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宏观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三)

2012-12-21钱仲裘

质量与标准化 2012年11期
关键词:机构质量服务

文/钱仲裘 刘 刚

六、宏观质量管理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

从国际视野看,多位知名管理专家认为,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竞争高度化、苛刻的法律环境、企业社会责任强化,从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发展到创新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企业集群的竞争,以及相关方利益的协调,环保、节能法规的遵循,企业逐步走向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从我国实际看,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宏观质量管理应当与之相适应。

面对全球化,要求我国质量法规体系、宏观质量管理与国际惯例、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政府主管部门如何运用WTO/TBT准则,在标准化、合格评定程序、技术法规等方面推进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加快我国标准制修订已成为社会的强烈诉求。对技术法规的研究和应用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相关组织的活动也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面对市场化,重要的是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行政管理分立转向行政、法律、经济综合管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推进的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基础。政府部门不做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的事,同时避免承担应由它们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切实把政府不应当承担也干不好的职能下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协同的工作体系。

信息化、网络化毋容置疑已经给经济、社会管理,包括宏观质量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前一时间面对媒体、网站、微搏对质量问题的揭露和讨论,我们一些政府部门确实存在迟疑和不适应。中国乳制品协会,上海瓜农协会以及一些企业,对不实质量信息的及时应对,值得研究。

正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宏观质量管理的措施有:

1.实行政务公开。

2.对行政许可实行网上审批、申报。

3.建立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技术法规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

4.建立重点监管企业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

5.研究监督抽查、行政执法结果网上公布的范围、时限等原则,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6.通过网络、微搏与消费者、相关企业、媒体适时互动,回应消费者、企业、媒体的关切。对确实存在的质量问题要有快速反应机制,对失实的炒作、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及时予以澄清,对标准、监管方式和实情的不了解,迅速给出解释。

7.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相关信息及时处理,做出科学分析,及时进行风险预警,促进相关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8.鉴于物联网、电子商务的迅速扩张,假冒伪劣商品不断出现,研究综合管控办法。

七、宏观质量管理与政府管理职能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归纳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如果我们把宏观质量管理定义为政府对质量工作的管理,对质量活动的引导,依法对质量工作的监管,需要主动将它与政府管理职能相适应。

1.经济调节。质量主管部门可充分运用标准化、计量、质量检测、质量管理、质量认证手段,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服务,为完成新兴战略产业规划服务,为淘汰落后产能服务,为建立节能体系服务。在当前,为保增长、急需加大“三个拉动”,质量工作大有可为。如,投资拉动方面,如何强化项目管理,推进工程设备监理,为大型基建工程、大型设备、工业生产线等质量保驾护航。出口拉动方面,为出口企业提供WTO/TBT信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出口企业技术改进、质量攻关,提高产品竞争力。消费拉动方面,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维护消费合法权益,努力解决消费者与生产企业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提振消费者信心。由于经济调节职能主要归于经济综合部门,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动性不够、结合不紧密、组织协调能力不足。

2.市场监管。首先是市场准入,如产品准入、机构准入、人员准入等。最近使用工业明胶导致药用胶囊铬超标,涉及数十家医药生产准入企业。3C强制认证产品抽查合格率偏低,质检机构、认证机构存在的违规行为等,说明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的制度建设,合理划分政府监管部门、认可发证机构、认证机构、取证企业的责任,提高证后监管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其次是市场监督。除用好监督抽查手段外,监管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整改、召回,对质量问题突出的行业,组织质量整顿,要引起更大的关注。再次,是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与市场监督相关的政府公职人员,质检机构、认证机构、计量检定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专业水平、执业操守,是一项丝毫不可松懈的长期任务。

3.社会管理。从宏观质量管理角度看,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上海市质监局在市政府领导和各部门支持下,目前已成立由28个政府部门参加的上海市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市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由23个行业协会参加的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由市主要国资企业参加的国有企业质量工作例会等,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质量工作体系的建设,目的是促进各部门大力协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各行业、全社会抓质量的格局。区县也建立相应机构对区县质量工作进行管理。部分区县、技术机构组织的质量、计量服务、宣传进社区活动,值得推广。社会管理要通过教育、宣传,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相衔接,质量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组织好全国质量月、世界标准日、计量日、认证认可日等活动,运用各种传媒、教育阵地、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质量意识和法制意识。质量政策是重要引导手段,设定市长质量奖,奖励名牌产品、表彰质量工作先进个人,激励广大企业和全社会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4.公共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质监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即下属计量、质检、标准、特种设备技术院所(政府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检测仪器设备投资由1989年的5.94亿,增加至2010年的121.28亿,增长约20倍;经费收入从1989年的7.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8.6亿元,增长约50倍;员工由8.28万人,增至17.58万人。

上海市计量测试、质检、标准化服务、特种设备检测、机动车检测五大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技术机构承担了政府行政监管的技术支撑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但仅靠一个系统的技术机构是远不够的。一是要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技术机构、高校、其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社会技术质量服务机构、合资及境外技术服务机构,组成互补的社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二是,政府主管部门要依靠技术机构建立适时更新、查询便捷的质量信息服务系统。三是,要组织社会各方,为企业培养质量工程师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四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制、质量攻关提供指导,政府主管部门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五是,建立完善消费者投诉、消费指导的受理服务机构,如12365投诉中心,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完)

猜你喜欢

机构质量服务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