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开发,中国真的来了吗?
2012-12-22吴瑶唐薇
| 吴瑶 唐薇 |
北极开发,中国真的来了吗?
| 吴瑶 唐薇 |
4月20日,国家总理温家宝抵达冰岛访问,这是两国建交41年以来中国总理的首次访问,这次“姗姗来迟”的访问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中国和冰岛签署的《关于北极合作的框架协议》。此前,中国从未与其他国家签署过类似的协议。
这片浮冰覆盖、总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地区曾被称作“人类的净土”,风雪严寒曾经令人们望而却步,现在为何遭到各国的竞相追逐?中国又该以什么姿态参与北极事务?
中国为什么选择冰岛?
温家宝在与冰岛总理西于尔扎多蒂的会谈中表示,中方愿与冰方密切在北极事务中的磋商,在极地、海洋、环境、航运等相关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冰岛总理西于尔扎多蒂也明确表示,冰岛支持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参与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利用,冰方愿与中方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合作。
中国和冰岛携手北极开发早已有迹可循。2010年9月,冰岛总统格里姆松访华期间,曾专门到访隶属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国家海洋局领导会面时,谈到了两国极地事务的合作。
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保志回忆:“中国与冰岛在极地科考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合作已经非常频繁,当时总统还主动提出加强除自然科学以外的极地事务合作,包括北极航线开通后,双方在航运、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丹麦奥尔堡大学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分析认为,“冰岛对中国历来比较友好,它虽然是北极理事会成员,但它远离欧洲大陆,独立性比较强。”值得注意的是,冰岛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北欧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进行自贸区谈判的北欧国家。
据专家分析,冰岛是北极理事会成员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尽管如此,它也绝不愿意缺席北极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2009年时冰岛就曾坚决反对丹麦、挪威、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达成北冰洋沿海“五国合作方式”。在北极理事会内部,针对北极地区领土、资源和话语权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冰岛自然不甘落后,与中国密切合作,或能提高其底气。
“永久观察员”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成立于1996年9月的北极理事会旨在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成员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中国从2007年开始成为该组织的临时观察员。
北极理事会决定在2013年研究有关新成员加入或授予其他国家观察员地位的问题,因此中国最早也要在2013年才能成为永久观察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健在研讨会期间表示,中国希望寻求永久观察员位置,能够使得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呼吁和声音被听见,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在相关问题上有自己的考量。丹麦奥尔堡大学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则认为,观察员虽然没有投票权,但有利于了解北极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共识。
从临时观察员到永久观察员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那么永久观察员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永久的责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保志和杨健给出的回答是一样的。
去年北极八国召开的第七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出台的“高官报告”,明确规定观察员的准入标准和职责,即必须承认北极国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观察员的职责限制在只能参与科学研究或财政资助等,且资助额度不得超过北极国家。
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极地专家郭培清指出,在北极地区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尚未明晰的情况下,中国贸然答应这一前提条件,未免不够明智。“中国贸然签字,等于将北极国家都不明晰的权利拱手让人。”“中国没有必要成为观察员,而应该坚定地推动双边合作。”郭培清表示。
目前除了中国之外,还有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也在争夺永久观察员的入场券。非北极国家如何参与到北极事务中?杨健对北极事务和北极地区事务给出了严格界定,“北极地区事务是北极事务的一部分,这应该是由北极国家来管理的,但是涉及到全球方面,比如气候变化、海冰融化、经济等问题,可以由非北极国家来参与。”
中国参与北极开发路径何在?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北极战略尚未出炉。2009年,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胡正月就明确表示“中国还没有北极战略”,此后,中国官方也没有进一步的表态。不过,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部委的官员曾经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作出公开评价,其中大多数强调中国最为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利益。
中国的一只脚已经踏入北极地区,这就是科考队伍。从1999年到2010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四次驶向北极,进行大规模的北极科考,队伍规模、时间跨度和任务难度一次比一次高。2004年,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驻扎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成为永久性的科研据点。
不单中国,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也都建起了自己的北极科考站。两极被称为“最大的天然实验室”,地球的低温和降水都会因两极的气候而受到影响。“北极海冰的多寡会影响中国的气温和降水,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去年的山东大旱,都跟北极海冰变化有关。”郭培清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有科学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北冰洋将出现夏季无冰年,北极航道初显雏形。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北极航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一条是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其中,东北航道的开通时间已经达到每年3到5个月。如果北极地区气温保持持续升高,海冰继续融化,预计在几年内,“东北航道”就能得到利用。
新航道开通将大大缩短航行距离,据估算,利用北极航道,我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比巴拿马运河传统航线大约节省2000到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到55%,北极航道还没有海盗的侵扰,将降低安全风险。
风险与优势并存。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琳达·雅各布森提醒,“考虑到北极恶劣的环境、搜救设备等设施的缺乏、高昂的保险费用等,使用北极航道在商业上是否可行,仍是未知数。”
然而,“东北航道”可以作为所有国家的备选路径,中国绝大部分的商品进出口运输都依赖海运,如果能利用好北极航道,就像给中国留一个“应急通道”。
“中国不会到北极抢资源”
如果说北极航道有可能成为命脉,那么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会因为能源争夺而“硝烟四起”吗?
目前,北极地区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季曼-伯朝拉盆地和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斜坡盆地。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7月公布的最新评估结果表明,北极地区拥有的待发现常规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22%。截至2011年,北极地区总计发现各类油气田463个。其中,俄罗斯油气勘探开发成果最为突出。目前,北极地区仍有近半数盆地未进行油气勘探,已发现的油气田由于气候、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等原因尚未投入开发。
北极能源大户俄罗斯率先出手,去年8月,俄罗斯石油公司与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参与北极能源开发,随后,意大利埃尼集团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又加入了勘探北极油气资源合作大军的行列。荷兰、英国等国的各大石油公司也都摩拳擦掌,企图分一杯羹。
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对于能源的不断需求伴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目前,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中国参与北极开发,能源问题权重几何?有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资源能源的问题也许要排到比较后面,但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考量,就得跟进北极能源资源开发的脚步。
不过对于“中国到北极抢资源”的说法,郭培清予以了反驳。“在全球化时代,资源是可以全球流动的利益,对于不是自己的资源,中国可以购买,而且中国可以提供北极开发所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中国大市场是稳定的,可以成为持久的资源买家。”郭培清表示,“中国参与北极开发,基于《国际法》和遵守资源所在国国家的法律,只会有利而无害。”
据了解,中国公司与俄罗斯曾经就北极能源的问题进行接触,只不过讨论反反复复,尚未取得突破。英国智库皇家事务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尔斯·艾默生分析指出,即使中国不直接参与到开发中,也会充当购买者的角色,将来,来自俄罗斯北部地区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可能会通过北部航道运往华东地区,而不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中国或许会将此设定为战略利益,第一个经北部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已经在准备之中。”查尔斯·艾默生透露。
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7.21
book=18,ebook=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