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刍议
2012-12-21刘功润
●刘功润
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刍议
●刘功润
在社会转型期,群众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受教育程度都有较大变化,传统的党的群众工作越来越受到新形势的挑战:在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现实情况下,执政党的决策很难获得所有群众的一致拥护,而群众往往又会对决策抱有理想主义要求,这就使党群关系面临新的课题。新形势下能否通过有效的群众工作,提升党的群众工作水平、能级,无疑是对执政党的严峻考验。
群众生态;服务群众转方式;群众路线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关键在党的“关键”,无疑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坚持党的宗旨,继续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信任和拥护的党。人民群众永远是执政之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唯有密切联系群众,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
在社会转型期,群众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受教育程度都有较大变化,传统的党的群众工作越来越受到新形势的挑战:在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现实情况下,执政党的决策很难获得所有群众的一致拥护,而群众往往又会对决策抱有理想主义要求,这就使党群关系面临新的课题。新形势下能否通过有效的群众工作,提升党的群众工作水平、能级,无疑是对执政党的严峻考验。本文就党的群众工作的三个方面问题作些梳理与思考。
一、环境:群众生态大不同
群众工作的对象是群众,要提高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对群众生态进行分析很有必要。现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自身和其利益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独立性、民主政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在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和人们思想行为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群众生态已大不相同。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群众工作永远是“直击一线”的实践性工作。直接面对活生生的群众,绝不能“纸上谈兵”。唯有对当时当地的群众生态有具体而真切的了解和掌握,才能让群众工作对上路。
一个时代的群众有一个时代群众的特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以及农村、郊区、城区的群众构成也各不相同。我们党的工作,越到基层就越凸显为群众工作;群众工作也越来越成为广大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工作。在上海农村,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特点是“人口倒挂”,即外来流动人口超过、甚至几倍于当地村民。当地的村民中,要么在市区买了房子,要么住到了郊区城镇,真正留在村里生活的大部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和小孩。农村的社会管理越来越凸显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显然,群众概念的外延需要得到“扩张”: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群众工作的对象不能只是局限于本地居民。
在上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外来流动人口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当“村民”主体事实上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群众工作也就有一个“全覆盖”问题,即要覆盖到“新村民”。中心城区的党建工作、群众工作也需要覆盖到国际友人,要覆盖到所有“新上海人”。
群众生态的变化,当然不仅仅表现在群众构成的变化上。同一群众个体、同一群体,其诉求也大不相同了。群众生态不仅在外延上有了新的改变,实际上内涵也有了许多新鲜元素和特点。
应该说,现在党群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群众中的意见和不满也越来越值得警醒,突出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增多,有的有明显的组织性,有的还从经济性要求向政治性要求发展。更要引起关注的是,群众表达不满的方式日趋激烈,选择非正常渠道和制度外途径的增多。劳资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干群矛盾凸显……这些问题,对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分不利。我们必须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水平。
二、出路:服务群众转方式
群众生态大不同,党的群众工作积极应对的出路在哪里?基层的干部自己找到了答案:服务。
我们党历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时下我们的政府也在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群众”已成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最终就是要通过服务来对接群众需求,以到位、优质的服务获取群众认同,赢得民心。时代在发展,群众在“进步”,党的群众工作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发展要转方式,服务群众也要转方式。
社会转型期,带来了社会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转变、人们价值观念的再度定位、社会心理的重大调适。同时,它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并存在着多种发展趋势的特殊时期,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对群众工作的传统方式提出挑战。
服务群众怎么转方式?首要一条,服务要“行销对路”,要对接群众的“急、难、愁”问题。比如,在上海城郊接合部,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失地农民”,这部分群众的利益如何得到补偿?他们如何得到可持续性的保障?这就需要群众工作来做文章,要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后顾之忧”奔走。比如,在中心城区的老式里弄,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很高,但客观条件有限,那就要小处着眼,要“不厌其烦”,要善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群众大多都是明事理的,只要工作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责,就能得到群众真心的谅解。再比如,在上海许多基础条件好的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已经走向了精细化、科学化,许多细节问题“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要说今天的群众不再是原来的群众,那么今天的干部也不再是原来的干部。随着群众诉求的日趋多样和复杂,干部的应对能力和服务水平也要不断提高。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是根据其宣扬的理论、主张,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水平能否顺势而为上层次、上水平,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能否得到提升。
三、本质:群众路线是根本
回望我们党波澜壮阔的苦难与辉煌,一个重要法宝,即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我们做群众生态分析,是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应该看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本质,因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民”,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一根本点上,我们党的执政和群众利益是同呼吸、同命运的,群众路线恰恰为这种一致性提供了保证。
一方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它要求我们党要以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还要善于在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另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是工作方法,实质上还设计、指明了党的工作尤其是群众工作内容。
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不少领导干部曾简单地以为,经济上去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党群关系自然就和谐了,事实并非如此。人民群众预期心理提高了,不但要吃得饱、穿得暖,还要过得幸福!这“要求”过不过头,就看你代表谁的利益,站在什么立场说话。无论如何,要清醒认知到:人民群众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面对群众诉求,是主动向前一步,还是推诿退后;是被群众的呼吁推着走,还是引领群众朝前走,最终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群众工作,是执政党的永恒主题。发展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群众工作的最高境界是要让老百姓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应该被动地等待“恩赐”,而是要为自身的利益自觉地去奋斗。在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培养起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群众工作若是做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252
A
1009-928X(2012)01-0020-02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特约编辑:胡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