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现代民族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2-12-22章羽
● 章 羽
培育现代民族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 章 羽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蕴含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现代民族性的意义指向。培育现代民族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终极意义所在,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培育现代民族性的问题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凝聚国家意识形态、塑造现代国民、激发民族自觉意识的重要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民族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从国民教育的高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问题,意味着国民教育进入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又一个历史新时期。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历史背景。
高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有着显著特征:思想活跃、充满活力、易接受新鲜事物;远离父母的监管,处于社会的边缘,虽然在年龄上走向成人,但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因而,他们是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上、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待成长的群体。[1]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体的特征。
如何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大学生群体开展行之有效的现代国民教育,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本文从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尝试对这一问题加以回应。
如何塑造现代民族性,是当前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命题。中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有效回应。从历史经验尤其是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来看,国民教育被看作是培养国民精神、国民意识的手段,是塑造现代民族性乃至现代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因而,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就蕴含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现代民族性的意义指向。或者说,培育现代民族性正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终极意义所在,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重要使命,更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培育现代民族性乃至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使命。从组织与领导体制来看,比之西方我国的国民教育更具“自上而下”的体制内特征。高校公办的现状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承担塑造现代民族性的国家使命,更多地承载如下的教育使命。
一、凝聚国家意识形态
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长期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而以后的现代化建设应看作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延续过程。[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的能力显著提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整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各级应急预案的制定极大增强了党和政府控制公共领域的能力;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四是思想启蒙(解放)与公民社会的成长蔚然壮观。
然而,现代民族国家所应具备的现代民族性还需进一步培育。现代民族性的培育往往具有滞后性,个中原因正如罗荣渠所指出的:“在现代化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具有占先性;在转变阶段则是经济与技术因素具有先占性;而在现代化后期特别是社会整合阶段,则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上升到重要地位。”[3]在社会整合阶段凝聚国家意识形态,就构成培育现代民族性的核心问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国民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塑造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形态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统一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可以说,新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呈现出四位一体的结构特征。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
四位一体的意识形态,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了更为明确的内容指向。也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最终形成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如何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创新。如何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在根本上是个实践问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至少要把握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要把握教育科学的特点。意识形态教育本质上是信仰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它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性特征。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论断颠覆了以往意识形态教育“冷冰冰”的印象,赋予了意识形态教育鲜活的人文色彩。因而人文精神、人文方法之于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首要的意义。
其次,要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具有天生的优越感和独立人格意识。这就使得单一的理论灌输和政治说教难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反倒易生逆反心理。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也就有了双重性质:一方面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仍然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要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体现。只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创新教育方法,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对教育过程产生敬畏之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次,要把握教育内容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改变了过去意识形态理论空泛化的倾向,在内容上有着明确的意义指向,即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柱、道德规范四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很强,意识形态教育也随之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这对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方法论启示在于,要更加突出实践性教育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实践性教育”,不仅是指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开展,更是指把理论还原为社会实践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真正做到用社会实践的效果来说明理论的科学性。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品性的本质要求。
二、塑造现代国民
现代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最为普遍和重要的政治权力形式,它相对于传统社会的王朝国家而言,建立在民族地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现代化为载体、以民族共同体的名义实现民族利益。现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建立,大体赖有以下几个条件:有国定的疆域和至高无上的主权;有现代经济与政治制度;有把政令有效贯彻至国家各个角落和社会各个阶层的行政体系;有现代民族性,诸如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文明的现代国民、理性的民族自觉意识,等等。而不论意识形态还是民族自觉意识都需要现代国民作为承担者。
塑造现代国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培育现代民族性的根本落脚点。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它比一般的国民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现代国民性也因此具有更高的标准。这些标准较为完整地体现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规定,即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为塑造大学生的现代国民性提供了依据。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对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对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公民道德教育,对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强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提出了基本的道德规范。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总体上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精神的航标。
三、激发民族自觉意识
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此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现代化就不能发生。”[4]民族国家作为“朝向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对社会、经济诸过程和组织进行理智化的过程的一部分”[5],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文化凝聚和政治统一的前景”[6],从而培育了国民效忠,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因此激发民族自觉意识,成为培育现代民族性的文化诉求。民族自觉意识是社会成员关于民族振兴的主观能动性,其重要性恰如钱穆先生所言:“中国史之隆污升降,则常在其维系国家社会内部的情感之麻木与觉醒。”[7]理性的民族自觉意识,是现代民族国家崛起的心理和文化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觉意识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培育大学生民族自觉意识的基本原则。民族自觉意识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得以真正地慰藉,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因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培育民族自觉意识的基本原则。
(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民族自觉意识的本质体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从而投身到建设这一事业的历史洪流中去。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民族自觉意识的现实诉求。民族自觉意识的现实指向,便是对民族振兴与国家发展的强烈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大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才与服务祖国的高度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是否具有民族自觉意识的重要体现。民族自觉意识,在宏观上指向民族振兴与国家发展,在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往往体现为对民族共同体基本行为与道德规范的认同与遵守。而且后者似乎起着更为重要的社会维系作用。塑造什么样的行为与道德规范,关系到民族国家的社会关系纽带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道德新坐标。“八荣八耻”以“耻”当头,以“荣”对照,为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提供了正反坐标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明荣辱之分、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形成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可以说,是否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有民族自觉意识的一块试金石。
[1]夏学花.试析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9).
[2]杨春时.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在中国的断裂和复合[J].学术月刊,2001(1).9.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28.
[4]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J].历史教学,2008(5).9.
[5]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8.
[6]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2.
[7]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4.
D261
A
1009-928X(2012)09-0042-03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 责任编辑:古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