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LS因子提取与分析——以陕西长武县为例

2012-12-21曹佳云杨勤科丑述仁

水土保持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坡长土壤侵蚀坡度

曹佳云,杨勤科,2,王 程,丑述仁

(1.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27;2.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712100)

全国第四次土壤侵蚀调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区域土壤侵蚀因子是主要的调查内容。由于实用型区域土壤侵蚀模型尚在开发中,USLE和RUSLE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调查制图[1]。USLE和RUSLE中地形对土壤流失的影响用坡度坡长因子(LS)表示[2-3]。LS计算是利用USLE等坡面模型进行流域与区域土壤侵蚀评价与制图的基础[4]。国内外研究者针对流域和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制图中的LS计算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多集中在一般方法的讨论,且多以流域为单元,如吴东亮、张照录、汪邦稳等人的研究[5-7]。国外 Moore,Wilson,Williams和Desmet等专门讨论了流域LS计算方法[8-12]。Hickey 和 Van Remortel等 研 究 了 基 于DEM 提取区域LS的方法[13-16];在此基础上,张宏鸣等设计开发了区域尺度LS因子计算工具[17]。已有研究中多以流域为单元,以某行政区为单元提取LS因子的方法较少涉及;较多关注了丘陵区,对于高塬沟壑区注意不够。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为典型研究区,探讨县域地形因子提取和分析方法,为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及其后续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基础

1.1 研究区概况

本次研究的区域选在长武县,东西跨越107°38′49″—107°58′02″E,长度约为27.23km,南北跨越34°59′09″—35°18′37″N,长度约为30.06km,面积567.1 km2,黄土塬、梁峁丘陵等各种地貌发育比较齐全。

1.2 数据基础

本次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为国家基础比例尺1∶5万地形图,所需图幅为长武县界缓冲2km后所包含的图幅。地形图等高距为10m,高斯克吕格6°投影。从测绘局购买并自行按照国家技术规程数字化,并手工勾绘地形特征线。

2 LS因子提取流程

以长武县国家基础比例尺1∶5万地形图为基础数据,首先通过ANUDEM[18]软件建立水文地貌关系正确的 DEM(Hydrology Correct DEM,简称Hc—DEM),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行开发的LS工具[17]从DEM中提取LS因子,操作流程见图1。

图1 LS提取流程图

2.1 Hc-DEM建立

通过地形图建立DEM,首先要对地形数据进行编辑处理,消除其中存在的错误,并手工勾绘地形特征线;然后将等高线、高程点、河流、湖泊、流域边界以及地形特征线输入ANUDEM软件,建立Hc—DEM。

2.1.1 地形数据编辑 采用ANUDEM软件建立DEM,需要输入的基础地形数据包括:等高线、高程点、河流和湖泊。这些地形数据可以在1∶5万地形图中获取。

要获取全县范围的等高线、高程点、河流和湖泊数据,首先需要进行标准分幅地形图的拼接和投影变换。将数据拼接成一个图幅后,需要对地形数据进行检查和错误编辑,主要包括:检查等高线和高程点错误,保证高程有序变化;检查和编辑河流流向,确保河流由高往低处流;湖泊位置检查,使其位于低洼部位;格式转换:对于编辑好的数据,用ungenerate命令生成AUNDEM可以识别的文本文件。

2.1.2 地形特征线提取 在等高线基础上,手工勾绘主要的地形特征线,主要包括:塬边线、沟沿线以及坡脚线。转换生成地形特征线的gen文件。关于特征线提取,详见文献[19]。

2.1.3 DEM建立 利用编辑好的地形数据,运行ANUDEM生成县域DEM。输入文件为等高线、高程点、河流、湖泊、缓冲的县域边界以及地形特征线。主要参数设置为,迭代次数20,第二粗糙度0.5。输出文件为2进制或文本格式,可在ArcGIS中转化为grid格式。由于数据量比较大,如果运行中断,可分块逐个运行生成DEM,然后再用Mosaic功能合并得到县域DEM。

2.1.4 流域划分 流域划分通过AML编程方式自动实现,然后对流域边界进行编辑和输出。根据本研究需要,本着各流域单元面积适中、形状尽量接近圆形的原则,将长武县划分为4个流域单元。将各流域边界单独存为一个文件。对各流域边界建立1km的缓冲区,得到缓冲的流域边界,并将缓冲边界文件转换生成gen文件。

