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商人戴着帽子的中国囧人:奸与善赚钱不易行善似乞丐

2012-12-21王晶

中国商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李连杰曹德旺子贡

文/王晶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商人,很富有,也很仁义。他在经商途中,看到在他国沦为奴仆的鲁国老乡,总是自掏腰包把他们赎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凡是在他国赎回鲁国奴仆的人,都可以从国库中报销赎金。但子贡认为,自己是心甘情愿做善事,家里也“不差钱”,就执意不要国家为他支付赎金。

孔子知道后,并没有表扬子贡的“慈善行为”,而是说,因为有子贡这样的先例,以后赎回奴仆的人也不好意思到国库领取赎金,照这样下去,恐怕再也不会有人愿意为鲁国赎回奴仆了。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有一次奋不顾身地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家人无以为谢,就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了子路,子路高兴地接受了。很多人不解,认为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做了一件善事,为何要接受别人如此厚重的回报呢?对此,孔子却赞赏有加:这件事做的好,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恐怕会有更多的人施以援手了。

如果孔子的慈善观念能够成为大众普遍的价值观,那么,如今的中国商人们也许就不会为做慈善而如此“囧”了。对于很多中国商人们来说,慈善是一个很难回避的痛。

有人总结了中国商人不做慈善家的十个理由:妈妈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爸爸说,做事要扎实一点,做人要低调一点;老婆说,房子再大一点,存款再多一点;股东说,要捐就捐给我吧,我还没脱贫呢;老师说,干大事的人,不要计较小事;领导说,办好企业才是根本;经济学家说,俺的企业还处在危险期;古人云,不因善小而不为;银行说,有钱先把贷款还了;胡润说,谁上榜谁倒霉。

虽然这只是无聊网友杜撰出来的笑谈,却不难以说明,中国商人们要想做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做点善事并非易事。站在慈善的大门口,哥们儿,别着急,也别冲动,做慈善这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做了也不一定能成,成了还未必能名垂千古,即使名垂千古,您还不能阻止围观者的质疑和嘲讽。

干慈善这事,李连杰最有经验,棒球帽下白色的发根,就是做壹基金给他的回报。壹基金是李连杰想做成功的公募慈善基金,因为国内慈善机制的问题,一直挂靠在中国红十字会下面,当成一个专项基金运作而已。捐款的人是冲着李连杰来的,但善款的使用却由不得壹基金,更令人心痛的是,款项在发往被救助者的漫长路途中,引来了不少黑手浑水摸鱼。善心被恶用了,怎么会不令李连杰这位虔诚的佛教徒烦恼顿生呢?想独立运作,却四处碰壁,体制问题像紧箍咒一样缠住了这位“功夫皇帝”。

不过,李连杰还算是幸运的,他用金蝉脱壳之法,在深圳注册成立了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总算是为困境中的壹基金找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企业界的慈善家还有不少在为自己的慈善事业苦恼不已。乐艺印刷的倪乐,他没有把善款捐到指定的官方慈善机构,以至于捐了100万善款却还要另外缴税60万,慈善成了负担。比倪乐更痛苦的人大有人在,福耀玻璃的曹德旺,累计捐款12.3亿元,缴税1.23亿元,地方政府根本不理睬他的免税申请,曹德旺只有选择无奈。西南五省的旱灾捐款,曹德旺乖乖地选择了官方指定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了让善款到位,曹德旺用心良苦地“发明”了一种特有的运作方式:成立自己的监督协调小组,指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同时还划定了余款发放截止日期。

2010年11月8日,古都南京。当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将一幅《心经》长卷赠与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时,一场天价捐赠仪式由此迈向高潮,王健林宣布个人捐款10亿元,用于南京金陵大报恩寺的重建。但王健林一掷10亿的豪迈,换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之声:10亿元可以用来做什么?可以兴建5000所农村希望小学、100万口“母亲水窖”,或者配置1000万个“爱心学习包”,然而,王健林却将10亿元捐给了一个庙。

舆论在一边倒地批评王健林“不济苍生济鬼神”的同时,甚至一度质疑其和南京政府部门存在利益互换和权钱交易。王健林捐赠的本意,就在这样的舆论风暴中,变得模糊而尴尬。

在中国,中国商人不做慈善就会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但若是捐了一笔善款,人们便开始怀疑他捐助背后的商业意图,而善款的多少必定决定了接下来引发的公众道德争论的规模。关于中国商人慈善的各种恶毒的揣测层出不穷。

中国商人苦吗?谁说不苦,可是再苦,也苦不过新华都集团的陈发树。2009年,陈发树宣布捐出83亿元人民币,成立新华都基金会,不过,令人尴尬的是,由于陈发树的不走寻常路,他用自己名下的股份作为投资成立了基金会,但由于不是现金,难以作价,所以他承诺的83亿元天价慈善基金,被媒体和政府机构一直质疑着,而且由于是把个人财产捐赠给自己创立的非公募基金,税收优惠政策也就沾不上边了。紧接着,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就几乎触犯法律。新华都出面捐赠了一批希望工程小学,但是他们不知道,希望工程是青基会旗下的注册商标,这就是说,他们的善举有违法侵权之嫌。

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做慈善,尤其是富人做慈善,面临着一些道德压力和清教徒般的狂热,但如果理性地看待,其实很多商人是有慈善需求的。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对此就很苦恼。5·12之后,他和公司捐了几千万出去,最后钱怎么花的,他一无所知。他有心成立一个银泰基金会,等自己55岁以后,把基金会当成自己的下一个事业。这个基金会宗旨有两个:一是救助孤寡老人,此外就是培养专业的慈善人才。尽管5·12过后,有不少媒体在大肆宣扬中国的NGO元年到来,但事实又是如何呢?巴菲特和盖茨的影响力比中国任何一个商人都大得多,可是,他们来了一趟中国,所有人关注的还是他们是怎么赚钱的。

按常理来说,自己的慈善捐助,想怎样用就怎样用,可在目前,捐者可以决定捐多少,但不可以左右怎么用,更不能监督用的怎么样。有人说,产品品牌传播费用的一半都在打水漂,而中国商人们的慈善品牌效用可能还不如他们的产品品牌。

中国慈善事业的普及得益于“两个榜”和“一个事件”。两个榜即“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和“胡润中国慈善榜”,这两个榜单,掀起了国内舆论关于慈善行为的热潮。2008年汶川地震后,更多的中国商人将自己的捐助解读为“慈善”,而此时,“慈善”二字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观开始植入大众心中。

无论是“两个榜”还是“一个事件”,中国商人们都是施助的主角,也正是这个原因,“慈善”这个字眼,开始在大众中间普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中国商人”们天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商人一直是“唯利是图”的代表,有谚语更是说“让富人行善,有如让骆驼穿过针眼。”这在解释商人”视钱为命“上真可谓入木三分。“世上的好人虽多,可没有多少傻子愿意在银钱上做好人。”张爱玲的这句话,似乎正是大众眼中判断富人做慈善的思维起点。在这种逻辑下,一个“唯利是图”又“视钱为命”的人,若能主动掏钱,一定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是如今普通大众坚定不移的一个观点。

于是,这样的窘境出现了:当中国商人们热衷于慈善,这种慈善便很自然地被披上了“伪”的外衣,这究竟是施善者的尴尬,还是围观者的龌龊?

猜你喜欢

李连杰曹德旺子贡
盲人为自己打手电
子贡如何花钱
盲人为自己打手电
不敢存藐视之心
曹德旺的格局
曹德旺 被低估的企业家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李连杰笑纳刁难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