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腾讯:“永动企鹅”寻找新动力

2012-12-22陈新焱周冯灿冯叶

人民周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马化腾产品

| 陈新焱 周冯灿 冯叶 |

腾讯:“永动企鹅”寻找新动力

| 陈新焱 周冯灿 冯叶 |

一场大变革,正在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悄悄发生。

马化腾,英文名Pony,这个从未留过学的潮汕人在1998年创立了腾讯,此后,将其一步步打造成了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用那个憨态可掬的“企鹅”。

不过,这个高速成长的帝国,在狂飙突进了13年、体量日渐庞大之时,却遇到了“大公司病”的困扰。这场即将展开的腾讯内部新革命,能否给腾讯重新注入活力?

成长的烦恼

目前,腾讯形成了100多项全业务线的产品,并提出“一站式在线生活平台”,进而延伸为“做互联网的水和电”,将触角浸入网民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产品线过长,腾讯的项目组也特别多。“一些项目组之间,不清楚各自的想法,会出现一些重复开发的现象。”曾就职于腾讯游戏部门的一位离职员工透露。

为了促进内部竞争,腾讯引入了国际通用的KPI(绩效)考量标准。在一些直接盈利的部门,员工工资都和KPI挂钩。部门的绩效如何,直接影响部门员工的年终奖。

但也由于有竞争,各个层级的Leader之间,很少就各自的创意进行交流,采取的方式通常是,各自带领团队开发,“谁先做出来了,谁就是老大”。据这位员工透露,各项目组之间开发的游戏并不同,“有的一看当年就能赚钱,有的可能要很久才有收益,如果你跟了那个能赚钱的项目,即便你没做什么,收入可能也比那些选错了项目的人高。”一些游戏,甚至无所谓好坏,只要导入到腾讯平台上,流量和在线数立马就不一样,“跟了这样的项目,你就算走运了”。

这让人们开始把马化腾13年的创业生涯总结成一个童话:用前3个月发明一台“永动机”(或许应该叫它“永动企鹅”),然后坐地生金。

巨大的平台黏性也造就了硬币的另一面:腾讯人产生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惰性。据另一位离职员工介绍,在腾讯内部,对其最核心的资产——QQ的争夺非常激烈。即时通讯部每天都要处理各部门发来的各种需求。由于需求太多,即时通讯部不得不进行排期,列出优先级别,老大需求通常被优先满足。

“这其实是对营销资源的一种恶性透支。”这位员工说,事实上,对于这一点,腾讯高层也有所察觉。马化腾就曾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部分业务)是靠腾讯的品牌影响力去撑起来的,并不完全是自己的本事。”

对于内部的这种恶性竞争,他也曾想办法解决。为了解基层动态,总经理办专门设立了不定期的总办接待日,由HR在各部门随机抽取十几名员工,与马化腾或是其他公司高层共进午餐,一起探讨腾讯面临的问题。

据两位曾被抽中的腾讯员工介绍,午餐菜式并不豪华,吃饭的地方通常是在公司附近某个餐厅的包间,气氛貌似轻松,但相互并不熟悉的员工实际上很拘束。“在那种场合,谁会提真正尖锐的问题呢?”其中一位员工说。

年轻人“看不到未来”

腾讯在过去员工流动性并不高,但近年来新员工流失率不断加大。

腾讯日益扩充的产品线,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急迫。2004年腾讯上市时,员工数不过2000多人,此后以每年四位数的速度扩招。上市至今8年,员工数翻了10倍,达到2万多人。

2009年,为了容纳新员工,一栋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大厦开始启用。从深圳大学地铁站出来,远远可见其雄姿。楼体地上39层,地下3层,有高管专用电梯。马化腾的办公室就在最顶层。

几乎在同一时间,成都腾讯大厦和上海腾讯大厦也投入使用。加上早在2005年购置的北京腾讯公司楼层,目前腾讯“已经形成南北中轴、东西两翼的分布态势”。

业界将腾讯奉为“年轻人的乐园”,看起来的确如此。2006年,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7岁。在貌似太空舱的电梯间内,年轻人们进进出出,几部液晶屏滚动播放着公司的慈善晚会、团队激励计划等,创新和活力似乎无处不在。在未加入公司之前,新员工们都对腾讯充满美好的想象,但一进入工作,落差顿生。