2.2 LS因子提取

在生成的Hc-DEM的基础上,利用自行开发的LS因子提取工具[17],提取坡度、坡长,根据第四次土壤侵蚀普查技术规程中的规定,计算LS因子。

2.2.1 坡度、坡长和LS因子算法 自行开发的LS计算工具[17],坡度提取采用D8算法,坡长采用单流向下的径流累计算法。其中坡长的提取须以流域为单元。

2.2.2 LS因子计算的实现 在ArcGIS环境下将grid格式DEM转换为文本文件,然后输入LSTools中,每个流域将输出5个文本文件,分别是坡度、坡长、坡度因子、坡长因子和坡度坡长因子。这些文本文件可在ArcGIS环境下转化为grid,并将各个流域的5个因子图进行拼接,生成县域完整的LS因子系列图,包括坡度、坡向、坡度因子、坡长因子、坡度坡长因子。

3 结果与分析

3.1 DEM与地形宏观结构特征

利用地形图上的地形信息和地形特征线生成的DEM,从宏观上表达该地区塬、塬坡、现代沟坡、川地等各种地貌结构,较之常规方法建立的DEM,对侵蚀地形的表达能力有所改善[19](图2)。

图2 长武县典型样区Hc-DEM

3.2 坡度、坡长和LS值的空间分布

从生成的坡度、坡长、LS因子的分布图(图3)可以看出,在沟道、河滩、塬的顶部,坡度较小、坡长较长,LS值较小;在沟道两边的坡上,坡度较大、坡长较小,LS值较大。LS值的分布与坡度的分布最相似,而与坡长的分布差别较大。这是因为在黄土高原丘陵区,坡度对侵蚀的影响大于坡长[20]。

图3 坡度、坡长、LS因子图

3.3 坡度、坡长和LS值的频率分布

3.3.1 整个区域坡度、坡长和LS值的频率分布

将整个县的坡度、坡长和LS因子的特征值进行统计,将坡度、坡长和LS因子的属性表导出,在Excel中制作各因子的频率与累积频率分布曲线,如图4所示。从频率分布曲线中可以看出,0~25°的坡度占总坡度的80%左右,其中坡度值为0~5°的坡度占了50%。坡度曲线在0.5°附近最高,先骤降,随后在20°~25°出现小的峰值,最后开始下降,到60°附近基本持平,60°~80°的坡度只占总坡度的0.05%左右。这是因为该区域存在比较多的塬、河滩等平坦地貌,有坡度较陡的区域存在是因为DEM构建时添加了地形特征线。坡长的分布中,小于500m的坡长占了95%,说明黄土高原丘陵区一方面地形比较破碎复杂,相对起伏度较大,另一方面说明该区域也包含较多的平坦地貌。LS的频率曲线从值为1的最高值开始骤降,到值为5左右逐渐下降。它是坡度与坡长共同影响的结果,与坡度频率分布更加相近,这也验证了在黄土高原丘陵区,坡度对侵蚀的影响大于坡长的影响。从坡度、坡长和LS因子的特征值与频率曲线可以得出,提取出的因子可以符合该地区的实际地形状况。

图4 坡度、坡长与LS因子频率分布曲线

图5 各类地形的坡度分布

图6 各类地形的坡长分布

3.3.2 各地形类型区坡度、坡长和LS值的频率分布 在整个县选择4个典型样区(塬面、塬坡、现代沟坡和川地),在提取的坡度、坡长和LS图基础上裁剪出4个典型区,统计其地形特征值的平均值,结果表明,各个地形类型中,现代沟坡坡度最陡,频率曲线偏向右(高值区);塬面最缓,平均不到1°,频率曲线偏向左(低值区);塬坡和川地介于中间(图5)。各类地形坡长分布可分为3组(图6),塬面和塬坡最长(大于全区坡长),现代沟坡最短(小于全区坡长),而川地介于其间(大于全区坡长)。

