有其民族、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彼此不能等同、取代。但是,多元文化都有着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中华一体的认同意识、理想至上的从道精神。这体现着不同之中的“大同”,即价值取向的一致,并逐步整合成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文化的同一性即同质性、共同性或一体性。正是在这种共同理想、共同精神的催化、交融下,多元文化逐步走向融合,成为中华文化整体的重要成分。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整合包容特性,对当下维护和谐的多民族关系以及国家统一,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是塑造团结、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的文化基础。

第二,文化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它通过价值观以及规范体系而实现。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共同调整着民族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是深藏于这个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精髓,它引导本民族的成员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维系民族统一体存在、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民族进步的思想源泉。以当代人的视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和中庸、民本、信义等价值观,是历经几千年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普世价值,有助于国家形象塑造。“天人合一”对塑造科学发展国家形象有积极作用,中和中庸可塑造和谐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本可以塑造善待国民的国家形象,信义可以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而一个民族的规范体系,则是民族共同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积淀下来的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伦理道德体系、法律制度体系等。伦理道德规范是通过社会舆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两千多年来国人始终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伦理道德支配,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约束着民族成员行为方式。这对塑造中国重信诺、履义务、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具有现实意义;法律制度规范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依靠外在的制裁力,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强制力量保证施行。中华传统文化在法律制度规范方面的基本思路是将法律规范的强制性与道德规范的教化性相结合“纳法入礼”、“以法援礼”、“礼法并用”,有力地约束和统一了民族成员的个人行为,使其能步调一致,这对塑造中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家形象,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实力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实力抢镜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