腾讯漫长的产品线要求年轻人们变成各个环节的螺丝钉,在这个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内,最多的职位便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号称无专业限制,因而受到大量应届生的追捧。实际上,腾讯最为核心的文化,也在于此。不过,体验产品是一回事,开发产品却是另一回事。作为产品经理,你所从事的产品是不是海量用户?若你做的产品,不是公司战略级产品,很可能就只是“3C”产品:copy、copy、copy。

他还举了一个同学的例子:他在腾讯最当红的微信团队中实习,但实习三个月里就只干一件事:每天不停地刷微博,看反馈。

而这本来就是腾讯所遵循的信条之一: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时刻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随时做出改变。“问题是,如果让一个年轻人每天干这种事,有什么意义呢?”这位同学反问道。这些更加强调个性与自我的80后、90后员工,制造了腾讯的新麻烦。

一些不甘于只做螺丝钉的年轻人选择了离职,他们抱怨得最多的是“看不到未来”。

公司里的“富二代”

据了解,腾讯内部曾以“关系简单化”为荣,员工也享受过由此带来的快乐。但随着公司壮大,一些权力之争便开始出现,公司比以前复杂多了。

自2004年上市之后,腾讯便诞生了一批有股票或者是期权的老员工。据员工透露,马化腾曾在内部会上多次提及,要警惕公司的“富二代”,“躺在功劳簿上等退休,毫无创新之气”。

一些基层员工对此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新人之间流传这一种说法,你能做多大的事,有时不是取决于你自己,而是取决于你跟了哪个Leader——如果Leader想做事,你也就能做事;如果Leader只想混日子,你也只好混日子。

据说,按照腾讯的规则,只要有创意,也可以自己组建研发团队,一些项目组长为了做大,通常会尽量扩建团队,将自己这份蛋糕做大。一些不同部门的项目小组之间,竟然会相互抄袭,“看到你这里有个好创意,直接拿来,稍加改动,用在另一个产品上。”

而腾讯视频部的另一位离职员工则直言,他对腾讯的失望,不只是创新精神的丧失,而是言路的闭塞,“从我到马化腾,有12个层级,你说,我的声音如何能到得了他那里?”

这位员工说,在职期间,他曾向自己的领导提过多次意见,但都如石沉大海,最后,他选择了辞职创业,“走出腾讯大厦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压抑之情一扫而光。”两年后,已经是一家小公司老板的这位员工不无自豪地说。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些离职员工大多对腾讯依然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他们抱怨腾讯的种种问题,但也都不停地向记者强调:Pony(马化腾)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中层管理上。

这种认同,不仅局限于腾讯内部,也存在于腾讯的竞争对手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推出的微信盛极一时,有记者问雷军,米聊为何输给了微信,雷军提到的一点是“马化腾成功后,没玩飞机游艇,还能盯到一线,是中国企业家的楷模”。

即便如此,腾讯的危机如何化解仍是个悬念,这不仅是高层与员工一起午餐所能解决的。

据腾讯一位在职员工透露,几个月前,腾讯还专门组织高管去思科总部学习经验,推进腾讯内部的组织架构SNS化。这种源于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的体系,其核心是建立跨部门决策团队,下放决策权。据了解,目前,腾讯已在SNS等重合较多的业务方向设立了跨部门决策团队。

而在最近几个月中,内部组织架构大调整的风声已从高层通过各级Leader传递到腾讯员工中,腾讯内部正在酝酿着一场新革命。

摘自《南方周末》2012.5.17

book=24,ebook=18

猜你喜欢

马化腾产品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让马化腾秒回信息
听马化腾聊“数字生态”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偷窥了马化腾的朋友圈,我才明白:马云还远不是对手!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揭秘马化腾“15项性格”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