4 结论

(1)县域行政单元LS因子提取的主要技术环节为基础数据编辑、流域划分、地形特征线提取、用ANUDEM软件生成Hc—DEM以及用LS_Tools提取LS因子。

(2)对于一个行政单元或流域而言,良好的基础数据、先进的DEM插值方法、科学合理的LS因子提取技术,是LS因子提取的基本要求,保证这几个方面是LS因子提取的关键技术环节。

(3)以流域为单元的LS因子提取,是针对LS因子提取的科学原理而言的;以县域为单元的LS因子提取,是针对LS因子提取的实用而言的;县域LS因子的提取,也必须遵循LS因子提取的科学原理,注意避免因为DEM可辨识的最小流域不完整而带来的边际效应。

(4)利用我们的前期理论研究和开发的LS因子提取工具,可提取县级行政单元的LS因子专题层和相关单项要素,如坡度、坡长、流域边界等。从提取结果的统计和空间分布特征看,基本可反映该地区的地貌特征。

(5)长武塬区各不同地貌单元的坡度、坡长特征有明显不同,坡度表现为塬面坡度比较平缓,塬坡和川地介于中间,现代沟坡的坡度最陡;坡长表现为塬面和塬坡最长,川地其次,现代沟坡坡长最短。

[1] 杨勤科,李锐,刘咏梅.区域土壤侵蚀普查方法的初步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3):1-7.

[2] Renard K G,Foster G R,Weesies G A.Predicting Rainfall Eosion by Water:A Guide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with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M].Washington D C:USDA Agric.Handb,1997.

[3] Wischmeier W H,Smith D D.Predicting Rainfall Eosion Losses from Cropland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A Guide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M].Washington D C:USDA Agric.Handb.,1978.

[4] 杨勤科,郭伟玲,张宏鸣,等.基于GIS和DEM的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方法[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2):203-206.

[5] 汪邦稳,杨勤科,刘志红,等.基于DEM和ArcGIS的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地形因子值提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2):18-23.

[6] 吴东亮,刘鹏举,唐小明.基于GIS的栅格化坡面径流路径模拟与LS值计算[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5):10-14.

[7] 张照录,崔继红.基于栅格GIS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的提取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6,32(5):226-228.

[8] Williams J R,Berndt H D.Determining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s Length-slope Factor for Watersheds[M]Ankeny I A.Erosion and Solid Matter Transport in Inland Waters,IAHS-AISH Publication No.122,1977.

[9] Moore I D,Wilson J P.Length-slope factors for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Simplified method of estimation[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2,47(5):423-428.

[10] Wilson J P.Estimating the topographic factor in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for watersheds[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86,41(3):179-184.

[11] Desmet P,Grovers G.GIS-based simulation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atterns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A comparison of model results with soil map information[J].Catena,1995,25(1/4):389-401.

[12] Desmet P J.A GIS procedure for automatically calculting the USLE LS factor on topographically complex landscape units[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6,51(5):427-433.

[13] Hickey R,Smith A,Jankowski P.Slope length calculations from a DEM within ARC/INFO grid[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1994,18(5):365-380.

[14] Hickey R.Slope angle and slope length solutions for GIS[J].Cartography,2000,29(1):1-8.

[15] Van Remortel R,Hamilton M,Hickey R.Estimating the LS factor for RUSLE through iterative slope length processing of digital elevation data[J].Cartography,2001,30(1):27-35.

[16] Van Remortel R,Maichle R W,Hickey R J.Computing the LS factor for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through array-based slope processing of digital elevation data using a C++executable[J].Computers & Geosciences,2004,30(9/10):1043-1053.

[17] 张宏鸣,杨勤科,郭伟玲,等.基于GIS的区域LS因子算法及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0,36(9):246-248.

[18] Hutchinson M.ANUDEM Version 5.2 [EB/OL].[2011-06-15].http:∥fennerschool.anu.edu.au/research/publications/software-datasets/anudem.

[19] 古云鹤,杨勤科,罗仪宁,等.突变地形特征在DEM上的表达[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74-179.

[20] 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坡长土壤侵蚀坡度
地边截水地物对黑土区小流域坡长因子计算的影响
关于公路超高渐变段合成坡度解析与应用
基于不同分辨率DEM提取坡长的统计分布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坡长对贵州喀斯特区黄壤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海坛岛土壤侵蚀问题研究
基于图像处理的定位器坡度计算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坡度在岩石风化层解译中的应用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